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教育模式在不斷革新,“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趨勢對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倡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并創新課程形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小學英語教學與網絡學習模式、在線教育手段不斷融合發展,逐漸形成混合式教學趨勢,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發生巨大變革,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對“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教師注重語言的交際性和工具性,對話的主要話題基本圍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展開,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實物和事物,在實踐中展開對話。學生作為語言活動的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儲備和交際能力,實現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實踐之間的有機轉換,從而不斷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對話教學屬于口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對話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加強聽說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自然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對話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話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涉及的話題內容一般與生活緊密相關,包括如何表達自己喜歡的食物、學校的主要場景和課程、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等話題。在實際教學中,通常以呈現、操練和輸出三階段模式開展相應的對話教學,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句型結構,并會套用表達,往往忽視英語思維習慣的形成和語言背景的創設,導致其會說句子、明白句意,卻不會交際運用(張小皖 2020)。
語言知識是對話交際的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儲備,才能在交際中靈活運用。這不僅要求對話者能自主表達,還要求其在聽懂對方表達意圖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和交流。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往往以能讀教材對話為主,語言環境單一。一方面,缺乏適度的延伸和拓展,導致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完全以當堂所學教材文本為背景,缺少與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忽視語言遷移,以單一語言文化背景呈現;另一方面,缺少對新內容的創造性運用。反復、單一的機械操練形式雖然能在短期內使學生通過強化記憶留下深刻印象,但不利于其對整體語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混合式教學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媒體的發展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常見的應用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主要有轉換模式、彈性模式、菜單模式和增強虛擬式模式。線上學習雖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但是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這要求教師從教學目標的設置、線上線下學習的指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等方面入手,既要發揮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鄧艷新 2019)。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包括身體成長發育、思維發展水平、學習自主性、家庭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使混合式教學模式助力學生成長。
語言表達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才有意義。通過對實際課堂教學進行觀摩,發現常見的教學模式是“單詞—句型—對話”三階段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能快速掌握重難點詞匯和句型,但是難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對話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語言,賦予語言生命的張力,讓語言表達“活”起來(楊佳祺 2019)。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具體情境的創設,使課堂活動圍繞對話情境展開,盡可能創設真實的語言交際場景。對話情境的創設要關注整體性、連貫性和真實性,使教學過程自然、流暢,具體案例如下:
案例來源: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2 My schoolbag Part C Story time板塊。
案例內容:對話故事呈現的是一只貓鉆進朱馬(Zoom)的書包,跟著朱馬來到教室,并在上課時竄出的故事。學生除了復習鞏固詞匯English book、Chinese book、maths book、schoolbag 外,還可以通過圖片和上下文理解句子:“Put away your books.Is everything in your schoolbag?Take out your books,please.”通過趣味故事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
案例分析:在Warm up(熱身)環節,教師由自己昨晚做了一個美夢導入,讓學生比較教師的包和自己的書包,在實際情境中熟悉重點詞句“My bag is heavy.Is everything in your schoolbag?”激發學習興趣。然后,教師讓學生通過改編的歌曲What do you have in your schoolbag進一步內化學習內容,營造歡快的課堂氛圍。
教學情境圍繞朱馬在臥室、廚房和教室的三個情境展開,時間從晚上睡覺前到第二天早上來到學校。為了增強真實性,教師通過虛擬現實軟件,利用VR技術,通過同屏方式使用手機或電腦的AR程序在課堂教學中實現AR效果,使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情境的鋪墊、過渡和拓展,融合教材文本,將情境與教學活動、目標語言融為一體,并貫穿對話教學始終。在使學習過程可視化,增強現實情境互動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對話交際和小組活動,使其積極參與活動,達到用英語交際的目的。
學生遺忘新掌握的語言材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復現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地復現語言材料,實現自主學習。復現的方法有多種,可以是課前前置復現、課中情境復現、課后鞏固復現等,具體舉例如下:
案例來源: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4 Then and now Part B Let’s talk 板塊。
教具準備:微課視頻、PPT互動課件、同屏軟件、實物照片等。
主要教學環節:
Step 1:Warm up
Step 2:Presentation/Lead-in
1.Show the old album and share the old photos.
Use the telephone projector(投影)to show the old photos and talk about how did we change.
2.Talk about your change.
Provide the word bank for students,and guide students to speak the sentence.
Step 3:Pre-reading
T:We are all different,maybe Mike is different,too.Today Mike stays at home,his friends come to visit him.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two questions.
Step 4:While-reading
1.Watch the video together and listen again.
2.Ask and answer.
Show some key words representing the questions.Students can choose one and read it loudly.Then other students answer it.
3.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ape.
4.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by themselves and underline the word or phrases they still don’t know.
5.Students show the words they can’t read correctly,then other students try to teach in class.
6.Students read in groups.
7.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ape in different characters.
8.Role-play
Step 5:Post-reading/Practice
Group Work:Students make a choice from the given task.
案例分析:本堂課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生的個體成長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為自己的成長助力。師生在平等、協作、和諧的氛圍下進行情感交流和互動。在課堂形態中,一方面,注重課堂的生成,對學生親切自然、和藹可親,追求自然的教學風格,對教學內容進行多次復現;另一方面,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和技術,通過開展豐富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鼓勵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下注重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綜合運用復現策略,將信息技術和課堂各個環節相融合。第一,在熱身和導入環節,利用投影和音響設備,呈現本堂課的中心話題,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題;第二,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利用白板功能,呈現學習效果,更直觀地展示學習和思考過程;第三,在小組活動中,學生自主運用現代技術同屏設備,展示學習成果;第四,將微信作業引入課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其學習渠道。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是圍繞單元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挖掘單元主線,擬定總體學習目標,把握重難點,為單元中不同學習板塊的有機整合創造條件。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有單元意識,解讀文本資源和學情,創設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情境和微課程(張敏 2019)。
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主要圍繞主題“我最喜歡的季節”展開,教師通過對課本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分析,設定單元重點教學目標,圍繞Let’s learn(詞匯)、Let’s talk(對話)、Let’s spell(語音)、Let’s wrap it up(語法)等四個方面展開。在本單元中,重點句型包括“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在對話練習中,涉及常用的特殊疑問詞的基本用法,并在區分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輸出。在教學中,將Let’s wrap it up部分內容穿插在其他板塊開展教學,適當調整單元教學內容,在多次語言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引導他們在情境中對特殊疑問詞進行分辨和鞏固,優化學習過程。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常見的特殊疑問詞引導的特殊疑問句,但是隨著學習程度的深入,如何對特殊疑問詞進行辨析和正確使用是很多學生的難題。
在課程學習中,學生課前通過預習微課加深對當前對話課題的印象,在課中結合微課重難點,在對話情境中深入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建構整體語言思維,促進全語言能力的發展。此外,教師在單元話題的引領下,在明確板塊功能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活化教材,恰當運用混合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把握教學內容,制訂適當的教學目標,既“瞻前顧后”,又“化零為整”,從而提高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網絡媒體、微課、交互媒介等與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融合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有所提升。這主要通過課堂的積極表現、多樣化作業設計的完成情況和小組合作的參與程度體現。尤其突出語境化的學習背景和實踐,激發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考的思維品質。當然,教師不能忽視部分“學困生”,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及時關注和引導,在語言實踐中給予學生自我發展的機會。
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離不開教師的關注和輔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承擔多種角色,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在情境化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對話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注重情境的整體性、連貫性、真實性,促進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同時,教師參與英語交際表達非常重要,要使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注重情感因素,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在常規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中心地位不夠突出,教師主導性過強。混合式教學模式注重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和媒介關系的相互串聯。教師既要關注“如何教”,又要關注“如何促進學”。混合式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混合,而是為學生創造一種真正高度參與、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注重其啟發和討論,鼓勵其獨立思考,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中應用信息技術和教學手段,達到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