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河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家越來越注重對英語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英語教學更好地開展。然而,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效率方面存在差異,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為了讓學生都能學有所獲,教師要從學情出發,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選擇高效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王佳穎 2021)。分層教學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分層教學法主要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設立不同的目標,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法即教師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等因素,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使他們發揮自己的價值。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其次,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只有讓每個學生都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促進英語教學更高效(胡文戊2021)。
運用分層教學法要遵循一定的準則。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使他們更加牢固地掌握英語知識。其次,教師要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中的學生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點。
相關研究顯示: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一味地講解知識,而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另一方面,教師總是唱“獨角戲”,不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容易對英語學習產生排斥心理,更別提激發其學習興趣了。
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英語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然而,在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以語言知識講解為主,缺少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不重視挖掘德育資源,沒有實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言,由于缺少相應的語言環境,很多學生感覺英語學習很難,不愿學或排斥英語,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英語“學困生”。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優秀學生身上,對“學困生”關注不夠,更別提課后單獨輔導他們了,久而久之,這些“學困生”得不到提升,成了班級的“邊緣生”,學習效果越來越差。
分層教學法的實質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全面考量,并“以學生為中心”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這種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同時,能夠使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教師要不斷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從其學習特點和優點出發,不斷挖掘其潛能;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教師應避免大量英語知識的傳授,而要從基礎出發,制訂與他們學習能力和水平相符的目標,讓其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分層教學還有助于改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將分層教學法運用在英語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作出整體評估。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內容。對于高層次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英語水平較高、學習能力較強,教師所選的內容要能最大限度地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不斷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和水平;對于中等層次學生來說,考慮到他們的英語水平一般,教師所選擇的內容難度要適中,避免太難使他們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低層次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英語水平不高,學習能力較差,且缺乏自信心,教師可以選擇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的內容,提升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逐漸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
通過為不同層次學生挑選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
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及分層后,為了使各個層次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要設置相關教學情境,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教師可以留給他們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促進他們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時,考慮到課文中講了很多與科學有關的單詞,為了使學生快速記住這些單詞,教師以科學作為教學背景,讓學生提前搜集一些與生活有關的科學知識,然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各層次學生相互討論,從而更好地記憶與科學相關的單詞。
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借助提問,教師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也能對他們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監測。因此,把握住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提問,能對英語教學效果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但是,如果教師提的問題太簡單或者太難,就會降低學生的興趣,無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問之前,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從而使問題能滿足學生的水平需要,從而激發他們探索英語知識的熱情,使他們樹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不斷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3 What color is it?的Reading部分時,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A和B兩個小組,其中A組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B組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教師要求:A組學生背誦Section A和Section B兩部分;B組學生能夠進行流利閱讀即可。同時,鑒于A、B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提不同難度的問題,如讓B組學生朗讀,當遇到比較難的語法問題時,讓A組學生解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鼓勵學生,既要肯定他們的預習效果,又要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王佳穎 202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難、中、易三個層次,從易到難,層層遞進,使學生覺得英語學習不那么難。知識的學習過程就像爬山一樣,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由一個高度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4 Don’t eat in class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講解情態動詞和祈使句的用法,并借助圖片設置各種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問,如“What he is doing?”等,然后向學生提問,如“Can we speak loudly in public?”等。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使他們迅速進入教學情境。最后,教師可以將重點列出來,并組織學生開展聽力訓練,幫助他們鞏固、內化所學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相互合作,大膽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教師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鞏固學習成果。例如,單選題比較簡單,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完成;填空題難度適中,可以讓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完成;讓成績優異的學生總結本堂課的重難點,并評價教學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課堂練習的機會,不僅能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還能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家庭作業的本質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當天所學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愛好和意志、品質。如果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從長遠來看,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導致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愛好等,布置多樣化的作業,讓他們都有機會完成作業,或者讓他們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作業。需要注意的是,層次劃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化的。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變化不斷調整他們的層次,從而使所布置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教師通過不斷完善課堂評價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從而促進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除了考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小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對學生成績進行分層,當學生達到了目標時,教師可以給予他們相應的獎勵。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相互監督、相互鼓勵,更好地學習英語。
綜上所述,將分層教學法運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從而促進英語教學更好地開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首先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作出整體評估;其次對教學內容、課堂練習等進行分層,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初中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