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明
在信息技術時代,人們不再單單通過傳統的文字而是通過聽覺、視覺、手勢、空間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意義的表達趨于整合性和多重性(葛俊麗、羅曉燕 2010)。英語歌曲訴諸多種感官和多種符號資源,本身具有多模態性。然而,其教學現狀普遍存在教學功能娛樂化、主題意義淡化、教學設計簡單化和歌曲選擇隨意化等問題,很少深入研讀歌詞文本、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難以挖掘其文化價值和主題意義,極少利用英語歌曲的多模態性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效果。
基于英語歌曲本身的文本特征,其教學設計應緊扣歌曲的主題意義、文本解讀的維度和多模態教學三個基本要素展開。
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英語課程應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并以此整合學習內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教育部 2020)。好的英語歌曲或意蘊深厚,富含英語文化;或輕松優美,使人陶冶情操。教師須引導學生探究英語歌曲文本的主題意義,把促進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視為組織課堂活動最重要的內容。
多元識讀能力指學習者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歷,創造性地運用信息通訊技術,通過語言、視覺、聽覺等多模態形式批判性地識讀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顧曰國 2007)。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 1996)提出多元識讀能力概念(也被譯為多元讀寫能力)和培養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模式。該模式包括四個必要成分: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性框定和轉化實踐。英語歌曲多模態教學應把多種符號模態(如視頻、音樂、肢體動作、顏色、圖像等)引入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已有經驗和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為其提供大量可理解性輸入,促進知識在大腦中結合、轉換和內化,增強學習效能,培養多元識讀能力。
英語歌曲本身具有多模態性,通常和與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燈光、布景及歌者的多模態話語等共同呈現。英語歌曲文本解讀教學設計必須符合文本解讀的基本規范:教師應從五個角度(文本的主題、內容、文本結構、語言特點和作者觀點)及三個層面(what主題和內容、why主題和作者、how文體和語言)解讀和梳理文本,從而更好地圍繞主題意義設計和開展教學(張秋會、王薔,等 2019)。理解多模態語篇除了要使用傳統的文本閱讀技能外,還要觀察圖表、理解符號和動畫的意義(教育部2020)。故教學設計須考慮將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和三個層面有機融入多元識讀教學模式的四個必要成分。通過多模態教學設計,對學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更快抓住主題,走進文本,走近作者,進而形成對文本的獨特理解。
主題意義閱讀課教學活動的編排和設計圍繞一個主題意義展開,實現主題、內容、活動協調統一(程曉堂 2018)。本課例的多模態教學設計實施路徑是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構建的。
閱讀材料要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符合他們的認知和語言水平,能創設充分的語境,鋪墊必要的語言,讓其有經驗可分享,有語言會表達,有興趣想參與,使其生活經驗成為學習該主題意義的源泉(王薔 2016)。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5 Music的閱讀文本Cat’s in the Cradle語言簡潔明了,寓意深刻,但相對目標學生(深圳中學高一學生)的語言能力略顯單薄。為了創設更充分的語境,讓主題意義更清晰,需補充拓展文本。拓展材料須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難度適當,既緊扣學生生活實際,又能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美國著名鄉村歌手喬治·史崔特(George Strait)的經典歌曲The Best Day 與 Cat’s in the Cradle 主題一致,結構相似,語言相當,故事結局迥異,是非常合適的對比閱讀文本。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施路徑是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到遷移創新。這三個層次的活動從基于文本的信息輸入到文本的初級輸出,最后到超越文本的高級輸出,這種邏輯的進階、發展、提升能夠實現基于內容、聚焦文化、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的深度學習的目的,從而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張秋會、王薔,等 2019)。課堂教學活動必須聚焦文本主題意義,從文本信息的讀取、整合到信息的理解,再到知識的遷移和創新實踐。每個活動之間形成邏輯意義的遞進,上一個活動成為下一個活動的鋪墊,下一個活動是上一個活動的深化和拓展,形成一個完整的活動鏈。本課例的學習活動共分為五個環節:(1)導入;(2)讀取整合第一首歌曲文本信息;(3)讀取整合第二首歌曲文本信息;(4)對比兩篇文本;(5)角色扮演。培養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與英語學習活動觀不謀而合,均強調設置主題語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識,并將新知識轉化遷移為更高程度的學科能力和素養,學用結合,做中學,學中用。融合英語學習活動觀于新倫敦小組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模式構建課堂教學活動模型(見圖1)。

圖1:融合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模式的課堂活動結構圖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從講授為中心轉變為討論為中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對文本內容進行積極思考,培養其主動構建知識的能力(鄧彥 2016)。
每種模態都有其獨特的特征,對模態的選擇是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的不同教學目標確定的。雖然同一模態在不同教學階段或不同語境所起的作用不同,但總體看來,不同教學模態在語篇中所承載的意義表達功能是相對明確的(見下表)。本課例涉及多種模態,包括文字模態、口頭模態(師生的口頭交流)、PPT為載體的模態組合(包括圖片、文字、聲音、音樂和視頻等)。但課堂的主模態還是語言本身,包括所有的文字、口語、字幕等,其他模態皆起輔助、烘托、強化和補充作用,和語言一起構建主題意義。每個模態組合在課堂教學中分別具有不同意義的潛勢,都能實現特定的意義和交際目的,所以多模態英語教學中的模態選擇不是選擇單一的模態,而是選擇模態組合(張德祿、丁肇芬 2013)。教師在選擇模態時應以增加正效應為準則,充分發揮文字、圖像、教師體態、音頻和視頻等不同模態的優勢,并保證彼此間的適配性,盡量避免模態間的互相干擾和抑制。

常見教學模態的主要功能
科普和卡蘭茲(Cope&Kalantzis 2000)指出多元讀寫能力的教學模式不是一個封閉的教學進程,而是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教學經歷。正如英語學習活動觀實施路徑的三個層次即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一樣,可以通過重新設計情境,把原設計中生成的意義置于新的語境中,使之發生新的轉化、遷移,生成更高層次的意義,循環往復,不斷深入。教師在該課例的轉化實踐部分設置了合理生活情境沖突(見圖2),讓學生自由選擇,成為主題意義探究的主體,通過小組合作或自主探究,把課堂所學創造性地遷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在學習、內化主題意義的基礎上超越主題意義。

圖2
將英語學習活動觀融入新倫敦小組的培養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模式,構建了英語歌曲多模態教學的實施路徑,是多模態理論運用于高中英語教學實踐的一次有益嘗試,為類似教學探究提供了借鑒。教學設計緊扣英語歌曲教學的三大要素:主題意義、歌詞文本解讀的維度和多模態教學,從主題意義和語言學習的角度出發,運用多模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歌曲文本中父子關系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進行理解和內化,培養其多元識讀能力。學習活動均圍繞主題展開,文本解讀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多模態的設計、選擇、搭配和運用很好地輔助和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開展和課堂主題意義的生成,強化了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其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內化程度。課堂活動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和層次性,它不是僵化的教學模式,在面對不同的歌曲文本和不同的學生時,應有不同的取舍和變化。同時,由于時間有限,只著重探究了英語歌詞文本解讀,還沒有涉及音樂、唱腔、歌詞文本結構特征等和文本主題共建意義的其他幾個重要方面。
通過這次探究可以看出,高中英語多模態教學的推廣和深化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對于每種模態潛在的交際功能和對具體語境的適用性還缺乏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模態的選擇和組合搭配都沒有科學的標準可依,全憑教師經驗。其二,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學校間的教學條件和師資水平差異較大,為多模態教學的推廣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