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鵬,石振寧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沈陽市第一二〇中學)
鄉村振興作為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其穩步推進離不開鄉村教育現代化。鄉村教育現代化不僅要優化教育管理體制,更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為鄉村教育服務。鄉村教師緊緊依靠鄉村場域,肩負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優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為鄉村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工作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振興需要為鄉村輸入新鮮的血液,因此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優化擺在重要位置。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均衡城鄉師資配置,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增強崗位吸引力。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指出,鄉村振興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統籌配置城鄉師資,并向鄉村傾斜,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振興關鍵在于振興鄉村教師。鄉村教師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擔負著促進鄉村學生健康成長的重任,另一方面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時代使命,在鄉村振興中有著重要地位。
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鄉村教育逐漸被邊緣化,與城市教育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就如何優化鄉村資源配置、完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構建現代化鄉村治理模式,使鄉村教育符合時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實現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審視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可以為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依據。具體說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以下困境。
目前,我國鄉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經過地方政府的努力,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在鄉村一級的學校中,教育資金仍存在著一定的缺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由于縣級政府總體財力不足,在資金分配上會向縣城學校傾斜,以至于部分地區出現了拖欠鄉村教師工資的情況,難以吸引優秀的教育人才服務鄉村。因此,需要著眼于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發展中確保教育資源合理配置,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部分。其中,對于教師來說,自我實現需要主要體現在專業發展方面。鄉村教師渴望在教育教學上取得成就,希望定期接受培訓來提升綜合能力。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鄉村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較少,即便有培訓,也可能由于工學矛盾導致培訓時間過短,無法滿足自身成長需求。
當前我國部分鄉村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主要原因是承擔工作內容繁多,加之學校師資不足,導致其負擔加重。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的朱秀紅和劉善槐對全國18省35縣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0%左右的鄉村教師承擔了3~4門課的教學,有的甚至承擔4門以上課程的教學任務。除了日常教學工作外,非教學性工作也增加了鄉村教師的工作負擔,使他們難以在家庭事務和教育工作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點。同時,鄉村教師需要應對各部門的檢查,忙著準備各種材料。基于此,需要政府和學校改善鄉村教師工作環境,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和精神壓力。
鄉村教育的振興,關鍵在于優秀教育人才的培養。這就需要改善教育工作環境,不斷增強鄉村教師的獲得感、歸屬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注重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完善鄉村教育多元治理,強化鄉村教師培訓體系,增強鄉村教師生存與發展自信,從而實現鄉村教師隊伍的優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個人只有滿足低層次的需要,更高層次的需要才能有機會實現。因此,要確保提升鄉村教師的獲得感。《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隨著城鄉教育融合的加深,城鄉教育以平等的姿態相互融合促進,不斷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
隨著我國城鄉教育的不斷融合,建立一支優秀且穩定的鄉村教師隊伍已經刻不容緩。一是要注重用政策作導向,使在鄉村學校工作的教師待遇與在縣城學校工作的教師待遇保持平齊,吸引青年教師到鄉村工作,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同時也可以提高現有鄉村教師對鄉村教育事業的工作熱情。二是要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逐步完善鄉村教師的住房、醫療等保障,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獲得感。
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深化鄉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因此,要確保提升鄉村教師的歸屬感。
在推動鄉村教育振興過程中,鄉村教師只有心懷農村,心懷農村教育事業,才能更好地融入鄉村生活,有效促進自身專業發展。鄉村教師隊伍的培養應本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理念,可向來自農村地區的畢業生傾斜;與此同時,為鄉村教師職業發展提供多種途徑,通過職務晉升、兼任政府農村教育顧問或高校農村教育指導教師等,激勵鄉村教師參與鄉村教育建設,推動鄉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學校可從凝練教師文化入手,激發鄉村教師對鄉村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學校既可以實施人性化的管理,給予鄉村教師有效的心理支持,幫助教師適應鄉村教育的環境,增強歸屬感,調動工作的積極性;也可以以優秀教師為榜樣展開宣傳,指引鄉村教師前進的方向,幫助教師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自我實現需要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高一級的需求目標,是優化教師隊伍的關鍵。一些鄉村教師在教育工作中難以打開良好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自身專業能力不足所致,這就需要綜合能力得到可持續提升的條件和機會。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引導師范院校教師與鄉村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這項政策強化了教師間的有效合作,營造了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促進城鄉教師的高質量交流,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首先,建立教師學習、研究和發展共同體。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與傳統教育管理體系最大的區別是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因此要構建和完善協同培養模式。一是各部門要進行多種方式的教學質量監控,聚焦教師專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鄉村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的保障。二是鄉村學校可以通過設立科研部門和提供相關平臺,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便利,定期聘請師范院校和教師進修學校的教育專家實地指導,將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如信息化教學、深度學習、小步子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引入鄉村學校。專家與鄉村教師開展有效的對話,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次協作,將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鄉村學校,并給出相應的建議。通過專家與鄉村教師深入探討交流,切實提升鄉村教師素養,使每個鄉村教師都能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從而不斷激發鄉村學校的辦學活力。三是學校可根據一線反饋的情況,明確指導方向,制訂和完善符合鄉村學校實際需求的培養方案,幫助鄉村教師樹立新的教育發展理念。同時,師范院校要以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與地方教育部門協作,建立和完善教學實踐基地,為鄉村教育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
其次,對鄉村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各地教育部門要基于當地鄉村教師的差異化和多樣化需求,運用問卷、訪談等調查手段,對參訓者的培訓需求進行深入調查,關注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需要。當地進修學校的教育專家要依據本地區鄉村教師隊伍情況,強化責任擔當,做好服務者,定期深入鄉村學校,給予鄉村教師有效的指導。互聯網時代,利用信息技術對鄉村教師進行網絡培訓,發揮教育專家和鄉村優秀教師的示范指導作用,并針對鄉村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給予有效的教學指導,帶動鄉村教師職業成長。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門要科學規劃培訓時間,避免讓鄉村教師在最繁忙的時段接受培訓。
最后,增強鄉村教師的自我認知。心理學認為,認識自我是成長的第一步。個體通過不斷地“認識自己”而逐步“成為自己”,這個過程有利于其增強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實現情感和價值觀層面的升華。鄉村教師作為鄉村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找準自我定位,立足于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研究鄉土場域下鄉村教育的特點,拓展優質的課程資源,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首先,各級部門要理順工作職責,厘清鄉村教師的工作范疇,明確鄉村教師是教育專業人員的定位,把鄉村教師視為推動鄉村教育發展的參與者。政府工作中確有涉及與鄉村教師有關的工作,必須依據國家相關政策嚴格規范、嚴格審批,簡化檢查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驗收。
其次,學校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要減少與教師工作無關的活動,明確鄉村教師的基本職責,向社會展現鄉村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的角色。學校根據本校實際需要靈活設置輔助人員,形成“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基本工作原則,提高辦事效率,構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良性運行機制,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有效落實。
最后,媒體要做好協調者的角色,給鄉村教師更多渠道表達職業發展的愿望;著力加強對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群體的宣傳,特別是要加大對鄉村教育發展典型案例和鄉村教師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同時,積極引導社會關注鄉村教師群體,營造關心、理解和愛護鄉村教師的輿論氛圍,以此來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進而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服務。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需要有關部門、學校對當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實施優化教師隊伍的合理策略,為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