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薇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英語課堂教學要以主題意義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即英語教學要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英語學習活動。因此,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其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 2020)。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內容與活動的過程(程曉堂 2018)。
英語課堂應圍繞主題意義,依托語篇,通過情境性、關聯性、綜合性的任務驅動學生思考問題和提高理解運用能力。單元整體教學是在對整個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后,教師規劃教學板塊并強化學習活動的關聯性,通過結構化、系列化的教學實現教學重組,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單元整體教學可以實現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的有機結合,既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又有效創設情境,為課堂教學提供以交際為目的的有意義互動。
鑒于單元閱讀材料有限,教師應適當梳理書本結構,整合教材,豐富拓展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基于主題意義的單元群文閱讀教學圍繞主題意義選擇學習材料,并進行主題化學習,通過子主題的層次體現單元主題的完整性和遞進性(王燕平 2021)。
下面以譯林牛津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Online Tours為例,探究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單元群文閱讀教學。單元群文教學實踐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主線、語言學習為暗線,借助主題、語篇、情境、活動四個著力點開展教學。
《課程標準》指出,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基于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整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展,將特定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聯系,鼓勵他們學習和運用語言,開展對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教育部 2020)。
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本,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抓住文本間的邏輯聯系。OnlineTours一文主要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國家和城市。在Reading部分,介紹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在Integrated skills部分,介紹澳大利亞的著名城市悉尼;在Task部分,介紹英國的倫敦。這一單元的內容非常適合開展單元群文閱讀教學。
教師聚焦文本的主題意義,加深對語篇和單元主題的認識。根據《課程標準》的三大主題,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結合本單元內容,教師先確定主題:人與自然。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陳新忠 2019)。
一旦確定了主題,教師在選擇補充內容時,就要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探究主題。
人與自然這一主題貫穿初中英語教材。縱向梳理教材,使教學內容螺旋上升,主題呈現結構化。通過梳理教材發現,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Unit 1介紹了我國的兩個城市:北京和桂林。文本內容與本單元主題一致,因此,教師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安排一個課時將其作為閱讀補充材料,讓學生在中、外城市對比中拓展文化知識。
在拓展教學中,雖然介紹北京和桂林的文章中新單詞較多,且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無須過多解讀詞匯和語言點,重點梳理文章結構和了解文章大意即可。教師設計對比表格,從歷史、人文等方面幫助學生比較這幾個城市的特點,從而讓其了解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發展其文化意識,樹立其文化自信。
教師在整編課文內容時,安排順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由易到難組合文本,指向其系統思維能力的培養。受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與課后教學任務,利用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等,合理安排閱讀任務,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有效性。總之,要做好課堂與課后的銜接,使單元教學和主題意義一體化。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語篇數量和篇幅也受到限制。教師根據教材所設置的單元主題,以課文語篇為基本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尋找與之主題意義相關的語篇作為拓展資料,并通過整合單元教學,補充單元主題知識。
《課程標準》指出不同類型的語篇為學生接觸豐富的語篇形式提供了機會,也為教師組織多樣的課堂活動提供了素材。
以Online Tours為例,教師在單元教學前設計了一堂拓展閱讀課,通過補充其他語篇豐富單元主題。閱讀內容簡潔明了,新穎有趣,放在Reading板塊教學前。
拓展活動一:教師呈現一張關于意大利的海報(見圖 1):

圖1
學生立刻被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圖案所吸引,激發了學習興趣。接著,教師設計了圖文結合的測試卷,課前兩分鐘通過小組活動用5個問題快速考查學生對意大利的了解。
Q1:Where is Italy?
Q2:How long does it take from China to Italy by plane?
Q3:Which is the national flag of Italy?
Q4:How old is it?
Q5: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Italy?
接著,教師呈現報紙上的圖片和建筑,帶領學生通過觀察捕捉關鍵詞:Colosseum、Leaning Tower of Pisa、pizza、Pinocchio、boat,并要求他們快速閱讀報紙內容羅列出本堂課的思維導圖(見圖 2)。

圖2
然后,教師分別設計活動,解讀構成思維導圖的關鍵詞。
(1)Rome——設計填表格任務,幫助學生理清重要信息。
引入關于羅馬的名言:“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2)Pizza——設計看圖選擇(見圖3)任務,介紹制作比薩餅需要的食材。
(3)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通過比較埃菲爾鐵塔,區分 straight、leaning,編寫對話。
A:How amazing!What is it?
B:It is...
A:How old is the tower?
B:It is about...
A:Which way is it leaning to?
B:It is leaning...
A:Can visitors climb up the tower now?
B:I don’t think.../I think...
A:Will it fall down in the future?
B:Maybe it will...
(4)City on water——How do people go out in Venice?
Why can’t we see many cars in Venice?Is it good for going green or not?If you live in Venice,you have to get to school early in the morning,do you think boating can save(節約)time?What kind of city is it,for business or for travelling?
(5)Watch your nose——What lesson can we learn from Pinocchio?
A.Telling lies can help us grow our noses.
B.Telling lies doesn’t matter.
C.Anyone who tells lies will be punished.
拓展活動二:回顧已經學過的羅馬、比薩和威尼斯。教師通過地圖呈現其他威尼斯城市——Milan Naples。教師提供閱讀材料,通過選擇形式進一步理解這個城市。最后,對本堂課進行總結:“Ital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ilk Road.”
單元拓展形式在傳統教學中并不常見。閱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其已有信息圖式。圍繞一定主題的群文閱讀是教材與課外閱讀的紐帶,為主題意義探究創設了更豐富的語境。教師選擇與教材主題相契合、文本體裁互補、系統有機、難易結合的內容編排進單元教學,設計可操作的閱讀活動,打開了學生的視角,拓寬了他們的閱讀面,促進了其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的發展。
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元的活動是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最好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單元主題是人與自然,學生要把握主題開展多元學習活動。
通過表格,學生直觀地比較各個國家和城市,了解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從而樹立文化自信。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多模態語篇設計學生活動。
教師圍繞主題優化問題設計,形成由邏輯性思維到批判性思維再到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鏈,為學生提供思維路徑,促進其在討論、分析、判斷、評價等活動中,在自主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實現基于內容的深度學習,發展思維品質。
教師在實施主題意義下的單元群文閱讀教學時,要以課本為基礎和核心,確立主題。補充的主題閱讀材料是教材同主題的拓展和深入。補充的材料一定要契合主題,不能本末倒置,也并非多多益善。教材文本和補充內容之間要“重視同質文本的整合理解,閱讀由點到面,起到強化遷移的作用”,也要“追求群文文本內容與形式的異質性(多元、多維),讓閱讀空間立體化”。(司體忠、司艷平2017)。
閱讀語篇是主題意義探究的媒介,根據每個語篇特點設計的閱讀練習和活動是理解主題意義的抓手。語篇閱讀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具有階梯式、趣味性、挑戰性和多樣性,以思維導圖等形式考查學生對語篇和主題意義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基于主題意義的單元整體實踐,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打開思路,以大局觀重新審視課本內容;也有助于他們挖掘文本蘊含的主題意義,利用好英語課堂這一主陣地,開展深度學習,培養良好的英語思維品質;同時,深入研究單元群文教學的主題意義,根據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思想,組織學生開展富有特色和挑戰的學習活動。只有將其付諸實踐,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品質和文化修養,從而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