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泰剛
英語教材通常以單元為編排單位,單元通常以話題為主線進行編排,但同一個話題并不是集中編排在某一年級或單元,而是被“拆分”為不同的子話題分布在不同的年級和單元,這種編排方式符合新知學習的階段性和漸進性規律。與新知學習過程不同,復習教學則需要“聚合”,以把分散在不同單元的碎片化主題知識進行統整,形成完整的主題范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還是以新授課的課本內容結構為綱(胡慶芳 2010),按照教材單元的自然編排順序復習。這種復習方式忽略了知識間的內在邏輯和關聯,不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冒曉飛 2016)。單元話題統整視域下的復習教學符合知識建構的系統性,有助于解決初中英語復習教學碎片化的現實缺陷,提高復習教學的效果。
單元話題統整主要指單元話題的梳理和整合,前者指向知識的結構化,后者指向知識的系統性,統整的范圍涵蓋具有相同主題的不同單元,統整的目的是把屬于同一主題的所有單元聚合在一起,建立更高一級的主題概念范疇并以此統領復習,統整的內容既包括主題知識,又包括語言知識。主題知識的統整主要包括對子話題單元涵蓋的與主題相關的知識的統整。語言知識的統整主要包括對子話題單元表達主題范疇意義的詞匯、句型、語法等語言知識的統整,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和框架(范詠梅 2017)。單元話題統整視域下的初中英語復習教學主要指基于統整后的“大主題”或“大話題”開展的以主題范疇為統領的復習教學。這種復習不是以教材的自然單元為統領或以語言知識為統領的復習,不是按照教材的自然編排順序開展復習,而是基于單元話題整合后的“大主題”進行復習,打破了教材的年段順序和單元順序,復習內容更具有整合性和綜合性。這種復習方式以主題范疇知識統領語言知識,既關注知識,又關注能力。知識構建與能力發展融為一體,旨在實現學生語言與思維等核心素養的融合發展。
相比傳統的以語言知識為綱或按教材的自然編排順序復習的教學方式,單元話題統整視域下的復習教學更具有兼容性和系統性,更有利于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融合發展,更有利于學生語言與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首先,這種復習教學以主題范疇知識統領語言知識的復習,能夠彌補傳統復習僅關注語言知識而忽略主題知識的缺陷,實現主題知識與語言知識的融合發展。其次,這種復習教學關注學生運用主題范疇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培養,能夠彌補傳統復習教學過于關注知識的復習而忽略能力發展的缺陷,克服知識與能力割裂發展的狀態,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再次,這種復習教學以單元話題統整為綱統領復習,有助于克服傳統復習忽視相同話題單元知識之間聯系的缺陷(冒曉飛 2012),實現知識建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最后,這種復習教學強調在主題范疇概念下開展復習,知識的學習與主題語境緊密相關,有助于克服傳統復習主題語境缺乏及語言知識構建脫離語境的弊端,建立知識與語境的緊密聯系,實現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統一(胡曉燕 2004)。
整合單元話題是開展基于單元話題統整復習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與傳統復習以教材單元自然順序為綱的主要區別。話題統整的作用在于建立碎片化子話題之間的內在邏輯和單元主題知識之間的關聯。話題整合的基礎是不同年級的模塊主題或單元話題相同或相近(冒曉飛 2016)。也就是說,被整合的單元話題之間具有相同的主題,并屬于一個更高階位的概念范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分散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子話題進行梳理與整合,形成基于某一話題范疇的系統性主題知識。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有八個單元的話題涉及“健康”的主題范疇,有些單元涉及身體健康,有些單元涉及心理健康,因此,這八個單元屬于同一個主題概念范疇,可統整為Healthy keeping。需要強調的是,單元話題統整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而且要關注主題知識。主題知識整合的目的是把初中階段所學的關于同一主題的知識進行分類與合并,形成結構化和系統性的主題知識鏈。語言知識的整合主要包括詞匯、句型和語法知識等的整合。語言知識的整合以主題知識為統領,二者共同構成主題范疇知識。
在復習教學中,教師應圍繞主題進行有意義的拓展(胡慶芳 2010)。補充主題語篇是拓展主題范疇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是開展單元話題統整復習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環節屬于已有主題知識的統整和主題范疇意義外化的中間階段,有利于提升復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主題范疇知識建構的系統性。主題拓展語篇的補充須遵循契合性、層次性與互補性原則。契合性主要指補充的主題語篇必須與統整后的主題范疇相匹配,如主題范疇是關于“情緒管理”的,那么補充的新語篇必須與此相關聯。層次性主要指補充的主題語篇必須與教材中的主題語篇在內容深度與廣度上有所區別。互補性主要指新補充的主題語篇在內容上與教材中的主題語篇具有補充關系,特別是能夠彌補教材缺失或缺乏的主題語篇。此外,在補充主題語篇時,教師要基于主題概念范疇的不同特點,充分考慮不同類型主題范疇語篇補充的價值,以及學生對該主題語篇的實際認知需要和生活實際,選擇富含思想性、教育性、文化性的主題拓展語篇,以擴展學生的主題范疇知識,影響其思想與行為。
在補充主題語篇材料后,教師要根據整合后的主題范疇和語篇材料整體安排復習課時,同時要考慮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提升,既不能把知識與能力割裂開來,也不能把聽、說、讀、寫割裂開來(胡慶芳 2010)。也就是說,課時的安排既要考慮知識與能力的融合發展,又要考慮各種能力發展之間的融合性,如聽說課、讀說課、讀寫課等,特別是讀寫課和主題閱讀拓展課。考慮到統整后的主題范疇大小不同,主題范疇知識的信息量不同,以及學生的熟悉程度有差異,要根據主題范疇的大小和學生的熟悉程度安排課時。主題范疇大或者比較重要的話題要安排更多課時,如上述Healthy keeping的主題范疇牽涉的單元較多,內容豐富,應安排更多課時。學生熟悉的或主題范疇較小的話題可以少安排課時。另外,對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對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影響較大的主題,可多安排實踐性的教學課時,如主題閱讀討論課、主題寫作課、主題辯論課等。課時的安排還應考慮課時之間的關聯性、層次性和系統性,避免課時之間可能出現的斷層或割裂現象。
主題意義是蘊藏于語篇中各語句所表達的一個系列意義中的一個主要思想,是一個語篇層次上的語義概念(雷佳林 1996)。主題意義探究以主題和內容為主線,以語言為暗線,學生在理解語篇內容、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使用,感知語言的結構,嘗試運用所學語言(程曉堂 2018)。在復習教學中,主題意義探究包括主題知識(包括語言知識)的梳理、主題知識范疇的拓展及主題意義的輸出三個主要環節。首先是主題知識的梳理。教師要按照復習課時安排,對學生已經學過的較分散和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幫助他們形成結構化的主題知識。其次是主題知識范疇的拓展。教師要使用新補充的語篇拓展學生的主題知識范疇,幫助他們豐富主題知識網絡,形成涵蓋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在內的完整主題知識鏈。最后是主題意義的輸出。主要是讓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表達和外化主題意義,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要求教師根據主題創設真實的語言使用情境。以主題為“情緒管理”的復習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情緒管理的方式,還可以創設語境讓學生針對他人的情緒管理問題提出建議等。
與傳統的復習方式相比,基于單元話題統整的復習教學需要教師做更多的前期工作,特別是單元話題統整、主題語篇的補充等。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須特別關注話題統整的范疇性、語篇材料補充的適切性、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入性和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融合性等。
話題統整是開展單元話題統整復習的第一步,在整個復習教學中起基礎性作用。話題統整的前提是單元話題概念之間的范疇性。也就是說,只有屬于同一主題范疇的單元才適合統整在一起,這些不同單元話題必須隸屬于同一個“大主題”或“大觀念”。這個“大主題”或“大觀念”的主題范疇到底有多大,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理解。以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為例,教材共包含55個單元,涵蓋課程標準的24個話題。教師可以課程標準的話題范疇為基點整合單元話題,如范詠梅(2017)把55個單元整合為23個話題。當然,也可以基于單元話題范疇之間的關聯性把55個單元整合為更大的主題范疇,如有教師把55個單元話題整合為九大或十大主題范疇。從知識的系統性建構來說,統整后的主題范疇越大越具有包容性,則越有利于知識的系統性聚合。
基于單元話題統整的復習教學不但強調單元話題之間的統整,還強調基于已有單元主題語篇知識補充拓展性主題語篇。補充新語篇的目的是豐富和擴大學生的主題知識和語言知識,因此新補充的語篇要具有針對性和多樣性(盛艷萍 2017)。具體來說,新語篇與教材中的語篇在內容上不重復或雷同,新補充的語篇與不同課型之間具有契合性。例如,主題閱讀課和寫作課需要補充的語篇的要求不同,前者更關注語篇內容的豐富性和拓展性,對語篇的結構與語言要求不高,后者承擔既拓展學生的主題知識,又為其寫作提供語言和結構“支架”的責任,對語篇的內容、語言、結構有較高要求,特別是語篇的結構和語言。這就要求新補充的語篇與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認知能力等相適切,語篇的知識、語言和結構等不能超越學生的認知和語言水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記不可胡亂拼湊,隨意拓展,過度拔高學習難度,以免適得其反(張園勤 2017)。
基于單元話題統整的復習教學不僅強調知識之間的統整,而且強調課堂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大觀念”或“大主題”統整單元的主題知識和語言知識并基于統整后的課時安排補充拓展性語篇材料是基礎性工作,而在課堂基于統整后的“大主題”開展深度的主題意義探究則是最關鍵的任務。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入性首先表現在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充分激活,這是主題意義深入探究的前提。如果學生的主題圖式沒有被激活,后續的主題意義拓展和外化就會受到影響。在此基礎上,學生須接觸新補充的主題語篇,豐富和拓展主題知識范疇,包括語言知識,提高知識建構的系統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避免在探究主題意義時蜻蜓點水,只停留在語篇的表層內容和意義層面(程曉堂 2018),實現主題拓展知識的深度探究,如對某一觀點或事件的分析與評價等。教師要避免用講授過程代替學生主動思考的“灌輸式”方式(溫培培 2020),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入性。
在單元話題統整視域下的復習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梳理,而且要重視學生能力的提升,避免僅僅關注知識而忽視學生能力發展的傾向,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融合發展。這就要求課堂既要有主題知識的梳理與內化活動,又要有主題意義的外化活動,使學生接觸不同層面豐富的語言現象和語料,參與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應惠蘭、何蓮珍,等 1998)。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系統性梳理主題知識、形成結構化主題知識的基礎上,創設真實語境,讓其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復習了“中國傳統藝術品”的主題知識后,教師可以創設語境:“假如你的英國筆友約翰(John)發郵件,想了解一種中國的傳統藝術品,請你回一封郵件給他。”這個任務具有真實的交際目的,明確的假定作者和讀者(亓魯霞 2006),因此任務情境是真實的,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關于中國傳統藝術品的知識開展真實交流,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融合發展。
在初中英語復習教學中,按照教材單元的自然順序開展的復習教學的最大弊端是主題知識(包括語言知識)的復習處于碎片化狀態,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性的主題知識。同時,這種復習過分重視詞匯和語法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范詠梅 2017)。相較而言,在單元話題統整視域下開展的復習教學有助于克服按照教材自然順序復習的弊端,幫助學生形成基于某一話題的完整性主題知識,提升其運用系統性的主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復習目的。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改變按照教材單元順序復習的思路和做法,積極開展單元話題統整視域下的復習教學,提高復習的系統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切實有效地提升初中英語復習教學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