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傳統古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營造出韻味久遠的意境,或歡快,或悲涼,集中呈現了詩人的審美志趣和創作意圖。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古詩詞語感,積累詩歌語言范式和素材,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此,教師要根據小學階段的具體學情,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課文,在反復吟詠中體會詩歌的魅力。此外,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中難懂的詞語和獨特的藝術手法,初步理解古詩詞欣賞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特點。
在景物描寫方面,囿于古詩詞篇幅局限性,詩人除了要講究煉字,還要對意象的設置進行精挑細選。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對意象的選擇不是隨便的“拿來主義”,而是經過了作者的深思熟慮。詩詞中的意象既要貼合詩歌所描述的環境,也要充分表現詩人的情感。換句話講,景物描寫和意象選擇實質上是詩人審美志趣和人生境界的體現。從這個角度講,意象的選擇要具備典型性和鮮明性,能夠在營造的意境中體現作者的情緒表達。《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從整體上看,《山行》屬寫景詩,是詩人借景抒情、言明個人志趣的一首經典作品。詩中的景物質樸自然、寧靜祥和,詩人通過各種意象勾勒出一整幅“秋山林景圖”。
“遠上寒山石徑斜”,詩人以意象“寒山”表現了秋天的肅殺和冷清,既點明了季節,也彰顯了具體環境。意象“石徑”則與“遠上”相呼應。詩人以簡單的山和徑勾勒出畫面感較強的“寒山石徑圖”。同時,以“斜”字表達小路蜿蜒崎嶇,在形狀上賦予小路更為真實貼切的形象感。因此,首句不僅交代環境,更交代情感,而這正是兩個簡單的意象的具體作用。
“白云生處有人家”,詩人在第二句以意象“白云”起筆,用白云的浮現賦予“寒山石徑圖”虛幻縹緲的韻味。當然,白云在這里的視角是“從上而下”,而非“從下而上”地仰望天空。從上下文語境中可以感知,詩人已經進入到寒山之中,并沿著蜿蜒小路來到了寒山高處。接下來,詩人又以意象“有人家”賦予白云動感的生活氣息,從而營造出一幅閑適安詳的生活場景圖。對比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有人家”也是詩人摘取的經典意象。從純粹環境描寫到生活氛圍描寫,詩人并未局限于對景物的機械式還原,而是賦予畫面生活味道,從而實現了景與物的有機結合。
“停車坐愛楓林晚”,詩人圍繞意象“楓林”描繪出多層韻味。盡管在該句中只有一個意象,但內涵豐富,情緒飽滿,從而給讀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間。正如山水畫創作中的“留白”,通過留白賦予畫面空間感和想象性。從這個角度講,“詩情畫意”便是作者刻意營造的獨特意境。以此為遵循,讀者會產生諸多疑問,如詩人為什么要停車,以及“楓林晚”的什么景象吸引了詩人的目光,以至于忘記趕路,沉醉其中。從時間上講,“晚”代表傍晚,與前兩句中白日里描繪的景象迥然不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從顏色上講,前兩句是素淡之色,本句是鮮艷之色,而前兩句的素淡實則是對本句的有效鋪墊。此外,“楓樹”是秋天獨有的景物,尤其是落日余暉下的楓葉,兩種顏色交相呼應,在視覺上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場景壯觀,秋景分明,勾勒出了一幅秋日的“楓林晚景圖”。
“霜葉紅于二月花”,作者以意象“霜葉”將全詩的情緒推向高潮,這也是詩人情感的具體表現。從字面上講,“霜葉”往往代表著傷感和悲情,但是在意象“二月花”的襯托和渲染下,詩人將“霜葉”的內在活力和特點充分激活,在比較中強化了楓林的艷麗多姿。
綜上所述,關于古詩詞的文本解讀,教師首先要圍繞意象進行分析,這也是小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必然要求。古詩詞在語言上簡潔凝練,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什么”,并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從而形成文本的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和“怎么樣”,這也遵循了古詩詞閱讀的基本規律和解讀順序。
在古詩詞空間結構上,針對有限的篇幅,詩人不僅要描繪景物,還要正確體現景物的特點。因此,古人煉字十分講究,往往一個字就可以抓住景物的靈魂和特點,而這正是古詩詞藝術性和技巧性的呈現。如前文所述,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探討詩詞“有什么”,還要探究作者是“怎么樣”描繪了景物特點,從而強化了解作者的煉字技巧。
詩人在描寫“寒山”“石徑”兩個意象時,分別以“遠上”和“斜”來修飾。其中,作為全詩的起句,“遠上”一詞形象地勾勒出詩歌的環境背景,既從距離上體現了層巒疊嶂的氣勢,也從高度上體現了寒山的陡峭感,整體上營造出秋天的雄渾和蕭瑟感。在描寫“白云”時,詩人以“生處”一詞進行修飾,從而強化了白云的動態感,與前面語句的靜態景物形成動靜結合的鮮明對比。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什么不用“深處”而是“生處”,理解兩者在詞性上的差別,進而體會詩人在煉字上的高超技巧。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跟隨詩人腳步,“身臨其境”地進入寒山之中,從而體會詩人從上而下的俯視動作。在第三句中,詩人對“晚”字的運用極為精妙,充分表現了落日余暉下的楓林晚景,既與前兩句的白日景象產生時間對比,也表達了因愛駐足、流連忘返和置身其中的深切情感。因此,這里的“晚”既是時間概念上的“傍晚”,也是因景駐足的“晚”,多層韻味有機融合。在第四句中,詩人用“紅于”一詞表現了楓葉的色彩鮮明性,并與“二月花”相互對比,從而賦予秋天像春天般的生命力,給人以濃郁的詩意感染。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紅于”與“紅如”進行比較,體會兩者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進而了解作者在煉字上的考究之處。
從意象抓取到意象內涵,再到意境表達,詩人以精煉的語言表達詩歌內蘊的情感。從這個角度講,對關鍵字詞的分析既能引導學生了解文本內容,也能夠體會古詩詞的藝術表現張力。
盡管古詩詞在語言上極為精練,但在意象和語言的背后,是豐富的內蘊和情感。在理解關鍵字詞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景物的整合分析中形成有機統一的畫面整體,從而理解詩人蘊藏于其中的深切情感。
詩歌開篇,詩人設置了兩個典型的意象,即“寒山”和“石徑”。從環境內部關系來講,這兩種事物本就是互為聯系的有機整體,如寒山的雄偉奇峻和山間小路的彎曲狹窄,兩種意象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和強大沖擊力,從而讓讀者體會高大與渺小的關系。除了視覺上的沖擊,就“寒山”意象而言,詩人是“從下而上”的仰望視角,蜿蜒的石路則是“從近到遠”的眺望視角,一個是高度上的伸展,一個縱深方向上的延伸,從而勾勒出一幅極富空間感的生動畫面。因此,詩歌第一句不僅交代了詩歌的整體環境,而且將兩者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融合其中,從而營造出極強的畫面感,為全詩的情感奠定了基調。詩歌后三句的描寫則“局限”于這個大環境中。第二句“白云生處有人家”兩個意象的有機結合體現了自然景物與社會生活的有機聯系,即在縹緲的云彩中有炊煙和人家,同時“人家”也在云彩的裊繞下顯得悠遠沉靜。因此,這種畫面感有效地處理了其中內蘊的對立關系,產生和諧統一的藝術韻味。
此外,教師還可以綜合分析前兩句中涉及的意象,即“寒山”“石徑”“白云”“人家”四個意象,體會詩人獨辟蹊徑的創作思路。先從整體的畫面著手,描繪“寒山”和“石徑”的大環境,然后從大到小,將視線慢慢聚焦至“白云”和“人家”,其中穿插“白云”的動態感和“人家”的靜態感的動靜對比,從而強化了“人家”閑適的生活態度。在此基礎上,詩人將視線轉移至“楓林”并沉醉其中,正是“紅于二月花”的絢麗楓葉升華了詩人的情感,使之“流連忘返”,繼而出現“停車”而忘記趕路的情形。詩歌的前兩句是為第三句蓄勢,而前三句又為第四句蓄勢,在情感上層層遞進。當然,作者所營造出來的可能是更為宏大的場面,即詩人也成為這風景中的一部分,正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藝術效果,從而實現了詩人與畫面的有效對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從性質上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向。因此,對古詩詞的教學不僅要針對基礎知識學習,更要通過了解詩歌的創作手法提高鑒賞技巧,從而提高審美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在本單元的導讀中,編者就安排了“學習寫日記”這一語文要素。盡管古詩詞篇幅較短,但無論是語言、意象、意境,還是詩人的情感,其豐富的內容和人生感悟都需要仔細玩味和體會。通過精妙的創作手法,不僅可以表現景物本身特點,更能表達詩人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思考。因此,教師要圍繞詩歌創作手法,引導學生在不斷積累素材中提高語感,積累語言范式和語言素材。
在《山行》中,詩人前兩句景物描寫“精挑細選”了四個意象交代環境,并巧妙運用了對比手法,如“寒山”與“石徑”的對比、“白云”與“人家”的對比。在最后一句中,詩人也運用了對比修辭,將“霜葉”和“二月花”作比較,在對冬日和春日的季節比較中抒發了對秋景生機勃勃的熱愛之情。盡管學生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對比手法,但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為什么會采用這兩個意象進行對比,要充分挖掘其中內蘊的大智慧和詩人情感。首先,這兩個意象在顏色上都是紅色的,“二月花”之所以紅是代表了春天的萬物復蘇和生機勃勃,體現了春天的浪漫;秋天里“霜葉”的紅則是展現了秋天的蕭索之感。因此,兩者表達了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詩人正是抓住了兩者的共同點,從而營造出落差感,充分展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手法。通過對這一意象的對比,作者意在傳達一種信息,盡管是在秋風瑟瑟的秋日里,在作者眼里并沒有肅殺的寂靜感,反而是秋日里的生機勃勃,從而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深切體悟。
古詩詞有其獨特的創作規律,小學古詩詞教學要遵循從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閱讀規律和認知規律,最終理解古詩詞內蘊的情感。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古詩詞以簡練的語言營造出韻味久遠的意境,集中呈現了詩人的審美志趣和對人生的感悟。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積累詩歌語言范式和素材,培養語感。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掌握古詩詞欣賞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