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英
自2020 年起,江蘇省高考英語采用新高考全國I 卷。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三大主題語境,對2020—2021 年新高考英語全國I 卷8 篇閱讀理解及2 篇七選五的內容和話題進行了分類,其中6篇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和“人與自然”各2 篇。這些語篇涵蓋諸多時事熱點、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前沿科學研究和通識教育的常見話題,體裁以非虛構類為主。因此,在高三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非虛構類文本,尤其是以“人與社會”為主題的文章。
現行英語教材在編寫上體現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例如,一些教材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文本內容與時代脫節,缺乏時效性,需要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進行資源拓展以彌補不足,從而幫助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目前,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對于參加高考的學生而言也存在相似的問題,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閱讀量不足,構建詞匯語義網的語言活動比較單薄,也不能充分體現《課程標準》對高中畢業生的要求,達不到以語境、語篇為依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教材的閱讀量遠遠無法滿足高三學生應對高考的閱讀需求。雖然高三學生已經具備從閱讀素材中獲取細節信息的能力,但是教材中的文本類型有限,導致他們缺乏應對不同類型文本的相應閱讀策略。
同時,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均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對閱讀篇章進行單篇教學。這種單篇的閱讀教學的價值在于給學生提供了針對特定主題語境的范例,幫助其學習語言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弊端在于這種“逐篇式”的閱讀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感知多種閱讀素材,從多篇閱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通過探究方式發現和積累有用知識,以及提高對比分析和概括能力(范英2019)。
鑒于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時引入主題閱讀,通過主題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的主題閱讀素材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速度,開闊其閱讀視野,從而促進其整體閱讀素養的提高(范英2019)。
在講授教材內容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入不同視角的內容,帶給學生認知沖突,引發其深度思考。學生要在多文本閱讀和體驗過程中經過一定量的積累形成理解,逐步達成認知上質的變化(周偉2019)。因此,在高三英語教學中引入主題閱讀尤為迫切。
《課程標準》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其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2020)因此,教師須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主題的引領下,依托特定的語篇,開展多種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多層次教學目標。此外,教師應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拓展主題語境的內容,并補充更多的語篇類型(教育部2020)。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生必須完成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后者對課外閱讀量的要求,學生每周的課外閱讀量應不少于2 500 詞,總量不低于10 萬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發展思維、運用策略,最終達到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主題閱讀有助于促進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提升思維品質。在同一語境下,與主題相關的語言形式、語言知識的反復出現有利于學生掌握,更會引發他們對同一話題進行多角度的認識與思考,提高其學科思維品質(程2019)。語言知識習得的前提是大量真實語言素材的輸入。大量的語言輸入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有質量地輸出。高頻率地輸入同一主題語境的素材,有助于學生掌握特定的語言特征,逐步形成語言自動化(程2019)。
案例1
在譯林牛津版(2019 年版)高中《英語》模塊十第四單元Reading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 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運用一些閱讀技巧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基本內容:cybercrime 的內涵(definition)、分類和相關案例,并探討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這篇文本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此外,網絡犯罪是一種極為普遍且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現象,常常出現在各類閱讀理解中。因此,希望通過拓展主題閱讀,幫助學生輸入更多與該主題相關的真實語言素材,進一步加深對網絡犯罪的認識,不僅幫助他們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還促進其內化知識,為其現實生活提供借鑒。有鑒于此,教師引入了兩篇主題相關的閱讀素材。
第一篇是說明文,講述了新加坡政府為了防止犯罪分子竊取政府機密而打算切斷政府工作人員的網絡,以及聽取網絡安全專家、網絡安全公司等各方對此事的態度與看法。為了檢測閱讀輸入的有效性,教師主要設計了三種讀后活動,包括4 道閱讀理解題、梳理詞塊和討論。
閱讀理解題分別為:(1)Singapore decides to cut off web access for public servants to__________;(2)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 is people’s____________;(3)What is the reason for Singapore government’s decision?(4)According to what David Koh says,we can infer that____________.通過細節題(1)、主旨大意題(2)和推斷題(3)、(4),從多個層次檢測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在完成選擇題后,學生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針對文中與cybercrime及各方表達觀點的相關詞塊進行分類梳理,然后討論新加坡政府此舉是否合理并解釋原因。
第二篇也是說明文,內容是針對詐騙心理學的研究,總結了易受騙人群的一些共同特質。與處理第一篇文章類似,要求學生在閱讀后必須完成3 道閱讀理解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主題詞匯進行梳理,并針對易受騙人群的特質及如何避免在網絡上受騙進行討論。其中,討論最激烈的是易受騙人群的特質,如相信權威(a trust in authority)、從眾心理(a desire to act in the same way as our friends)和保持一貫行為方式(a tendency to act in a consistent way)。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總結這些特質的共性:缺乏思辨意識。學生得出結論: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要理性地分析事物,培養批判性思維,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學生在閱讀上述兩篇文章時都興趣十足,且在討論和自由表達環節表現活躍,充分調動已知,形成對主題更深刻的理解和正確的價值判斷。
在上述教學實踐中,教師遵循了“檢驗輸入有效性、能激發深入思考和可訓練綜合技能”等原則。這兩篇基于同一主題語境的閱讀素材的教學實踐的意義在于:與主題相關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知識的復現,充分利用語境化教學的優勢,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掌握,逐步實現語言的自動化;從訓練綜合技能的角度看,學生在訓練閱讀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寫作技能;在多文本閱讀和體驗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理解,多角度深度思考和探討,對不同觀點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提高了思維品質。
案例2
考慮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欠缺實效性,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引入與主題相關的真實語料。在譯林牛津版(2019 年版)高中《英語》模塊十第三單元Reading Aids today 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渠道,一些感染和死亡數據,以及國內外針對該疾病采取的一些措施。該文本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但是,由于這些數據和措施已經過時了,教師在課堂上提供了一些最新的數據,同時引入一篇有關艾滋病治療研究的最新報道(改編自《衛報》的Cure for HIV:world Aids day),介紹了該病毒侵害人體的過程,以及最新的治療方法。由于原文在語言上有一定難度,需要進行適當改編以適用于高三學生。教師對文章的長難句進行簡化,對生詞進行轉述或加注解。學生因為在閱讀Aids today 后對艾滋病現狀產生了擔憂情緒,對患者產生了一定的共情,所以在看到這篇課外閱讀文本時產生了強烈的閱讀興趣,希望能夠快速獲取關鍵信息。
之后,教師設計了一些輸出活動,以達到訓練學生綜合技能的目標。活動一:完成兩道信息還原題目;活動二:詞匯填空;活動三:寫一篇30 詞左右的概要。活動一主要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文本的內在邏輯,有利于其發展思維水平和提高閱讀能力;活動二和三有利于增加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
為了彌補課文素材的不足,教師從英文報刊中選擇與主題語境一致的語篇并對文章進行適當改編。最明顯的教學意義在于:主題閱讀不僅幫助學生快速掌握了與主題語境相關的語言知識,還提高了他們的語篇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補充了社會、科技等領域的最新發展信息,培養了他們借助英語獲取有用資訊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資源拓展,學生在圍繞Aids 這一主題的多文本閱讀過程中開展主題意義探究,加深了對主題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形成對艾滋病患者的共情,學會利用科學知識保護自我,甚至萌生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另外,學生的共情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也可以通過主題閱讀逐漸得到加強。值得指出的是,所選擇的閱讀素材和設計的閱讀活動與高考接軌,讓學生更好地為高考作準備。
案例3
譯林牛津版(2019 年版)高中《英語》模塊十第二單元Reading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 是一篇關于美國兩種主要人群遷移的新聞特寫,文中分析了向佛羅里達州遷移的老人和向大城市遷移的年輕人。該文本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人口遷移開始思考,探究文中美國人遷移的原因,同時聯系我國的春運,反觀我國的社會現象,并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我國春運形成的社會背景和帶來的社會影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人口遷移的普遍性及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題意義,教師引入兩篇與人口遷移相關的閱讀文章。
在第一篇文章中,英國政府開始出臺一系列移民政策,限制留學生獲得英國的永久居住權,并闡述了社會各方對此事的看法。為了檢測閱讀輸入的有效性,教師通過設計4 道選擇題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細節與內涵:(1)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is to________.(2)What’s Prof Bailey’s attitude towards present immigration policies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3)The underlined word“behind”in Paragraph 3 probably means“__________”.(4)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______.通過作者意圖題(1)、觀點態度題(2)、詞義猜測題(3)和推斷題(4),學生能從多個角度理解英國的移民政策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也可以從留學生移民的角度進一步理解人口遷移的主題語境。
本單元的主題為“人口遷移”(People on the move),Integrated skills 板塊的主語篇Has the brain drain stopped? 一文分析了我國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的原因。為了幫助學生多角度構建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在讀完上述文章后,教師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角度出發,引入第二個語篇US colleges losing their world appeal。該文分析了美國的大學對我國留學生的吸引力逐年下降的原因。讀后活動要求學生借用Has the brain drain stopped?一文中總結原因的語言支架對美國的大學吸引力下降的原因進行概括:“The mixtur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 is what lies behind___________.”借助這種語言框架,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文本的內涵,深化對主題語境的理解,拓展知識面,使語言與知識的輸入非常自然。在后來的寫作實踐中,學生能夠將這個框架反復運用在別的語境中。通過這種主題閱讀教學,學生在語篇理解的基礎上將課本語言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快速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
通過引入兩篇主題閱讀文本,教師幫助學生從多個方面和多個文化視角深入理解美國、英國和中國人口遷移現象的內涵、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在比較文化異同的過程中積累中外多元文化知識,形成一定的認知沖突,加深文化理解,堅定文化自信。另外,這樣的主題閱讀也起到了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在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著力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喚醒其已有知識結構,促進其語言知識與能力的提高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在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多視角、多文本的主題閱讀和多種形式的讀后活動給師生帶來了豐富、有趣的閱讀體驗,不僅引導學生對主題意義進行了深入探究,還大幅增加了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和輸出,促進了語言習得,增加了閱讀樂趣。多種文本還給學生提供了各種觀點,使他們形成了一定的認知沖突,培養了批判性思維,逐步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了思維品質。學生掌握了文本的文體和語言特征,理解了主題意義,提高了思維水平,能自如地應對閱讀理解試題。主題閱讀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識,多角度感悟和比較文化異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因此,主題閱讀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全方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主題閱讀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高三英語教學課時非常有限,大量的語篇輸入和精細化處理會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效果。如何對整個單元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課時讓主題閱讀服務單元整體教學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