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仙
語文微散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重要責任,尤其滲透在對人尊嚴、價值的贊美之情等經典名篇中,其傳遞出的人文價值更為豐富,對學生的教育價值更為重要。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微散文的優美語言,深切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從而能夠細細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學生在教師創新化的微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能夠體會微散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個人散文閱讀的能力,進一步培養語文綜合素養。
在進行微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微散文語篇。由于微散文的信息較為龐大、松散,部分學生在學習微散文的過程中難以抓到學習的重點,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教師需要增強導入環節的目的性,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閱讀做好鋪設,引發學生和微散文的情感共鳴,更能夠體會微散文語篇作者的主要情感,進而提高個人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老舍《想北平》這一微散文的過程中,比起生硬地由“北京”這一話題引入,教師可先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與課文主題“思鄉之情”的共鳴,這一情境的創設能快速幫助學生體會文本學習的基調,提高微散文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中國的全景風貌,激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后,教師可再進一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也有自己的家園。家鄉的花草樹木、風土人情和親朋好友都是大家健康成長的精神滋養,能不能結合你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說你對故鄉的印象呢?”教師借由“故鄉”這一話題激發了學生的討論興趣,有的學生在此過程中回憶起了自己的故鄉,激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也需要幫助學生回憶起家鄉的人、事、物,從而更深入地體會思鄉的感情。教師可進行總結:“大家對故鄉懷著特殊的想念,漂泊的旅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經歷多少風雨,也總是忘不了故鄉給自己留下的深刻記憶,也總是懷抱著要歸鄉的情思。那么今天就讓大家一起走進老舍的故鄉——北平,體會老舍的思鄉之情吧!”在導入環節,教師利用視頻創設了有效的教學情境,初步激發起學生對故鄉的懷念,營造了良好的微散文學習氛圍,引發了學生與這篇微散文的情感共鳴。
在微散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掌握文本知識的基礎上,體會微散文中作者情感的表達。但由于微散文的閱讀內容較為冗雜而煩鎖,學生往往在閱讀的過程中消磨了個人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選擇將所有文本信息糅雜在一塊,教授給學生,容易引起學生知識框架的混亂。對此,教師需要豐富教學實踐活動,將文本知識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實踐活動得到展現,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任務完成中進行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老舍《想北平》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處理好語篇文本詞語的音、形、義等基礎知識。首先,學生初步閱讀文章,引導學生總結北平的三個特點。學生在初步閱讀過程中關注到了具有代表性的北平事物,教師可讓學生將所見到的北平事物寫到黑板上,并引導學生尋找這些事物的共同點,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在閱讀過后寫出了什剎海、玉泉山、塔影、老城墻、小蝌蚪、嫩蜻蜓等事物,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完善北平事物種類,還需要讓學生以景、物等進行分類概括北平的三個特點,學生在進行自主研究過后,得出北平的三個特點為動中有靜、布局勻調、貼近自然。學生在這一閱讀過程中進行了實踐活動,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了老舍筆下北平的特點。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細節解讀的教學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不同的畫面,利用手中不同顏色筆圈畫出優美語言,并且進行細細揣摩,同時需要展開個人的想象,將所選擇的畫面進行加工描述。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深入研讀老舍的語言文字,體會其中所傳達出來的北平景象,感受老舍對北平事物的細微觀察和深切熱愛,并且通過合作交流發揮個人的創造能力,完善散文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個人的實踐閱讀,了解到微散文的閱讀技巧,并且在思考的過程中領會作者在文章中所傳遞出來的思鄉之情,使得整篇文本的閱讀記憶更為深刻。
在微散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微散文中閱讀內容和作者的情感,還需要適當擴展課外知識,啟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表達空間,讓學生能夠吸收更為豐富的課外知識,解放個人的語文思維。同時,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課外知識中,將文本信息和課外知識作對比,進一步地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真正地將學習到的閱讀技巧遷移到課外的學習之中,促進個人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在教學老舍《想北平》的過程中,教師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適當拓展課外知識,啟發學生語文閱讀的思維。在學生初步閱讀文本之后,教師可提出“老舍是以怎樣的一種身份來看北平的”這個問題,激起學生對這一篇微散文視角的關注。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段梁實秋寫北平的文字,并且讓學生在閱讀過后思考:“梁實秋和老舍一樣也是在北平長大,為什么梁實秋所描寫的北平街道和老舍的北平具有較大的差別呢?”通過兩篇文本的比較,學生能感知到梁實秋的散文筆觸較為細膩,其文字中透露出一些調侃、詼諧之意,而老舍筆下的北平描寫較為沉穩和細膩。經過分析,學生體會到這篇文本中老舍是以平民的視角看待北平,而不是以外地人的身份表達對北平的敬仰之情。學生在這一理解過程中,深化了老舍是基于他獨特的北平身份,來表達對故鄉北平的懷念這一認知,進而能夠了解散文會帶有作者一定個性化的寫作色彩。在探討文章最后一段描寫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老舍到底是高興的哭,還是悲傷的哭。”有的學生認為老舍是因為回不到小時候的北平而悲傷的哭,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因為自己有過美好的回憶而感到高興。為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1936年北平的形勢,讓學生明白老舍最后其實是為北平的命運而感到傷感。
微散文閱讀教學是聯系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重要紐帶,這三者能夠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生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學生通過閱讀微散文能夠感受到散文的語言魅力,培養個人散文閱讀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操。教師也能夠在教學微散文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把握文本思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