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妮
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碎片化教學現象,具體體現在教學設計不從整體考慮,缺乏對單元內部每個板塊功能設計意圖的考慮,注重單篇課時教學,未考慮它與單元整體教學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詞句教學,忽略語篇教學,且設問缺乏邏輯性、整體性、主題性,阻礙了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和素養的形成。新高考背景下應建構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綜合視野。
大概念(big ideas)教學的出發點不是一個知識點、一篇課文或一個專題,而是具有統率作用的大觀念、大問題,通過系統思考與整體布局提取、概括上位的核心概念,提升教學格局,真正體現教學設計的課程要義。教師須關注課程學習對學生未來真實生活的意義,打破對現有單元學習的認識,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和重組,通過補充課外素材重新設計課時,凸顯學習的整體性、遞進性和關聯性,捕獲單元學習的核心。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為例,探討如何實踐單元大概念教學。
Section A 1a—1c呈現了不同瑣事的表達及禮貌、委婉地提出要求的句型表達,為學生感知目標語階段;2a—2d練習、鞏固此前學習的詞匯和表達,并介紹、操練征詢許可的句型結構,讓學生禮貌地提出要求,為其接觸、體驗目標語和單元主題階段;3a—3c通過閱讀強化對單元主題內容及語言項目的學習理解,重在發展學生的閱讀技能;Grammar Focus呈現單元的經典句型,便于學生自我探索及概括總結;練習設計包括對could句型不同功能的分辨及應答訓練、語篇交流層面的用詞及句型運用訓練、重點句型的實際運用,為學生綜合操練、運用、鞏固目標語階段。Section B 1a—1d是對單元主題的發展和縱深討論,側重孩子和家長在家庭事務方面的不同分工及關系;2a—2e是閱讀語篇,從家長角度出發,針對學業負擔日趨加重的孩子是否應承擔家務勞動展開討論,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3a—3b是一個過程性寫作任務鏈,實際上是閱讀文章辯論觀點的延伸,目的是使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對象為八年級某班48名學生,屬江西省南昌市中上水平,本地生源8人,其他均是來自上饒市廣豐區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約三分之一學生學習能力較強,能積極、自覺地學習,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熱情。部分家庭重視學生的學業水平,大部分學生視野不夠開闊、口語交際技巧仍須加強、課外閱讀積累不夠。就本單元話題思維相關背景儲備來看,全班80%以上的學生會做家務,每天平均時長為5.37分鐘,家務難度較低,如洗碗、鋪被子等。大部分學生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做家務。學生在之前接觸過Can you...?Can I...?及與做家務相關的短語,所以對于本單元的句型并不陌生。
該單元隸屬“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以chores為話題,涉及勞動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勞動精神等維度,覆蓋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人際溝通等內容。學生需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認識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明確自己在家庭及社會中的義務與責任。基于此,學生在單元學習中構建基本信息內容、目標語和重要語言、上位概念等圖式結構(見圖1):

圖1
由圖1可知,該單元的上位概念是目標語交際的功能意義、故事與議論文的特點、勞動觀及勞動教育的意義、社會發展與自我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這些概念的認知和建構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且持久、深遠的影響。基于以上上位概念,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理念,設計如下單元學習目標:
1.所有學生都通過聽力文本掌握與家務瑣事相關的詞匯、語塊,提煉單元目標語,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較熟練、靈活地運用“Could you please...?”提出要求,用“Could we/I...?”向別人征詢許可,通過拓展閱讀語篇和師生討論的活動理解在不同場合如何適切地會話,獲取目標語交際的功能意義。
2.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Nancy的故事了解該文體的特點,分析和評價人物、情節,合理續編故事,辯證地看待在人工智能時代學業負擔日趨加重的背景下是否應承擔家務勞動;在閱讀雜志文章的基礎上,使用目標語、相關句型、OREO寫作法完整地表達個人觀點。
3.大部分學生通過雜志文章及觀看視頻了解國內外學生做家務的文化知識,感受地域差異,分析、討論親情及家庭義務的重要性,辯證地闡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關系,科學、合理地規劃學業與家務勞動的關系,對參加及幫助父母做適當家務持有積極的態度,并有做家務的意愿、制訂chores chart,歸納、理解勞動教育對個人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實現社會發展與自我發展的辯證統一。
結合本班實際學情和單元概念、單元目標,提煉出本單元的關鍵問題,為后續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依據:
1.When do we need to speak politely?How to speak properly?(對應概念 1)
2.What makes a great story?What is a story mountain?What is OREO writing structure?(對應概念2)
3.Which is more important,manual labor or mental labor?Why?(對應概念 3)
4.What’s the true spirit of doing chores/labor education?(對應概念 4)
5.How do we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and the housework?(對應概念 4)

表1
為了在單元教學實踐過程中更好地落實目標,教師將持續性評價貫穿始終,除了紙筆測試、口頭表揚、情感關注外,還設計活動形式的評價,如為了實現目標2,要求學生續編對話——英文情景劇《勞動最光榮》:
Suppose Nancy’s father came back home from business,Nancy and her parents had a family talk,now you are Nancy,mom and dad,please create a new dialogue:
(1)Nancy and mom told Dad what happened last month and the feelings then.
(2)Nancy’s father shared his opinions about doing chores at home.
(3)Family plans in the future.
對話與原故事在語言、內容、邏輯上呼應程度越高,則續編越成功,這非常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教師要善于挖掘看似習以為常的現象,引導學生感知中外文化異同,使其樹立多元文化意識,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探究文化背后的價值觀念,鼓勵他們分析、比較,尤其是利用本族文化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豐富審美情趣,提高其認同和吸納優秀文化的能力,將中外文化精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張伊娜 2018)。為了與上述單元教學目標和關鍵問題相呼應,對學習內容進行優化:
第一,關注目標語功能的橫向整合。該單元Section A部分主要呈現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使用禮貌用語的情形,而九年級Unit 3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Section B(2a—2b)是篇幅較長的議論文,闡述說話方式取決于不同的對象說話、場合和說話者之間的親疏關系。本套教材兩個不同單元有共同點,可以將九年級Unit 3作為本單元的補充素材。
第二,關注主題意義和深度學習的縱向整合。依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在《21世紀英文報》中選取Courses focus on developing life skills、《我國勞動教育納入高中必修課》《西班牙學校教男生做家務》等作為泛讀文本。此外,為了使學生有明確的價值引領,教師從網絡選取視頻資源。視頻內容是國外媒體記者報道哈佛大學關于做家務的研究,表明做家務給青少年帶來的好處,該視頻對主題意義學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在單元教學前將中美學生做家務的調查結果做成餅狀圖,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一方面使其實現主題意義學習;另一方面培養其看圖、看視頻的能力,實踐多模態教學。
大概念如同上層文件夾,教師將相應的零散知識按類放在不同的子文件夾中,使之歸納成有序的體系。在選好拓展資源后,教師根據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規律,以學生獲取主題意義為學習單位,創設單元學習事件或學習故事,重新調整單元內部順序,進行情境化教學。本單元整合后的大情境從班級學生做家務的調查結果入手,呈現存在的問題(時間短,內容簡單,難度低,與年齡、能力不符等),以此為本單元學習驅動,同時以學生生活為大情境,告訴他們同齡人正經歷青春期的煩惱,由trouble一詞引出Peter與家人、Tony與家人之間關于做家務的對話,Nancy與媽媽的爭吵,關于青少年做家務的爭論等子情境,在情境中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整個單元以“呈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設計兩大模塊、六大情境任務(見表2):

表2

(續表)
大概念教學的標志之一是深度學習,教師應以設計問題鏈為突破口,緊緊圍繞主題意義螺旋上升式呈現問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前后關聯、逐步推進,體現大概念為核心的學習要求(杜穎妮 2021)。根據上述單元概念和關鍵問題,設計如下問題鏈:
在模塊一中,以“How did Peter’s mom talk to him?Why does Peter’s father say‘no’?How does Peter respond?What would you say to your parents?When we are asking for help,what else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Do you agree that we need to speak politely all the time?When do we need to speak directly?”問題鏈引起學生關注目標語交際的功能意義。
在情境3中,用以下問題鏈“What might Nancy and her mom think when they didn’t talk to each other?Nancy couldn’t find a clean shirt or a clean dish,so she cleaned the house.But is it the only reason?What would happen if Nancy’s mom weren’t so angry?What would you say if you were mom at this time?Why is it also necessary to speak politely between family members?Where was Nancy’s father?”幫助學生一氣呵成地理解故事、領悟單元的語言功能和話題意義,聚焦故事文體。
為了實現單元目標2、3,在情境4中,讓學生回看班級做家務調查圖表,討論“How does doing chores make you feel?How often do you do chores?How long do you spend on housework each time?Nowadays I can do many things including chores,so do we still have to do housework?Which is more important,manual labor or mental labor?Why?”在看視頻和拓展閱讀環節,學生在“What differences have you found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you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等問題的啟發下對比并吸收優秀文化;在“How do you think we could balance the study and housework?Can you do more challenging chores?What other chores can you do?How can we do chores better?What’s the true spirit of labor?”等問題中繼續深度思考。
以上問題主要圍繞如何正確看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辯證關系展開,指向大概念——勞動教育的意義、社會發展與自我發展的辯證統一,問題內容超越文本,重在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其理解力,使其積極地表達思想。
教師須確立“五育融合”的觀念,大概念的“大”是真實的、具有生活價值的,更多體現在學生離開學校后學會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要打通學校教育和現實世界的通道,實現高通路型遷移。只有回到生活,聯動家庭、學校與社會,大概念才能被活化。現行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大量的Project欄目,旨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本課單元最后設計Project,任務名為Chores Chart Making,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分析實際情況,制訂家務計劃表,并布置寫勞動日記作業,以落實單元育人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學習策略五級目標中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等維度,應讓學生學會做一個學習者,注重培養總結、反思和提煉的能力,讓他們在自我對比、自我反思和同伴對比、同伴互助過程中以更飽滿的熱情和信心投入以后的學習(教育部 2012)。將本單元學習問題整理如下,助力教學評一體化實現:
1.Do you think chores are a valuable part of life?Why or why not?
2.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chores in this unit that you didn’t know before?
3.Did you use any of them in your language activities?How well could you use them?
4.Do you think OREO writing method was useful?
5.What problems have you met in this unit?How did you solve them?
6.My favorite part of this unit was__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
7.In this unit,I was especially moved by________.
8.I wish I could learn more about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
9.Overall,I thought this unit was___________(cool/useful/just ok/difficult).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應考慮“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秉承“超越學科、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理念,分析單元內部邏輯關系、學情,作好語篇分析,找準各部分連接點,提煉大概念,在此基礎上設計單元教學目標、評價目標、關鍵問題,以帶動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問題鏈設計,以單元整體目標引領課時教學目標,重新整合單元內容、劃分課時,通過每課時與真實社會生活情境相關的問題鏈和活動鏈逐步推進對單元主題意義的探尋,形成單元整體概念,使用逆向思維使單元的教、學、評緊密聯系,最終指向學科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