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清
作為助學系統的統編教材課后習題明確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這是學生進行課文學習的主要載體,更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參照。用好課后習題,對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大有裨益。然而,在使用統編教材的過程中,常常看到有的老師對課后習題視而不見,仍然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忽視課后習題的價值;有的老師僅在預習時將課后習題布置給學生,學完新課再對部分習題集中檢查,缺少有機融合;有的老師則用課后習題作為幾個主問題串起教學,看似格外關注,實則處理得簡單、粗糙,無視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教師該如何從課后習題中捕捉教學內容,從而設計出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活動,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淺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的使用策略。
統編教科書課后習題基本是從“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三個維度設計。它與單元導語頁、“交流平臺”共同規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分解和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編者的匠心獨運。教師在使用課后習題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它們對“這一篇”的作用,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價值,又要橫向關聯,解讀它們在這一單元所承擔的任務,并將語文要素巧妙地融合在依托課后習題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來。
如一位教師在使用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手指》一課的課后習題時,首先橫向關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交流平臺”也指出:本單元的課文很有特點,不僅內容有意思,而且語言風趣幽默。橫向關聯后發現,《手指》一課課后第二題,“體會并抄寫課文風趣的語言”對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執教者重點關注這一道習題,并將其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把其他習題的解決融入其中。在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時,教師呈現能夠體現手指動作和姿態的詞語,讓學生在朗讀中一下就感受到課文語言表達的有趣。緊接著,整體感知環節,教師讓學生選擇一處最有趣的句子說一說有趣的地方在哪里。隨后,教師設計表格,讓學生通過填表格梳理出手指的姿態、作用和性格,最后交流由手指聯想到什么樣的人。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始終緊扣作者風趣幽默的語言,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表達;教學始終圍繞課后第二題,聚焦單元語文要素,豐富學生對“風趣的語言”的感知和體會。
通過橫向關聯,聚焦語文要素的方式有效地將課后習題轉化為學習活動,需要教師關照單元整體,找尋語文要素落地的路徑,并充分理解課后習題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將課后的某一道最能夠體現語文要素的題作為學習活動的核心,把其他習題的學習融入到這道習題的解決過程當中。
課后習題的表述一般比較簡潔、凝練,學生對有些題目的理解有困難。如果直接將這類課后習題作為課堂學習活動的問題拋給學生,缺乏必要的鋪墊和指導,很多學生可能會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在處理課后習題時,首先要分析學情,基于學生的認知和理解,通過轉化表述設計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活動,避免就題論題,缺少趣味和梯度。
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太陽》一課,它的第一道課后習題是“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太陽,太陽對人類有哪些作用。”這道題看上去不難,指向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但在教學時發現,如果直接將問答式的題目交給學生解答,很多學生不能夠理解題目要求,給出的答案比較具體,不是題目要求的“哪些方面”,因此缺少體現上位學習的概括性提煉。根據這樣的學情,有一位教師在處理這道課后習題時,引導學生將默讀課文后對太陽的了解寫在小卡片上,然后讓學生將所關注到的不同內容貼在黑板上,再請學生對其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經歷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就在分類的過程中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提煉出課文是從太陽的特點和作用兩大方面來介紹它的。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教師充分關注學情,從學生的困難出發,對課后習題的表述進行言語重構,將其轉化成學生能夠理解的表達方式,設計出學生能夠接受的學習活動,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發揮課后習題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課后習題的設計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每一道習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一些課后習題的表述雖然簡短,內涵卻很豐富,教師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從學生能力提升的角度綜合考量,挖掘出編者更深層次的用意,幫助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麻雀》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后有一道習題要求學生回答課文是怎樣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這樣的問題直指作者的表達,暗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關注言語形式。有位教師在處理這道習題時,讓學生采用批注的方式閱讀課文的第4、5自然段,抓住能夠體現老麻雀“無畏”的關鍵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描寫老麻雀的幾處動詞并進行點撥。緊接著,教師通過不同顏色標注和重新排列語句的順序,讓學生發現作者分別是從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這三個方面來展現老麻雀的無畏。最后,教師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遷移運用。以上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設計,看上去關注了課后習題的要求,實則沒有捕捉到作者寫作的精髓和編者編題的用意。若想讓學生真正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在處理這道課后習題時,教師要深入挖掘習題背后的內涵,即讓學生真正解鎖文章表達的“密碼”。另一位教師在處理時就能夠看到習題背后的方法價值,他除了讓學生知道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展現老麻雀的無畏,還引導學生發現這三個方面都是圍繞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愛展開的,這也告訴學生,不是所有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都要寫,而是要根據一定的寫作目的組織語言。此外,教師還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在體現老麻雀的無畏時,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不是割裂開的,而是根據表達的需要融合在一起的。同時,為了體現老麻雀的無畏,作者還特意引導學生關注描寫獵狗的語句,通過強烈的對比感受老麻雀的無畏。
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真正發現作者的寫作法寶,從而自然地遷移運用到類似的情境中,初步明白怎樣寫清楚一件事,而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徘徊。“重視方法指導,促進能力提升”的教材編排思路體現在課后習題的編寫中,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重視發揮課后習題在方法引領、能力提升上的寶貴價值。
統編教材課后習題是教材助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指明了方向,助力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