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雯
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教材遵循“素質—題材—功能—結構—任務—可行”的編寫原則,注重基于模塊主題的語言技能(尤其是讀、寫技能)訓練,突顯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板塊是各模塊的核心部分,寫作板塊是各模塊的重要輸出部分,兩者相輔相成。“讀”為“寫”的基石,“寫”為“讀”的延伸。然而,通過課堂觀察發現,部分教師的教學存在不少問題,未能較好地實現以“讀”促“寫”。下面,在分析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尋相應的對策。
教師的教學設計模式化,設計的語篇意義理解活動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導致學生局限于對閱讀文本中單個句子的理解,很難形成從語篇角度對閱讀文本進行解讀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對語篇整體結構缺乏認知,寫出的作文缺乏層次性和邏輯性。這樣的教學設計無法實現閱讀為寫作服務的功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多關注閱讀策略的教學,忽視了建立在“讀”的基礎上的“寫”的策略培養。這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閱讀環節表現得很自信,然而在寫作過程中感到困惑和焦慮,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對寫作產生畏懼心理,大大制約了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除此以外,教師在以“讀”促“寫”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文本內容的深度剖析,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設計指運用系統的方法,將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轉換成對教學資料、教學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魯子問、康淑敏2006)。
優良的教學設計可以使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課堂教學目標,因為目標賦予課堂“生命”的意義。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學科教學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王躍 2009)。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如果對教師設計的情境、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應用多媒體設備、玩游戲、創設生活情境、角色扮演、劇情改編等多樣化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力。
以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5 My school day Unit 2為例,在學生了解了亞歷克斯(Alex)的校園生活后,教師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課程表及實際情況描述自己的校園生活。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緊密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擊鼓傳花”游戲,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積極性,并引導他們大膽表達,從而為寫作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從語篇角度把握閱讀文本
劉辰誕(1999)認為,語篇指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語言單位或交際事件。在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語篇和單個句子割裂開來進行教學。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語篇中單個句子的意義之外,還要引導其從語篇整體角度出發,分析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主題句與支撐細節之間的關系;從思維培養角度,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所使用的因果關系、對比關系、轉折關系等的意圖(張獻臣 2016),培養其語篇意識。
以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6 Hobbies Unit 2為例,文本內容是關于戴維(David)為何選擇寫作作為自己的愛好及這項愛好帶給他的益處。
教師讓學生聚焦文本第二段和第三段,借助時間軸,找出戴維成為著名作家的主要事件。然后,引導學生提取介紹人物主要事件的三要素(when、where、how),并基于主要事件,小組合作分析句子與句子、主題句與支撐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接下來,讓學生結合個人閱歷,小組討論這些主要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幫助戴維取得成功的,從而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
本活動從形式上看是找細節,實際上是閱讀后深層次的理解性活動。讓學生緊緊圍繞“愛好的發展”這根主線,理解并弄清楚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此類深層次的理解性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有意識地學習、模仿、遷移。
寫作是重要的語言輸出活動,涉及知識的輸入、吸收與運用。在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應在閱讀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輸入、吸收與運用策略。策略水平的提高是寫作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1.知識輸入策略
知識輸入不僅指處理閱讀文本中的語言知識點、分析關鍵句的語法結構或講解詞匯的用法,還包括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思想內涵及修辭手法。在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多角度、多層次的知識輸入,培養學生的知識輸入策略。
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輸入策略時,教師應注意以下亮點:
(1)進行趣味化的課堂導入。
趣味化的課堂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的思維,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寫作之前,教師可以借助相關圖片、視頻、思維導圖等激活其已有知識、經驗。
以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5 Cartoon Unit 2為例,課文著重介紹了五個備受歡迎的卡通形象,包括美猴王(Monkey King)、史萊克(Shrek)、尼莫(Nemo)、丁丁(Tintin)和史努比(Snoopy)。教師將課堂導入部分設計如下:Enjoy a flash“Chapter 11 Trouble in the heaven”of Journey to the West.
T:After watching,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Monkey King?
S:Try to find out mor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Monkey King.
播放《西游記》英文版的“大鬧天宮”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知新單詞如heaven、lead、mess等,以及在閱讀、表達過程中影響理解但不要求識記的詞匯。同時,引出本課的一個重點卡通形象——美猴王。學生在語文課上精讀了《西游記》,非常熟悉美猴王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以美猴王勇敢、嫉惡如仇、不畏強權的人物特質延伸到西方國家與其有相同性格特征的卡通人物丁丁,并簡要介紹該卡通人物的創作背景,向學生傳達卡通故事背后的文化信息,引導他們在所學知識與已有知識和經驗之間建立起結構性關聯,從而激發其閱讀與寫作的欲望。
(2)加強寫作方法指導。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對英語寫作的畏懼、焦慮心理,加強英語寫作方法指導尤為重要。教師除了提醒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書寫、格式、區分大小寫、標點符號等細節問題之外,還要鼓勵他們在正確應用簡單句的基礎上運用并列句、主從復合句,合理謀篇布局,注意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取邏輯、條理清晰的文本框架結構,培養他們的分析思維,并引導他們繪制文本框架圖,為后續寫作的謀篇布局作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5 Online shopping Unit 2時,教師在學生讀懂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網上購物”的利與弊,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不僅幫助他們梳理了文本內容,理清了線索,還訓練了他們的邏輯思維,為后續寫作遷移作好了充分準備。
2.知識吸收策略
以“讀”促“寫”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專項語言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下基礎。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學生主動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呢?知識吸收策略的培養至關重要。
知識吸收策略包括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自我評估、自我調整五個部分。在每個學年開學之初,教師鼓勵學生購買一本中英對照版的世界名著(每天睡前閱讀五頁)和一本適合一個學期使用的課外閱讀訓練書(每天閱讀一篇)。在此基礎上,指導每個學生根據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學期英語閱讀方案,并激勵其堅持執行。同時,以每周集體評價(展覽閱讀日記,舉行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其主動學習的心理。除此之外,教師要主動干預學生的自我調整環節,多了解他們的知識吸收行為及效果,幫助他們及時調整閱讀方法,為寫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
3.知識運用策略
開展以“讀”促“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將閱讀中所學的主題詞匯、句子結構、語篇知識等運用到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蔡笑薇 2016),促使其把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策略的培養,還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環節,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靈敏性、系統性、發散性、邏輯性、批判性思維。
以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9 Life history Unit 2為例,語篇涉及莎士比亞生平的很多時間節點和事件,信息繁雜。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時間軸歸納莎士比亞生平的重要事跡,有效訓練了他們的系統性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外研版(新標準)初中《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5 Cartoon Unit 2時,教師在完成一系列閱讀教學任務后,引導學生結合美猴王的本領和事跡進行討論,分析語篇蘊含的一些哲理。比如,美猴王大鬧天宮,把天宮鬧得天翻地覆,人們為什么還會喜歡?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以篇章為依托,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批判性思維,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僅有助于培養其理解問題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其形成獨特的想法和思維模式,從而更好地完成寫作。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在充分掌握基礎語言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學會從語篇角度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文化內涵、寫作技巧;要注重策略培養,引導學生養成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的習慣、提升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注重思維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度解讀文本的能力,促使其高質量地完成寫作,從而實現以“讀”促“寫”,提升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