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韋
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容易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動機、情感、態度等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心理因素。對于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心理因素研究進行綜述,能夠為研究者在這一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首先,界定第二語言習得和心理因素兩個概念;其次,就動機、情感、態度三個主要心理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理論和研究進行綜述;最后,闡述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及該領域有待研究的問題。
第二語言指第一語言以外的任何語言。因此,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指以母語為基礎,成功掌握另一種語言的過程。雖然被稱作第二語言習得,但是它也可以包括第三語言、第四語言或后續語言的學習(Gass&Selinker 2008)。第二語言習得在20世紀70年代被正式確立為一門學科,其目的是探討、分析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探索第二語言習得困難的原因及改善第二語言習得的方法。到目前為止,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已經擴展到心理學、語言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領域。
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都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心理因素如動機、情感、態度等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過去對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心理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機、情感和態度三個方面。因此,以下研究綜述將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展開。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力量,并使該活動朝著某個目標前進。動機屬于個體的內部刺激,它為個體的行為設定目標,同時提供力量以實現體內的平衡,從而使個體清楚地了解行為的含義。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動機指直接促使學習者開展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
1.科德(Corder)的研究
科德在1967年首次指出,當處于第二語言環境時,動機的驅動力會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習第二語言。此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動機。
2.加德納和蘭伯特(Gardner&Lambert)的研究
不同時期的語言學家對學習動機的分類不盡相同。加德納和蘭伯特(1972)將動機劃分為學習者的綜合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工具性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他們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分類,認為學習者是社會中的人,語言則是他們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20世紀60年代,他們以加拿大Qubec高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動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具有綜合性動機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融入目標語言社會,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與目標語言社會的人有更多的對話與溝通,以得到語言界人士的認可和肯定;具有工具性動機的學生將英語學習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如掙工資、上大學等,他們過分看重英語學習的實際價值,但忽視了提高自身的語言技能。前者有學習興趣,卻忽視了設定目標;后者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早期的研究中,工具性動機被認為比綜合性動機更能有效預測語言學習成績。
然而,這種動機分類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批評,并逐漸顯示出其局限性。例如,實驗是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情況下進行的,可能不適用于作為外語學習的地區。此外,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因此,把不同的學習動機直接劃分為這兩類是不合理的。后來的研究表明:工具性動機也可以帶來成功的語言學習(Ellis 1994)。一般來說,如果將目的語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學習者會更多地受益于工具性動機;如果將目的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學習者會更多地受益于綜合性動機。
3.德西和理查德(Deci&Richard)的研究
德西和理查德(1985)將動機劃分為兩類: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和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他們指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興趣、期望、獲得滿足感等內在動機能使學習者從目的語的學習中獲得愉快的體驗。渴望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屬于外在動機;提高學習成績、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感屬于內在動機。
4.加德納和羅伯特(Gardner&Robert)的研究
加德納和羅伯特(2010)對語言學習動機和課堂學習動機進行了重新分類。他們認為,語言學習動機指學習或習得第二語言的動機,與第二語言學習環境相關。雖然這種動機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改變。課堂學習動機指在課堂情境中,或者在任何特定情境中產生的學習動機。顯然,這種動機會受到語言課堂相關因素的影響。
通過回顧相關研究可以發現,關于第二語言習得中動機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機因素本身,而關于特定的動機與第二語言習得效果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較少,如工具性動機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詞匯學習的影響。此外,關于不同動機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不同影響的研究也較少。同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第二語言習得的最佳動機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情感這一心理因素由不同的心理因素混合而成,具有易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焦慮、抑制、自尊等情感因素的影響(戴曼純 2000)。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認為,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并不意味著學習者能夠很好地習得第二語言,情感因素也會影響他們對第二語言的習得。情感因素可以促進或阻礙語言輸入進入大腦的語言習得機制,而語言輸入只有憑借情感過濾才能成為語言輸入(Krashen 2002)。他認為,習得的必要條件是學習者愿意接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但這并不構成充分條件,語言學習的成敗不能由語言輸入這一單一因素決定。學習者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接收到的可理解輸入的數量不同,也可能是他們豐富的情感因素所導致,如移情等。
性格作為一種情感心理因素,指個體表現出的看待社會事實的態度與行為表現中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外向型和內向型是兩種主要的性格類型。一種假設是外向型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與目的語國家的人交流,能獲得更多的語言輸入,因而他們比內向型學習者更有可能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取得成功。但是,研究發現,盡管性格外向的學習者更有可能掌握流利的口語,但外向型個性特征與第二語言習得能力之間并沒有顯著相關性。此外,與性格外向相關的特征,如自信、焦慮感低、自尊心強等也被推測與成功習得第二語言有關。雖然性格內向的學習者也能夠獲得語言輸入,但是缺乏自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語言輸出,從而難以習得目的語。
通過回顧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研究僅從單一的角度研究情感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的作用,而且沒有指出如何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控制消極情感,以及如何培養積極情感以促進第二語言習得。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分析學習者的情感狀態及研究如何正確利用學習者的情感狀態以促進其第二語言習得具有極大的價值。
態度即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的使用者如何看待本民族的語言或他人的語言。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態度指學習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態度一般由認知、情感及意動三個部分組成。
1.加德納和蘭伯特(Gardner&Lambert)的研究
20世紀中葉,加德納和蘭伯特調查研究了態度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包括對目的語和目的語使用者的態度,對與目的語相關事物的態度,以及對目的語和目的語學習的態度。研究發現,積極的態度能促進第二語言習得,提升習得效率;消極的態度則會增加情感過濾,阻礙第二語言習得。
2.舒曼(Schumann)的研究
舒曼提出了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將文化與語言相聯系,認為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即逐漸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舒曼指出:第二語言習得也受學習者與目的語群體之間心理和社會距離的影響。消極的態度會使學習者不愿意接觸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因而他們主動適應這種文化的動機較低。當第二語言習得成為他們適應新環境的障礙時,焦慮就會產生。學習者能否適應目的語文化,保持與目的語群體的社會和心理距離,決定其與目的語接觸的程度,也是決定其第二語言習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縮短與目的語的文化距離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回顧相關研究發現,大多數學者都是從學習者對目的語及目的語文化的態度展開研究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如學習者對語言教師的態度,學習者對班級同學的態度,以及課堂環境是如何影響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態度的?這些問題都有待探討。
通過以上研究綜述可以從中得出一些教育啟示: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認知過程,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心理因素不可忽視。與其他因素相比,心理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既可能帶來積極影響,又可能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同時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幫助他們對目的語文化形成正確的態度,使其以積極的態度學習目的語,并把焦慮降低到有利于語言習得的水平。
對于教師而言,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積極的心理因素促進教學和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心理因素和消極心理因素的界定及它們是如何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因此,研究教師在真實課堂情境下如何利用積極心理因素促進教學及第二語言習得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也應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隨著高科技設備和計算機在教學環境中的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第二語言課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多媒體教學環境與第二語言學習焦慮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多媒體技術如何幫助學習者形成積極的心理因素并促進學習呢?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缺乏自信、學習動機不強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建立自信?這些問題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