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北南
(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鎮城廂小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在這個重大決策中,教育發揮著基礎發展的重要作用?!爸呜毾戎斡蓿鲐毐胤鲋??!鞭r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效果;而農民素質的高低,取決于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因此,對接鄉村振興戰略,辦好滿足鄉村振興需要的教育,為鄉村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鄉村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校是一所鄉村完全小學,坐落在城鄉接合部,現有教學班8個,學生200余人,教師20余人。前些年的學校道路坑洼不平,平房校舍逢雨必漏,泥土操場“晴天灰、雨天濘”,教學設備缺乏,辦學條件嚴重滯后于兄弟學校;優秀教師不愛來也留不住,教學質量位于全鎮末尾;學苗大量流失,學校瀕臨關閉。
2015年以后,學校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搶抓機遇,銳意創新,踐行“陽光教育”理念,經過不斷努力,終于改變落后面貌,成為特色辦學先進學校。
辦好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鄉村教育發展尤其如此,鄉村學校必須要有堅定地熱愛教育、熱愛鄉村的教師長期堅守、辛勤奉獻,才能得以發展。過去,我校教師隊伍流動性大,每年約有20%的教師外流,缺少英語學科、班主任等教師,教師存在年齡結構偏大、能力水平偏低、職業認同感差、工作敷衍等問題。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我校以人為本,形成校本特色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實現“吸引人、穩定人、發展人、成就人、留住人”的目標,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
我校從軟件、硬件兩方面創建教師成長環境。一方面,加強校園建設,配齊教學設備,妥善解決教師的交通、就餐、飲水、午睡、幼兒入學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打造團隊文化,形成團結和諧、充滿正能量的工作氛圍,尊重教師的勞動,形成公平、公正、透明的評價機制,幫助教師實現個人價值。
我校充分利用政策優勢促進教師流入,及時補充教師隊伍。一是利用教育局扶持偏遠、薄弱學校的政策,從教師招聘、名額確定等方面獲得支持,補充緊缺學科的教師;二是抓住教師輪崗制度,引入優秀人才。學校對有編制、有崗位,符合條件的教師直接調入;對不滿足正式調動條件的教師先予以借調。
針對教師隊伍年齡偏大、能力偏弱、新教師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學校建立“科研、教研、培訓”三位一體的研訓模式,促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建立教師培訓體系,開展政治思想、師德師風、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基本功等方面的培訓。學校的“青藍工程”“新苗杯”大賽、“名師工作室”等活動常年開展,力求培養有能力、有素質、有特色的名師、名校長。近年來,學校涌現出省、市骨干校長,市、縣優秀教師多人,教師隊伍質量不斷提升。
每個教師都有向好的愿望和實現教育理想的抱負。我校規范教師流出機制。學校關注教師實際,重能力、看意愿,做到人盡其才、人適其位,讓教師發揮最大潛能,幫助教師成就自己的事業,鼓勵進步教師因工作優秀而被上級抽調或提拔。制度的確立規范了隨意流動、無序流動的問題,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得到保障。
我校重視領導干部培訓,要求領導干部樂于向前、敢于爭先,鼓勵其成為“學習型、實踐型、實干型、創新型”人才。學校先后有省、市骨干校長3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領著教師發展。
通過以上措施,學校成功打造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促進了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的質量依靠教師,有了優秀的教師,就有了教育質量的保障,也就留住了學苗,而這些學苗就是鄉村發展的“未來力量”。
以往,我校存在“動力不足規模小,條件落后質量差,沒有特色管理亂”等問題。學校通過特色辦學,發展內涵,破解難題,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一是抓住“義務教育薄弱改造”的機會,修建教學樓,更新教學設備;二是積極向主管部門爭取維修項目基金,如修建食堂、改造專用教室等,逐年分步實施;三是向社會募捐,改善辦學條件,如修建塑膠足球場、建設圖書室等。10年間,學校共籌措建設資金千萬余元,改善了辦學條件,為鄉村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校走特色辦學之路,以內涵式發展改變落后面貌,挖掘傳統優勢項目,打造體育藝術特色;以“陽光運動、傳統文化、書香校園、人文管理”為發展方針;踐行“陽光教育”理念,以“沐浴黨的陽光、健康快樂成長、做最好的自己”為宗旨,以“行陽光教育、建陽光校園、做陽光教師、育陽光少年”為辦學目標。學校規劃了“陽光教育”五大工程,即以品格教育為核心的明德工程、以智慧教育為核心的啟智工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健體工程、以氣質教育為核心的育美工程和以生涯教育為核心的人文工程,建設“明德、智慧、書香、科技、健康、藝術、平安、人文”八大校園文化,破解學校發展的諸多問題。
例如,“明德工程”的核心是品格教育,目的是立德樹人,培養“陽光少年”。我校實施“一二三四工作體系”:一個基地是“仁泰老年公寓”;兩個主渠道是各學科教學和思政課程;三條途徑是“班隊會”“開學及畢業典禮”“傳統節日”;四項主題教育是以愛班愛家、愛校愛國為重點的“愛國教育”,以閱讀經典、傳承文化為重點的“傳統文化教育”,以磨礪性格、潤澤生命為重點的“習慣培養”,以心存感激、德化萬物為重點的“感恩教育”。學校有國學校本課程、習慣養成校本教材、傳統文化社團、德育常規檢查評比機制、德育養成評價手冊等,使“明德工程”體系化、品格教育制度化。
我校各教室配備電子白板,實現有線和無線網絡覆蓋,學生有答題卡和Ipad,借助“優教通”資源和“遼寧教育云資源平臺”,實現校園管理、互動教學、遠程家教智慧化等。
一是智慧管理。通過“家校幫”軟件,教師在手機上打卡考勤,精確、準確;學生考勤、材料上報、通知通告、會議召集、課表查詢、食譜查詢等均通過網絡管理,環保、方便、快捷;校園學生卡實現了電子門禁、撥打電話、圖書借閱、食堂就餐等一卡通功能。
二是互動教學。利用“互動教學”和“教學助手”工具,教師端(一體機)、學生端(答題卡、Ipad)和家長端(手機)實現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閉環,提高了課堂質量,加強了家校共育,促進了學生發展。學校依托遼寧教育資源平臺的“教學助手”功能,利用Ipad與電子白板實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全程監控,有效促進了學生發展。
三是遠程輔導。農村家長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對孩子課業輔導力不從心。通過“優視通”的“家教指導”功能,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遠程指導,如開展課前預習、作業設置與評判、課外閱讀等,有效減輕家長負擔,促進學生在家高效學習。
“陽光教育”理念的全面踐行,有效解決了學校辦學無特色、管理混亂、質量低等問題,學校的教育發展找到了突破口。
國家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而鄉村的發展離不開新型鄉村建設者。鄉村青少年是鄉村的未來和希望,鄉村學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學習本領,關心社會,尊重自然,有為鄉村振興作貢獻的美好愿望。
我校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確立了“五育并舉、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張揚個性”的總原則,力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校校園環境整潔美麗,為學生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校園圍墻被繪制成文化長廊,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校內建筑命名為“育仁堂”“明德門”“清心閣”等,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校園石刻“日新”“自強”“躬行”“厚德載物”等,以熏陶學生美好品德。
我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學校分年級教學《唐詩宋詞》《笠翁對韻》《論語》等國學經典,每天早晨安排20分鐘的經典晨誦,每學期進行一次國學展示,按時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創建了剪紙、國畫、書法、象棋、快板等社團,有效地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校立足校本實際,開發四級課程。一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如數學進行“小班智慧課堂”研究,語文進行“主題學習”探索;二是地方課程活動化,堅持“活動性、實踐性、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原則,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知識、長能力、學方法、悟情感;三是校本課程特色化,開發學科類、實踐類、活動類等3類35種校本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特長;四是班本課程個性化,發揮班主任的特長,使其自主建設班本課程。
我校常年開展體育、藝術、科技、德育等活動。學校是“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學生人手一球,每周一節足球課,全校范圍定期組織開展足球操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校園聯賽,學生年年參加市足球聯賽。學校是“全國冰雪運動特色學?!?。學生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每周參加一次體育社團活動,每月參加一次體育比賽,每學期組織一次遠足活動,隔年開展一次體育節活動。學校還與養老機構共建德育基地,每月開展一次德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我校與莊河市五味子種植企業聯合建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按農時組織學生參加種植活動。校內設置花卉種植區、兔子和觀賞魚養殖區,安排校園服務崗位,供學生開展勞動實踐。學生在勞動中學習知識與技能,樹立實踐創新意識,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很多農村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夠重視,因此鄉村學校要想辦好教育,需引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通過家校聯動實現教育目標。我校成立家長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每學期邀請專家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班主任每學期對每名學生至少進行一次家訪;學校設置教育開放日或開放周,邀請家長參與親子活動,與孩子共同成長;班主任利用校報、家長群進行家庭教育指導。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實施,促進了家長責任意識的提高,家長樂于參與孩子成長,生活上為孩子做表率,家庭教育水平不斷提升。
鄉村振興目標宏大,過程彌遠;鄉村教育使命在肩,責任重大。我校鄉村教育探索之路剛剛起步,我們將繼續腳踏實地,為振興鄉村教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