脫麗霞
(甘肅省鎮原縣城關鎮路坡小學,甘肅 慶陽 744500)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已經從認字、識字向整篇文章學習轉移,語文教材是從眾多文章中精心挑選、用心編制而成的,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教材內容進行整理、添加新的符合時代發展與學生身心特點的文章[1]。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前備課時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在進行課前導入環節時,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此外,教師可以巧妙設置疑問,從而引發學生對課文進行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思考。例如《猴王出世》課文學習,這是吳承恩的《西游記》第一回經過精心刪減的內容。其文章整體結構、語言結構以及表達手法等都與學生經常接觸的現代說明文等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這樣的疑問: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后來又是如何成為猴王的?通過兩個疑問的提出,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閱讀興趣,要立刻閱讀從而找到其中的答案,從而使自己成為第一個回答教師疑問的積極分子。
在進行語文課堂學習時,教師要注意課堂導入語言的方法,注意不要長篇大論,沒有突出重點,使學生在上課初期就對整堂課程失去興趣,產生反感。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直接導入課程重點,力求短小精悍[2]。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利用文章作者趣事、生平故事、文章被創作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以文章內容提出針對性疑問等方法做好課前導入,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增加,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并對教師所講內容進行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古詩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的方式進行課前導入:從詩歌的內容上看,王昌齡送友人是在什么時候?這是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古詩,你知道表達了什么情、寫了什么景嗎?通過兩個疑問設置,從而使學生對接下來的古詩學習有了極大的探索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古詩的創作背景引入,以“一片冰心在玉壺”為切入點,開始講述古詩的創作背景,以及這首送別詩與其他送別詩截然不同:不僅寫出與朋友離別情緒,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高尚品德。進而使學生對古詩有更深刻的認識,加深對古詩表達感情的理解,快速掌握古詩中表達的修辭手法,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不僅要使學生明白文章中所用到的各種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等,更要使學生掌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在閱讀文章后,受到一定啟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自身未來發展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前要重視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在氛圍中創設文章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主題思想,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待整個文章內容,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學會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手法。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學習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尋找與古詩內容表達思想感情相近的樂曲,在課上通過多媒體教學用具進行播放,從而引發學生內心情感[3]。這是一首表現游子思鄉懷親的七言絕句,詩中處處都展現著真摯渾厚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開始上課時就播放感傷的背景音樂,同時朗誦這首古詩,直接將學生情感帶入到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中,使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從而對古詩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強化對古詩的理解與記憶。學生只有與教師所思所想同步,才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最大程度上掌握知識點,激發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學習成績。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互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學生的注意力一直在課本學習上。針對語文學科特點,更是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語文學科的知識點內容不同于數學公式的學習,也不同于英語單詞、短句的背誦,若學生在課上溜號、沒有注意聽講,對一段文章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就會有遺漏,從而不知教師所講、所教內容[4]。語文知識點是獨立的,但也是有效相連的,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課中教學活動時,要重視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例如《草船借箭》課文學習,本文是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相關內容改寫而成。以“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開篇。第二自然段講述事情的起因:為何需要十萬支羽箭。故事繼續。學生沒有聽到前因,只聽到后面教師講解的故事高潮部分:諸葛亮用二十條草船向曹操“借箭”十萬多支。學生對整篇文章的重點只記住高潮部分,對事情的起因、經過并不了解,只把文章當作故事聽一聽、樂一樂。這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習的真諦,從而其語文學習成績也不會得到提高。因此,在進行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上課態度,針對某些溜號的學生要重點提問,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一直在課堂上,在教師講解的文章內容中。
針對課文內容提問,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提問,不僅能促使學生的注意力一直在文章講解中,同時也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5]。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提問優化教學活動。在課前備課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出發,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針對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創設出有價值的問題。另外,在創設問題時也要按照教學內容適當設計,使班級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可以有問可答、有思可考、有學可習。例如上面提到的《草船借箭》課文學習,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如周瑜為何對諸葛亮心懷妒忌?周瑜是怎樣逼迫、阻礙諸葛亮造箭的?魯肅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諸葛亮的聰明是如何表現的?“被借箭”后,曹操的心情又如何呢?通過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教師在合適的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學生進行回答,從而使學生都能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僅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同時還使學生都獲得學習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最終提高語文學習成績。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便利性,隨時向學生開展教學,從而將課本教材內容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景陽岡》課文學習,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時,講到文章故事高潮部分:武松在景陽岡打虎的全過程。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武松打虎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武松打虎全過程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更有利于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平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張弛有度。每篇文章的內容雖然都不同,但其整體架構卻極為相似,都有輕松的鋪墊部分、緊張的高潮部分、交代事情發生背景的陳述部分等。其中涉及的重點、難點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文章講解時,要根據所講部分的具體情況進行語速、課程進度的調整。例如《景陽岡》文章學習,前面講到武松喝酒的部分時,教師可以加快語速;在講到武松上山、遇到老虎、打老虎時,這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教師的語速要適當放慢,注意觀察學生的狀態,使學生的思想、注意力一直在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上。同時,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文章內容向學生提問,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打虎的步驟與經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掌握。在文章內容講解完成后,教師也要針對文章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再一次使學生感受文章內容,促使學生的語文思維在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中有效培養。
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僅要重視開始的導入、課中的互動交流,更要重視課尾的歸納與總結,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再一次進行鞏固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后,要針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總結,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趣味性的事例結束本堂課內容,推動學生進行拓展性思維的鍛煉,使學生對本堂課學習內容有余音繞梁之感,進而針對課內閱讀內容,開展群體性課外閱讀,豐富自身語文知識積累。例如《猴王出世》文章閱讀后,教師針對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后,講述石猴獲得“美猴王”這個稱號后又去大鬧天宮、偷吃蟠桃,好不快活。這樣的話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從而促使學生在課后針對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展開課外延伸閱讀,學習更多語文知識。
隨著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斷落實,小學語文教材也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改革。尤其是對每一單元文章內容的設計,更是以某些共性為依據進行科學、合理劃分。例如五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文章內容更注重童年往事;第二單元主講四大名著節選;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國漢字文化;第四單元關注責任、家國情懷;第五單元講大千世界眾生相……每一單元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因此,語文教師要對每一單元的共性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整體教學法,使學生對每一單元、每一篇文章學習都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教師通過整理學生對每一單元知識學習的反饋,從而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不斷改進、完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合作學習法是目前教師最為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要表現是:語文教師在進行文章講解時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間針對問題進行有效互動、思考交流,提出各自的觀點,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其方法有很多優點,首先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也考慮其他合作成員的思想,進而完善自身知識點,體現團隊合作的作用。其次可以有效活躍語文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探討,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最后,學生間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同學感情,融洽班級氣氛,實現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田忌賽馬》文章的學習,這一單元的主體是思維的火花,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要運用發散性思維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但人的思考都是存在盲區的,因此,通過與同組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共同將問題解決,并將思考思維發散,學習掌握更多知識點。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使其知道思考什么、討論什么、如何進行有效合作等,進而實現合作學習的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技巧,使其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僅能使學生處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還能讓他們輕松掌握語文知識點。另外,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單元整體教學方法,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形成高效的語文知識架構體系,實現學生整體語文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