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沂南縣第二實驗小學 朱明海
小學體育教學由原先的教師為主體變成當下的學生為主體,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學生成為參與體育活動的主體,就會產生一種被尊重、被認可的愉悅心理,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同時利于其積極參與意識的建立。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學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更加強調對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的養成教育,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視為體育教學的重心任務。而要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并堅持長期有規律地參與體育活動,這種積極的心理至關重要;第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體育發展方面的差異,有身體運動機能、特長(有的學生體質弱、運動天賦不強或不擅長某個特定項目)方面的差異,也有個體發展需求差異(有的學生對足球感興趣,有的學生對籃球感興趣;有的學生想在體育職業方面發展,而有的學生只想將體育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是適應和滿足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本路徑,這與新課程所強調的生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看出,生為主體的小學體育教學與新課程教育理念高度吻合,是落實新課程體育教育目標的基本模式。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進行探討。
體育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在教學內容、形式上有較明顯的區別,這就決定了體育的生為主體與文化課程的生為主體在特征上以及相應的策略上有所區別。小學體育教師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小學體育幾乎是實踐性的,體育理論、健康理論的教學內容相對較少。即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大部分時間不是學生聽教師講授、示范,也通常不需要學生進行理論的記憶、鞏固,而是學生在教師帶領下直接參與體育鍛煉,即便是學習新的體育技術,也是以學生親自嘗試為主,教師示范、指導為輔。因此,小學體育教學在表面形式上就是生為主體的。而文化課程因為有大量的理論學習,實踐性和參與性相對較弱,所以文化課程的生為主體是指教師盡量減少直接講授、灌輸,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和空間。而體育不是,體育的生為主體其實重心不是形式,而是心理和觀念,即要使學生自主、自覺、快樂地參與體育活動,而不是在教師的強迫下被動參與體育鍛煉。有些體育教師正是因為沒有把握到這個要點,簡單從形式把握生為主體,認為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自由活動、自選項目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沒有抓住體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特殊性,導致生為主體的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提升。學生在課堂上表面自由、自主,其實很可能并不是自愿參與的,而是在教師驅使、監督下“自主”。如果學生在課下自發地組織或獨自參與了體育活動,將課堂所學遷移到實踐鍛煉上,那么生為主體的教學可認為是有效的、達標的;而如果學生在下課鈴響后馬上停止運動,且在生活中基本不參與自發的體育活動,那么生為主體的教學可判定是無效的。
第二,學生運動素養差異很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腦學科研究取得了突破。在這種環境下,多元智能理論成為教師組織個性教育、因材施教的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正常人之間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差異,但存在著智力發育傾向的差異。有的學生的智力適合于進行抽象、推理性思維,那么他會較擅長學習數學、物理等知識,而有的學生感性思維發育得好,那他就更喜歡并擅長學習藝術類、文學類的課程,但這些思維傾向是可以通過思維訓練盡量均衡的。也就是說,如果認同學生智力發育的多元性,那么學生智力就不存在高低之分。而體育則不同,體育不排除因學生運動類神經系統比較發達而更擅長體育,更多的因素是學生身體的生理條件(如骨骼結構、肌肉類型、心肺能力等),很多是先天因素,很難改變。比如男生與女生,女生肌肉脂肪含量高,其力量、速度型體育項目的能力很難超越男生,而男生則在柔韌、技巧型的體育項目中處于劣勢。同性別學生間,也存在著這樣的差異,且比較明顯。這些差異很難通過后天體育教學、訓練得到改變。教師如果試圖強制改變學生的某種先天運動素質,很可能會產生兩個不良后果,一是使學生受到運動損傷,甚至對學生身體健康造成傷害;二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運動抵觸心理或運動自卑,從而可能導致學生不再喜歡參與體育活動。因而,在生為主體理念下,體育教師應避免強制、強求改變學生先天的運動特質。
體育本身就是參與型的課程,生為主體理念的落實重心不是形式而是心理。要使學生建立積極、主動參與體育的心理,首要的一點就是完成師生關系(特別是心理關系)的重新整理,轉變教師和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角色定位。而完成師生心理的重新整理,則與前面所述的邏輯重心(路徑)恰恰相反,不是由心理到形式,而是由形式到心理。即在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在思想理念上認同“學生為主體”這個觀點,而且要在師生的關系形式上完成轉換。如果教師設計并采用了一些生為主體的策略,給了學生更多自主參與體育訓練的機會(如自由活動、自選項目、自主結組等),但教師在姿態上仍然是與學生對立、高高在上的,那么學生心理上很難建立主人翁意識。特別體育教師體格因長期鍛煉和體育教學通常比文化課教師要健壯得多,在外形上會對小學生產生天然的心理壓力,再加上有些體育教學訓練往往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軍訓”特征,如在隊列、行進、體操等項目的訓練中,教師會突出強調學生對指令的遵從、執行和訓練過程中的紀律性,這就更容易使學生感覺被動,產生客體意識,而不是主體意識。因此,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育教師應比其他學科教師更加注意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情感關系。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可主要關注幾個做法:少板臉、多和顏悅色一些,多做些與學生進行身體接觸的動作,如拉手、摸頭、拍肩等,在自由活動時多征求學生意見,少一些嚴厲的批評、約束,盡量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近。
自制體育教學和訓練器材是我國體育教學中的一個傳統策略。但這個策略的意義及原因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原本體育教師組織同事和學生自制體育訓練器材通常是基于“無奈”,因為學校和社會的資金有限,只能購置最基本的、相對經濟的體育訓練器材,在豐富性和數量上很難滿足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及訓練需求(如跳馬箱,學校能擁有兩套已經不錯了。學生要進行訓練只能排隊,一名學生一節課最多只能輪到兩次,無法保證訓練質量并滿足學生個體的自主訓練需求)。而當下,這個因經濟、條件而造成的器材需求矛盾不再突出,學校擁有較充足和專業的體育訓練器材,也可以根據需要選購所需器材。之所以建議不要放棄自制器材的策略,是基于兩點考慮:
第一,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比如,將一些群眾性、民間體育項目引入體育課堂,豐富體育活動項目,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群眾性、民間體育項目更適合于學生課余時間自主開展,利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行為習慣的養成,但這些項目通常沒有專業的器材可供選購,而沒有器材則很難開展;第二,通過自制器材拉近學生與體育的心理距離。小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使用自己親手制作的器材,其參與心理要比使用購買來的器材積極得多。此外,自制器材還具有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節能理念的作用,小學生使用自己和教師、家長一起親手制作的訓練器材,其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會遠遠高于使用專業器材。比如,最常見的組織學生進行丟沙包體育游戲,這種民間體育項目的“器材”也有現成的商品可以買到,但教師仍然組織學生自己找一些碎布頭、砂石或黃豆等材料,在教師及家長的幫助下自己縫制沙包,學生在課堂上參與這個民間體育游戲的熱情就會變得非常高,在課間、校外他們也會主動自發地組織游戲。但如果是給學生發放沙包,學生大多并不“尊重”這個現成的器材,參與意愿則一般。再如,教師讓學生把自己喝過的飲料瓶不要隨手丟掉(強調學生使用自己喝過的飲料瓶是基于安全考慮,教師不應建議學生到路上隨意揀拾廢瓶子用于制作器材),而是拿到學校,裝上半瓶水或沙子,就可以組織大家進行模擬“保齡球”“這樣的體育活動。這樣既豐富了活動內容,又提升了學生主動參與體育的熱情。
學生對體育存在著先天條件、個體運動能力、特長和需求(興趣)等方面的差異,而體育教學滿足學生個體差異是突出主體性最基本的思路和原則。根據體育教學的特征,個性分層的教學,教師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在運動量上的分層。比如,組織學生進行中長跑訓練,可以采用兩個方法。一是將學生男女分組,給男生組與女生組在奔跑距離的設定上分層,如五年級,男生跑1000米,女生可以減200米;二是將學生按其奔跑能力平均分成小組(保證每個小組的整體奔跑能力基本相當),然后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賽遠比賽”。如一個組四名學生,以接力的形式跑,每名學生跑多遠由其根據體能及意志力水平決定,最終比一比哪個小組學生成績相加跑的距離最遠。為避免學生因集體意識及好勝心理而過量運動,造成運動損傷,教師可采用限時的方法,既比賽跑得遠,又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第二,運動項目的自選。一般來說,一節體育課包括主體教學和自由活動兩個部分。在完成統一的主體教學訓練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自由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盡量不指定活動項目或內容,而是任由學生按興趣、運動特長等自由結組進行鍛煉。只要學生在操場上進行了體育鍛煉,而不是跑到操場邊上偷懶,教師就不進行過多干預。
小學體育教學除了常規的技能訓練,應盡量追求多樣性和趣味性。這是基于兩點考慮:第一,單調的跑、跳、投基礎田徑訓練,形式和過程都比較枯燥,小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感,這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形成不利;第二,多樣性其實是一種滿足學生個性的分層教學舉措。教師通常不太可能了解、把握每一名學生的運動特征和興趣需求,因此,可以多設計一些體育活動形式,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體育項目,從而給他們提供一個自己喜歡、擅長參與的運動形式、項目的平臺。比如,學生只有接觸、學習、參與了毽球,才會知道自己是否擅長和喜歡這項運動。這種個性的最終判斷和選擇,是任何教師和家長都替代不了的。要實現體育活動的多樣和有趣,主要有兩個路徑。第一,除了常規的運動項目外,教師應重視將民間體育項目引入課堂,如前面提到的丟沙包游戲(這可注意從地方區域的民間體育中挖掘,更能吸引學生且因群眾基礎好而更利于學生課下自主參與);二是開動腦筋,把訓練形式游戲化。比如,把單調的中長跑訓練變成“士兵突擊”越野體育游戲。在跑道上設置地墊、鐵圈、沙包、竹竿等,學生一邊跑,一邊做出匍匐前進、鉆鐵圈、沙包擊物、跨越竹竿等動作。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有趣,提升其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還訓練了學生多種運動技能、機能的發展。
當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出現了一種傾向:因為要強調快樂體育、個性體育等理念,而且小學體育也沒有考試、升學的壓力,所以很多教師大量減少了專項體育教學內容,而更多采用了游戲式體育。雖然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度變高,但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的運動能力普遍不高。很多學生連基本的跑、跳、投技能都沒有掌握。如長跑不會控制體態和呼吸,跳躍不會擺臂發力,投擲不會腰腹力量協調,籃球不會運球也不掌握基本的投籃動作,等等。這樣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初期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很高,但時間一長,因為缺少運動能力和技巧,逐漸會失去信心和興趣。
如籃球,學生搶得很熱鬧,但球總不進籃筐,沒有成就感激勵,很快就會感到無趣。顯然,缺少能力、技巧的支撐,長遠來看,對落實學生主體性有害而無益。因此,在重視以上所列舉措外,教師還需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進行基本運動能力、技巧的教學。比如,跳躍。教師不要一開始就組織跳躍運動游戲,而應先傳授學生基本技巧,如怎樣擺臂、怎樣展體、怎樣控制空中姿態、怎樣落地。學生掌握了這些技巧,跳躍的成績就會比較好,參與相關體育游戲的信心也就更足,能從運動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又如,在技巧訓練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蛙跳接力比賽,游戲的質量要遠比直接開始游戲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愿意和有信心參與。
綜上所述,突出學生主體性是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以生為主體的教學,可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的形成,又可滿足學生體育方面的個性發展需求。實現以生為主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教師首先要注意把握體育生為主體的特質,不僅要使學生在形式上參與體育,更應將重心放在學生心理的主體感上。突出主體性,可重點關注幾個策略:重建師生的關系、師生自制訓練器材、重視個性分層、活動多樣且有趣、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技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