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閱讀課堂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家羅伯特(2014)指出:“如何使教學吸引學生是教師應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圍繞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隨時為課堂提問作好準備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可見,問題設計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問題設計是教師對特定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預設,設計出對課堂進程起推動作用、對學生思維有啟發作用的問題(劉指引 2017)。閱讀教學中適切的問題設計主要表現在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具有科學性、實效性、梯度和廣度,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發展思維,提升其閱讀能力。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課堂教學實例,探討如何從讀前、讀中及讀后三個環節科學有效地設計問題。
當前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整體教學模式建立在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的基礎上。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以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時,總是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現代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大腦為了便于信息存儲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地組織起來的一種認識表征形式,是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趙艷芳 2001)。顯然,學生與話題相關的原有知識越多,閱讀理解的難度就越小。美國國家科學院就學生如何學習總結出了三條基本的公認的學習原則(達林—哈蒙德、巴倫 2010),其中第一條就指出,如果要使教學有效,必須重視先前知識。如果不考慮學習者已了解或掌握的知識,學習者可能無法掌握新授的概念和信息,更談不上對知識的應用。這意味著教師必須理解學生的所思并在真實學習中注重聯系他們的先前知識。因此,在進入文本閱讀之前,教師通常要圍繞文本話題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使其與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建立聯系,為閱讀掃除一定的障礙。常見的有以下四種設問方式:
背景知識梳理就是把和語篇相關的背景知識清晰、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讀前提問適合采用背景知識梳理的方式的閱讀體裁一般是故事類或者小說節選。例如,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6 Ancient stories的主篇閱讀The Trojan horse;九年級(上)Unit 7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主篇閱讀 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Unit 8 Surprise endings的主篇閱讀The gifts等。教師在設置讀前問題時必須考慮學生對背景知識的了解。
【案例1】在執教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6 Ancient stories的主篇閱讀The Trojan horse時,發現學生對特洛伊戰爭的起因、故事人物幾乎不了解,這將對文章閱讀產生不少障礙。于是,先教學本單元聽力部分How the Trojan War started。首先,教師展示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六幅圖片,讓學生觀察并合理預測圖片的內容和順序。其次,播放聽力材料,讓學生邊聽邊給圖片排序。最后,播放第二遍錄音,讓學生補全以下問題的答案。
Q1:What did Paris,the prince of Troy,decide to do one day?
He decided to_______the Greek city of Sparta.
Q2:What happened at the dinner?
Queen Helen and Paris_____________________with each other.
Q3:Why was the king of Sparta very angry?
Because Paris________Helen to his ship and his men also stole a lot of________from Sparta.
Q4:What did the King of Sparta do in the end?
He asked many of the other Greek kings to help him________Troy and punish the Trojans.
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學生對特洛伊戰爭的起因、人物關系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為閱讀The Trojan horse作好了充分的鋪墊。
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是按“模塊—單元”體系編排的,每冊4個模塊話題、8個單元,每個模塊圍繞一個中心話題選編材料,有利于對學生展開聽、說、讀、寫等語言訓練。教師可以從主題入手,引導學生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列出與主題相關的詞語或內容,構建語義圖,通過聯想、回憶并進行有序表達,形成話題語義場,豐富話題結構,拓展話題內容。
【案例2】在執教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時,圍繞“傳統技藝”話題展開,設置了一個問題:“What traditional skills do you know?”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頭腦風暴”討論。之后,再展示各類傳統技藝的圖片,幫助學生聯想、回憶,并概括總結:“There are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skills in China.It shows the wisdom of Chinese people.Today we will learn a kind of traditional skill—Fishing with birds.”。這樣,就自然、順暢地導出了文本話題Fishing with birds。
在進入課堂之前,教師和學生都已具備一定的個人經驗和知識,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從自己或者學生的個人經驗和知識入手,引導學生參與話題相關的經歷分享,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與他們學習或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
【案例3】在執教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8 From hobby to career的主篇閱讀My lifetime hobby—studying stars時,先以PPT形式呈現幾張教師實習時的照片,并引導學生猜測。
T:What was I doing in the picture?
Ss:You were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for someone.
T:You are right!
之后,教師將自己的經歷以閱讀篇章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與學生分享:
When I was a postgraduate student,I attended some meetings to translate and interpret for someone.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was a great fun for me.Once I interpreted for the leaders from Bulgaria and the officials from the city of Yiwu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3.I felt very pleased when the two parties made deals or even talked happily with the help of my support.I also served them in the dinner for introducing colorful Chinese dishes for them.After hearing the recipe of chicken soup and the way to cook it,the men from Bulgaria praised the wonder of Chinese cuisine.At that time,I really enjoyed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I did not turn my hobby into my career.But I will keep on doing it in my life.
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和驗證是圖式知識應用于閱讀的核心(李力 2011)。預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技巧,也是教師經常采用的讀前活動。在進行下文內容預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文章的標題、副標題、引言、圖片及與圖片相關的文字說明等,從而合理預測文章信息。
【案例4】在執教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Seasons的主篇閱讀The four seasons時,在解讀完文本后發現其層次、段落清晰:一個大標題、四個小標題、四個段落,且每個段落旁有一幅插圖,適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標題、副標題及觀察圖片預測文本內容。因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Q1:What four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Q2:How is the weather in spring?
Q3: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in summer?
Q4:What do people like doing in autumn?
Q5:What do children like about winter?
教師將與 spring、summer、autumn 及 winter相關的四幅圖片從左到右貼在黑板上,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將其回答中的關鍵詞板書在相應圖片下,并告訴他們:“Ok.Today we are going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know what people would like to do in each season.”經過這樣的處理,激活了學生關于季節的已有知識,調動了他們對本課的新授知識的興趣,實現了舊知與新知的關聯。由教師在黑板上張貼的季節圖片及由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板書的關鍵詞構成了師生生成性板書,為學生讀后復述文章內容的活動作好了鋪墊。
任何語言材料,不管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并無意義,它需要聽者或讀者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將其恢復或構成意思。因此,閱讀過程可以說是一個信息捕捉、加工、轉化的過程。閱讀教學的主要過程是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與學生原有認知有效聯系,使其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交流的目的。從這一意義上說,閱讀其實是梳理文本內容,為以后的語言交際構建有效信息的過程。因此,在梳理文本的問題設計中,教師首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要圍繞文本主題,尊重文本事實,凸顯核心主線。
按照布魯姆和恩格爾哈特等(Bloom&Engelhart,et al.1956)的認知目標分類法,認知層次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思維活動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有初步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認知順序和接受能力出發,把握好各類問題的比例,并關注設問的連貫性、序列性及層次性,讓學生在積極探究的氛圍中參與閱讀體驗。
【案例5】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8 Surprise endings的主篇閱讀The gifts是由歐·亨利(O.Henry)的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結局富有戲劇性。為了引導學生逐步走進故事、理解故事、欣賞故事,教師將文本的梳理過程設計為Reading for structure、Reading for information 和 Reading for thinking三個階段,從文本結構到信息內容再到思維活動,層層鋪墊進行設問。
1.Reading for structure
Q1:What’s the writing style?
Q2:Which part is the beginning,development and ending of the story?
從認知規律考慮,理解故事結構和發展線是學生進行故事閱讀的第一步。在本篇故事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的背景,也就是故事的開端,了解故事的起因、人物,獲取重要信息。
2.Reading for information
(1)Read the beginning(background).
Q1:Where is the story probably take place?
Q2:Why did Della count her money?
Q3:What is Della’s problem?
Q4:What are Jim’s and Della’s possessions?
(2)Read the development(main part).
Q1:What did Della do to solve her problem?
Q2:What did Della buy for Jim?
Q3:What did the expression in Jim’s eyes mean when he saw Della?
(3)Read the ending.
Q1:What did Jim buy for Della?
Q2:What is the surprise ending in the short story?
3.Reading for thinking
Q1:What do you think of Della and his husband Jim?
Q2:Do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ask what he or she wants before we are going to buy a gift for someone?Why(not)?
總之,在文本梳理階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閱讀設問的基礎,凸顯主線、圍繞主題、尊重事實是有效梳理文本的保障。在閱讀教學中,層層設問、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設計可以讓閱讀過程更完整、清晰、有意義。
對于同一篇材料,不同的教師可以構建出不同的教學設計,且都可以十分精彩。所有精彩的教學設計都有一個共同點——圍繞文本主題展開。圍繞文本主題是有效開展課堂閱讀活動的關鍵。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體裁結構、寫作意圖、標題內容等把握主題,進行有意義的鋪墊與設問。
【案例6】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6 Healthy life 的主篇閱讀 What’s a balanced diet?是多麗絲(Doris)和塞繆爾(Samuel)在餐館吃晚飯時圍繞“什么是健康食物”展開的一系列對話。教師從對話的主題“A balanced diet”出發,展開一系列設問:
Q1:What does Doris have for dinner?
Q2:What does Samuel have for dinner?
Q3:According to Doris,what is a balanced diet?
Q4:Why does Doris want to have a balanced diet?
Q5:According to Samuel,what is a balance diet?
Q6:Do you think Samuel will change his diet tomorrow?Why?
每一個讀者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無論多么了不起的讀者,因為時間、空間、認知能力等的差異,都很難完全領會作者的原意,但是每個讀者都應該努力去接近它們。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盡最大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挖掘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設計出充分尊重文本事實的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學會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案例7】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Computers的主篇閱讀Computer facts是介紹電腦的說明文。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電腦的外觀,第二部分講電腦的功能,第三部分講電腦與人腦的比較。文章最后一段以三個問題“What will happen to us if computers can do all our jobs?Will we have nothing to do?Computers may change our lives,but will they make them better?”結尾,給讀者留下思考空間。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給讀者留下的這三個問題,需要教師給他們搭好“腳手架”,也就是尊重文本事實設問。
首先,教師基于對原文的理解分別設計了以下問題,鼓勵學生理解并判斷。
Read and judge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Computers are cleverer than human beings now.
2.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omputers can be able to do a better job than human being in some areas in the future.
其次,教師播放了一段智能機器人在多個領域幫助人類更有效地工作的視頻,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Q:What do you think of AI Robot working for human being in these areas?
以上問題設計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出發,充分尊重文本事實,為學生回答文章最后三個問題搭建好了“腳手架”,也培養了他們辯證地看待問題或現象的能力。
在梳理文本的過程中,問題設計要注重凸顯核心主線。清晰、明朗的主線可以將原本看似孤立的文字串聯,便于學生更快速、全面地理解文本,使閱讀過程更有意義。
【案例8】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6 Pets的主篇閱讀Head to Head是一篇議論文,議論的主題是“養狗到底是不是一個好主意”。在課堂上,兩名學生圍繞論題分別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對于結構清晰的議論文,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論題、論點、論據及結論。對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Q1:What’s the topic of the article?
Q2:What’s Emma’s opinion?
Q3:What are Emma’s reasons?
Q4:What’s Emma’s conclusion?
Q5:What’s Matt’s opinion?
Q6:What are Matt’s reasons?
Q7:What’s Matt’s conclusion?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梳理出文本的結構關鍵詞topic、opinion、reason,并以此為線索,引導他們閱讀正文部分的段落,分別找出每一項reason下面的supporting details,在黑板上板書出議論文的結構框架,為議論文寫作搭好“腳手架”。
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拓展思維。在讀前和讀中環節,學生已經啟動了先行認知機制,并理解了文本的基本內容。如何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特征,拓展文本內涵,內化文本思想,讓他們結合原有認知表達自己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等的看法,培養深層次思維能力,成為具有評判能力的讀者,成了讀后環節的核心教學任務。因此,在讀后環節,教師應該依據文本特點,找準切入點,合理設置問題,訓練并發展學生的思維。
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和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關注每個中學生的情感,培養其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適切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完成語言目標的同時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案例9】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Unit 3 The environment的主篇文章介紹了世界正處于危險當中,并以三個小標題介紹了這三個危險分別是溫室效應、森林砍伐、不良習慣。小標題下面的內容介紹了危險發生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措施。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全文大意后,在讀后環節引導他們思考:“What else can we do in our daily life to reduce the dangers of the world?”讓其通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并總結出“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而對其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任何閱讀文本的內容、思想都是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語言表達的優美性、準確性、邏輯性和科學性影響讀者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及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正確揣度。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優美、有邏輯性的語言,有利于學生的寫作輸出。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地道、優美、蘊含信息內容的詞匯、句型,并和他們一起欣賞和品味很有必要。
【案例10】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Unit 5主篇閱讀Skiing: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包含很多表達作者感受和心情的優美句子。例如:
My dream was to seesome real snow.
Iwas dying toget out and play with it!
Wecould not wait toget out and ski.
Weput onour ski suits and gloves,tookour skis andwent outsideonto the snow.
Ikept on falling over,and I had tohold on toa rope tokeep my balance.
However,the next day,I only fell over a few times,andI managed to doa few rapid runs.
Iwishmy parentswould take me backfor another wonderful skiing holiday this year.
在梳理文本讓學生獲知了這些句子的基本含義后,教師可圍繞這些句子設計問題:
Q1:Which sentences implying Vanessa’s passion for skiing?
Q2:Do you think skiing is easy for Vanessa?Why?
Q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Vanessa?
這三個問題層次清晰,逐步深入。學生在感受優美句子的同時,體會到學習一項新運動不僅需要熱情,而且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
1.文本標題蘊含的信息
標題好比是文章的“眼睛”,從中不僅能了解文章大意,而且能借此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標題能為正文的深入閱讀確定大致方向,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參與自主閱讀的激情。因此,在讀前環節,教師要利用好標題,引導學生通過標題充分預測文本內容,為后續閱讀作好鋪墊。在讀后環節,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回歸標題,讓他們結合已獲得的信息再次對標題進行分析和解讀。
【案例11】在執教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Reading:A blind man and his“eyes”in a fire時,在讀前環節,教師提問:“What might the eyes be in a fire?What is the story probably about?”讓學生先預測標題,再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預測的信息得到了驗證,知道了the eyes指故事主人公的狗查利(Charlie),了解到查利是如何在大火中挽救主人公的生命,以及主人公對待查利與酒店工作人員和救生員對待查利的區別。因此,在讀后環節,再次引導學生結合了解到的文本信息,分析作者給出這個標題的潛在意圖,設計了以下問題:
Q1: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 saying his“eyes”in a fire?
Q2: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title?Why(not)?
設計第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結合文本中主人公對待查利與酒店工作人員和救生員對待查利的區別的信息,意識到查利對于主人公的重要性,再過渡到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者借助標題中的eyes in a fire想表達的內容,從而達到讓其認識到導盲犬對盲人的重要性的目的。
2.文本內容蘊含的信息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停留在表面,忽略對文本深層次信息的挖掘。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文本信息的挖掘者,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真正抓住文本的本質,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當學生理解文本后,教師可以圍繞文本中蘊含的引申義,以及反映作者情感、態度、觀點的句子設計問題,引導他們基于文本事實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成為有思想的評判者。
【案例12】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7閱讀The clubs fair是一篇對話體文本,通過學校新生琳達(Linda)與利奧(Leo)和社團負責人的對話,展現了Rosie Bridge School豐富多彩的社團。在琳達與利奧了解完學校所有社團后,在文章末尾琳達說她要加入所有的社團,利奧也附和要加入所有的社團。因此,設置了以下問題:
Q1:Is it possible for Linda and Leo to join all the clubs?Why?
Q2:Do you think it is a successful clubs fair?Why?
Q3:If you want Linda and Leo to join in the club you are interested in,what can you say to them?
設計第一個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實際情況思考并回答。設計第二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其結合文章最后兩句分析、判斷,培養其分析推斷能力。設計第三個問題,讓學生換位思考,說服琳達和利奧加入他們感興趣的社團,加深其對社團的理解,從輸入到口頭輸出,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文本是作者用來記敘事件或人物,發表個人觀點或說明客觀事實的載體。文本的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有些作者還會給讀者留下一段“空白”或“懸念”,尤其是文本細節的關鍵處或是文本的結尾處,需要讀者用心品味、細心思量。因此,在梳理文本后,教師可以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文本信息挖掘更深層次的信息,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
【案例13】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5的閱讀部分是A trip to space,文章的結尾段是“When we arrive,I’m going to walk on the moon.I’ll have to wear a spacesuit to help me breathe because there’s no air on the Moon.I’m going to take as many photos as I can,that is,if my camera still works up there...”。在文本梳理環節,教師已引導學生梳理出作者環游太空必須要做的事情和將要做的事情。結合已有信息,教師讓學生換位思考,發揮想象,猜測省略號包含的內容,因此,設計問題“What else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arrive the Moon?”,引發學生對環游太空的遐想和期待。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3 Reading:Computer facts以“What will happen to us if computers can do all our jobs?Will we have nothing to do?Computers may change our lives,but will they make them better?”三個問題結尾;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Reading:Great inventions以問句“With light bulb,people can do as many things in the evening as they can in the daytime.Can you imagine without them?”結尾;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4 Reading是由四則尋問建議的段落構成的文章,每一個尋問建議的段落都以問題“How can I help her?”“What should I do in this situation?”“What do you suggest?”或“What should I do?”等結尾。這些句子都是作者給讀者留下的“空白”,教師若能引導學生結合文本事實信息,通過深層挖掘、合理延伸進行有效提問,一定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升他們的思維層次,培養其思維能力。
教師提高英語閱讀問題設計的能力,既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又需要進行實際案例操作。好的提問設計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信息,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因此,教師要基于教材、分析學情,在不同的閱讀階段依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找準相應的切入點合理設問,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活動,完成整個閱讀教學過程,實現促進學生理解文本信息、發展深層次思維能力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