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雪
如何選擇“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
周山雪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從提高教學效率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闡明了一門課程第一堂課的特殊意義和科學安排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原則、方法,并結合作者長期的教學經驗提供了具體參考案例和實施效果分析。
課堂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科教學論
如何安排好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整個課程的教學進度值得我們細心推敲,尤其是一門課程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十分重要。對此,很多專家和任課老師認為:應該單刀直入,直接切入主題,講解課程的基本專業內容。這樣可以節約時間,避免教學進度往后拖延而導致最終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情況發生,尤其是在課時少、內容多的情況下,更應該如此。但作者認為,這不是最科學和最有效的內容安排。這里,作者根據自己多年在教學實踐中對這一問題的探索,總結出了一些規律,供給大家參考。尤其是對于打算制作優秀教學課件,開展“金課”建設的教師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文討論的“第一堂課”是特指一門課程的第一堂課。
從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來看,如果說一門課程中間大部分課時主要用來教授本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話,那么,課程的開始、結束和過渡階段應該更多地講述和介紹本門課程的歷史形成過程、特殊地位、研究學習方法和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關系等。這些所謂課程以外的相關知識對學生來說可能比課程本身的專業內容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對學生學習整個課程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和指導性作用。另一方面,這些相關知識內容在書本,尤其是在教材中往往只在前言、后記或出版說明中簡略抽象地提到,一般老師和學生都不太重視。然而,對于大多數從學校到學校的在校學生來說,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專業和全新的課程。很少有學生在學習之前會具有本專業和本課程的經歷和體會。所以,在開始一門新課教學時,我們經常會碰到有學生問一些老師覺得很“奇怪”的問題。如“老師,我們學了這門課程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學生不懂得一門課的意義和作用、學習目的不明確的話,他們就很難有很強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結果只能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學分而學。調查表明,對于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來說,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此外,即使有的學生學習目的比較明確,如果不懂得該門課程的研究和學習方法,不說無從下手,至少學習會多走彎路,效率不高。顯然,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問題應該是我們在一門課程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否則,我們后續的教學工作將會很被動。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擺在每一位任課教師面前的頭等重要任務,是在每門課程學習的開始階段就要很好解決的問題,也是一門課程第一堂課的主要任務。此外,第一堂課還關系到全課內容和進度的安排和學習指導問題。
因此,第一堂課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處于“指導性”和“方法論”的特殊地位。
從上述第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和特殊地位中可以看出,第一堂課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對師生的要求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我們課程教學的每堂課都具有三個環節,即備課、上課和小結三步曲。其中,備課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通過備課準備過程,我們寫出“教案”等,而這一系列工作都有其基本原則。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討論“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一般性的教學原則,重點介紹“第一堂課”內容選擇特殊的基本原則。
所謂整體性原則是指我們選擇的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它不是課程內部一些具體的專業知識或具體案例,而是有關課程的整體結構、課程體系以及各部分之間相互關系的內容。也就是說,要高瞻遠矚。將該門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介紹它的價值、意義、作用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介紹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與其他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比如,在模擬電子技術(以下簡稱模電)的第一堂課中應該介紹課程的來歷、該課程與數字電子技術、電工技術、單片機技術等課程之間的關系。介紹非線性器件、放大電路、振蕩電路、運算放大器和集成電路等各個部分的任務和聯系等。
所謂指導性原則是指我們在選擇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時,主要考慮的是這些內容對整個課程的學習以及后續課程內容的學習能否真正起到方法論和指導的作用。而不是為了裝點門面、應付檢查,故意安排一些貌似或過于一般化的、重復性指導內容。這樣的做法不僅針對性不強,而且學生容易厭倦。不僅起不到指導作用,還可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歧途。因此,在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備課時應該反復推敲。比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中,第一堂課我們應該提前介紹設計編寫程序的一般方法和步驟。顯然,這對后續具體程序設計內容的學習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所謂必要性原則是指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不是為了有趣而有趣,也不是為了介紹歷史而介紹歷史,也不是為了介紹學習方法而介紹學習方法。而是要根據整個課程的學習需要選擇相關的教學內容。強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也就是要選擇確實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如果扯得太遠就會花費很多時間,而實際作用并不大,教學效率低下。我們應該追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1]。
所謂興趣性原則就是我們選擇的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應該在滿足上述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生動有趣、聯系實際。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緩解同學的緊張壓力,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好奇心。這一條原則應該和第三條原則有機結合,系統考慮,不可偏廢。例如,在模電第一堂課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典型的歷史人物、科學事件和生動的產品應用歸納出課程形成的過程、意義和作用。這樣,不僅講述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因此知道了該課程的價值、意義和關鍵內容。而不是為了有趣而有趣。
根據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查閱眾多成功的教學案例資料來看,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的選擇除了應該遵守教學的一般原則和上述特殊原則外,還應該考慮選擇以下具體教學內容。
這些內容可以從宏觀上加深學生對課程意義和作用的認識理解,有利于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動機。如在模電的第一課中可以提提麥克斯韋方程的來歷和無線電發明的故事。這是因為: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過程本身就反映了人類創造性、啟發性的思維過程和認識規律。它也體現了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社會、生產和科學實驗等實踐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使得學生能從宏觀上認識到這門課程的價值、意義和作用;第二,學生從中可以學習到科學家或者科技工作者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品質,學到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嚴謹的工作作風等;第三,有利于“課程思政”,教書育人,從科學的發展史和學科的形成過程中學生能學習到科技工作者堅持真理、無私奉獻、勇于奮斗的崇高思想品德。
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和了解一門課程的整體情況。如課程的整體價值、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以及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等。學生從中還可以了解到每個單元內容的本質、特殊地位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后續每部分的目的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際上,人的認識本身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生長新的知識[2](參考奧蘇伯爾有意義學習的“先行組織者”,我們稱之為“固著觀念”)的過程。人們要認識一件新的事物時,必須弄清楚它與周圍相關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有意義。同時,科學的認識過程也是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從外表到內部的過程。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一定的哲學、認識論和心理學的基本素養。
任何一門科學知識或特殊的學科,除了采用一般性的科學研究方法外,還會有其特殊的研究和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貫穿于課程的始終,是學科發展進步的源泉,是課程內容創新的法寶。方法論可謂是科學之科學。學生如果提前知道或掌握了這些特殊的研究和學習方法,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之中將不僅能取得學習的主動權,學習效率也會事半功倍,十分有利于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比如,學習計算機語言課,結構化、模塊化的方法是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模電中近似計算的思想方法都將貫穿于課程學習的始終。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方法的精髓,后續課程內容的學習就會變得相對容易。
當然,所有同類課程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和學習方法也要介紹。這要視學生學習、掌握和熟悉本專業其他相關課程的情況而定。學生入學時,有些安排了“專業概論”之類的課程,或者前面課程中已有介紹的,任課教師只需要復習性地提一提即可。重點還是要介紹其特殊的研究和學習方法。
這些東西是在整個課程學習和動手實踐過程中隨時都要使用的。所以,要讓學生第一堂課就先做到心中有數,便于提前做好準備。如果第一堂課時間不夠的話,可以列好清單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先預習和準備,待以后具體使用時再詳細介紹。例如,各種計算機語言課程的調試平臺,電工電子技術類課程的電子測試儀器等。在第一堂課中至少要有個初步介紹。這樣,在后續內容的教學中,我們會順利很多,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課程的基本要求、考核方式比較重要,應該融入第一堂課中。雖然我們不提倡學生為了考試成績而學習,但是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進行課程考核也是必須的。至今考核仍然是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學生如不能通過相關課程的考核,是不能取得相應學分,也不能很好的學習后續課程,甚至不能畢業,這也是比較現實的問題。當然,考核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和要求等來決定。這些,我們應該提前清楚地、明確地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任課老師都不會忽略這些內容,并把它們寫入了教學文件,作為第一堂課還是應該重點強調一下。
此外,除了教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PPT課件和補充資料等基本教學文件和資料應該盡早和及時發給學生,并在第一堂課上適當地指導學生課下閱讀,以便學生主動配合老師提前預習、準備和積極思考。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總之,“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選擇比較到位的話,除了能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率外,還能使優秀學生自學事半功倍,讓后進同學學習少走彎路。
認識到了一門課程第一堂課的重要意義、知道了其內容選擇的基本原則、方法和相應的道理,大家會問,這么多內容怎樣才能在第一堂課內完成呢?實際上,這是另一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設計的問題。只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序符合科學思維的規律,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嚴格科學地分配時間就不難做好。下面介紹一個實踐效果較好的案例,以增加感性認識。《模擬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簡稱模電。它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學生普遍反應比較難學。作者從教近40年,積累了相關課程大學本科、高職學生和社會成人教學的各種經驗。作者主講模電第一堂課的有關教學情況如下:
首先,通過提問從課程的名稱入手介紹模擬電子技術的概念、來歷以及它與中學電磁學和前面所學電工學之間的關系。同時,聯系生活中無線電及其電子產品的實際。必要的話,適當補充一些科學分類的基本知識。比如,簡略講一講麥克斯韋方程的來歷和意義。提一提馬可尼和波波夫的“無線電發明之爭”的故事。聯系中學接觸到的電磁學,一步一步介紹電工學和電工技術、無線電、電子技術、計算機和現代微電子技術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樣,學生不僅能很自然地從宏觀上認識到這門課程的價值、意義和作用,而且還能大大提高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然后,介紹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和單片機(還有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學科等課程)各自的核心內容、分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時,將本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進度安排也告訴學生。如果時間不夠的話,教學計劃和進度安排等內容可以資料形式發給學生,指導課后閱讀。重點強調一下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
這樣,學生對課程的名稱、內容以及該課程和其他課程的關系就會十分清楚,學習的目標也會十分明確,并能深刻地理解學習目標和意義。接著,就是介紹電子技術課程特殊的研究和學習方法。先講清楚科學與技術之間的不同,介紹應用技術類課程的非源性,人為性、形象性、實踐性和熟練性的基本特征[3]。聯系技能學習的一般規律和“三個階段”理論[4]。根據這些特點和規律,提供給學生一些特殊的學習方法建議。比如加強形象記憶、反復練習和建立近似計算的思維觀念等。例如,講解學習技術科學要發揮人的形象思維和記憶力優勢,要通過勤學多練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等。基本元器件的特性曲線、單元電路等都要熟練的記憶和能默寫繪制,不追求理論計算的精確性,注重試驗調試的方法和結果。
通過講解這些內容,學生不僅明白今后自己應該怎么樣去學習這門課程,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時,可以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的方法論和哲學思維的基本素質。愛動腦筋的學生還會在此基礎之上,自己慢慢總結出一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方法。
有關課程宏觀整體的相關知識方法介紹完之后,有時間,才開始進入課程的第一章專業知識的內容教學。開始講解半導體的概念、半導體材料、特性等基本知識。以問題為線索展開。
通過反復實踐驗證,發現采用上述做法后至少會有如下幾點好處:第一,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從宏觀整體上認識到了課程的價值和意義,明白其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第二,由于學習目的要求十分清楚,在后續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大部分學生都比較主動。有些自己會提前預習,并做些筆記。第三,掌握了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之后,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后續的教學進度可以明顯加快,學習內容比一般情況會多很多。第四,從考試成績也能看出來。只要是態度端正、課堂精力集中的學生比同等情況要好很多。有時間大家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教學實驗加以驗證。
經驗告訴我們,模電這門課程的教學,如果第一堂課上好了,后續內容模塊劃分又比較清楚,任課教師能夠以問題為線索,一步一步引出基本的元器件、各基本單元電路和基本應用電路。同時,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設計方法(圖解法、近似估算法和等效電路法等)講解清楚,邏輯性也比較強,每堂課標題簡潔,形象生動,及時復習和及時動手實踐。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有機相結合的話,這門課程確實會變得很好學習理解、很好掌握,學生完整記憶下來也并不難。
記得在湖南師大執教時,有一屆學生到了期末我見他們都不怎么記筆記,就問他們“你們為什么上課不做筆記?”馬上有學生回答“老師,您講的這門課我們全都記住了,不信可以從頭到尾復述出來,老師的思路非常清楚。”其他同學也點點頭。我也發現上課的時候,他們確實鴉雀無聲,聽得也很入神。多年過去了,他們中間有些學生現在已經成長為了相關專業的博士導師、大學教授,當然,這是多方面努力的結果。總之,“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凡是愛學習、想學點東西的學生,聽了作者主講的模擬電子技術課都會記憶深刻,收獲很大,覺得這門課程并沒有那么難學、難掌握。
相反,第一堂課一開始老師就講解具體專業內容,學生往往覺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學了有什么用。根本談不上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當然,上述知識,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己摸索或其他方式學習到。但畢竟低年級學生專業知識面有限,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學習效率非常低,還不一定能搞清楚。再說老師的指導作用體現不充分。實際上,在畢業設計階段,很多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類似晶體三極管的原理和特性的內容。
本人不太贊成盲目效仿“探索學習”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應該是有條件的,它更適合于高年級和研究生教育。在學生掌握了相當多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之后,在綜合運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才比較適合。對于高年級學生老師可以逐漸多放手一點,但學習研究方法的指導還是不可或缺的。為了提高效率,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只能給予適當的“探索”體會。
老師上課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一名真正的好老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會學生本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更應該留給學生受益一生的科學藝術精神、思想方法和創新思維能力。當然,科學藝術精神、思想方法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并非某一名老師在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中就能夠很好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訓練和逐漸提高的過程。除了學院組織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組織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外,每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在安排具體教學內容時,也應該很好地思考和注意這些東西。任課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是否科學實用,直接影響教學效率,影響學生科學藝術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形成。這就要求我們的任課教師不能僅僅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要有一定高度的思想境界。
總之,類似的技術類課程的第一堂課,本人基本上都會遵守上述四點原則和五點內容建議,并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緊扣學生的思維,先從宏觀整體入手。全面考慮課程和專業課程體系,注意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后續的教學內容也會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組織。必要時,插入一些精短的科技小故事來啟發學生思考,并盡可能形象化,將復雜的原理簡明化,一個問題套一個問題層層深入。這樣,不僅可以牢牢抓住學生的思維,使該課程的切入很自然的,重要的是高瞻遠矚。實踐證明,如果第一堂課上好了,后續內容以問題為線索一步一步引出全書內容。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有機相結合,模塊劃分清楚,邏輯性強,及時動手實踐的的話。學好一門課程就會很容易。
[1] [蘇]巴班斯基.張定璋,譯.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7:253.
[3] 周山雪.應用技術類課程的特點與教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3(13).
[4] 邵瑞珍.教與學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27.
How to Choose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First Lesson of Each Course
ZHOU Shanxu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lesson in a course. It also present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ally arrang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first lesson.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long-term teaching experience, it provides a specific case reference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alysis.
classroom teaching; courses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heories on subject teaching
2021-07-01
周山雪,男,湖南常德人,碩士生導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電子信息、MRI成像技術和教育教學等。
G712
A
1672-0318(2022)02-0079-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15
(責任編輯:黃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