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精細地描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所描寫的兩種不同教育情景在當前依然存在,其中百草園就像是令人輕松愉悅的游樂場,而三味書屋則是嚴格正規(guī)的課堂。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情景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均有幫助,值得當前的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從中尋求啟發(fā)。本文主要分析了這兩種不同教育情景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及給當前語文教學帶來的啟發(fā)與幫助。
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是其童年時期的樂園,在這里沒有教師,也沒有書本與繁重的作業(yè),更沒有人為的教學。但百草園卻為孩子們帶來了很多樂趣與收獲,園中有“碧綠的菜畦”“肥胖的黃蜂”“高大的皂莢樹”等許多美麗的景色,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對色彩的觀察與鑒賞能力。園中還有“鳴蟬長吟”“蟋蟀彈琴”“油蛉低唱”,這些美妙的音樂能夠引發(fā)孩子們對節(jié)奏與韻律的感知。孩子們觀察園中的各種植物與動物可以増強直觀感受力,讓他們慢慢認識大自然,逐步感知世界。文章中提到在“百草園”中長媽媽為孩子們講有關“美女蛇”的故事,神話故事讓孩子們既感到害怕但又都充滿好奇,神話故事雖然是虛幻的、荒謬的,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神奇的世界,神話故事中含有的教育作用往往會比正規(guī)知識更有效果。
在“百草園”內還有一種叫“雪地捕鳥”的活動非常有趣,這種活動與現(xiàn)在的實踐教學非常相似,能讓孩子們熟悉各種鳥類。在捕鳥時需要孩子們耐心等待抓捕的時機,這個過程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忍耐力、毅力、敏捷性、膽量、敏銳的觀察力與時機判斷力,活動過程對孩子們的認知與技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味書屋可以說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教師的權威是很高的,魯迅小時候曾經(jīng)向先生提出關于“怪哉”的問題,先生當時非常不高興,并且直截了當?shù)鼗卮穑骸安恢?!”不?jīng)意間就給愛好學習的孩子潑了盆冷水,同時也把孩子的求知欲給扼殺了,學生提出問題時也會產(chǎn)生恐懼。
魯迅筆下“淵博的宿儒”為什么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回答不知道呢?關于這個問題,在小魯迅看來其所謂不知者,其實是不愿意說。從這里也可以側面印證教師的權威,教師對于某些不感興趣的問題便可以直接拒絕回答。從本質上講,這是由于固化保守的教育理念所造成的,教師作為施教者,會對孩子們的學習范圍、內容和方式方法設定某些規(guī)定,一旦超出規(guī)定就被認為違規(guī)或者大逆不道,因此,教師往往采取拒不回答的方式來警告學生,這恰恰是以“拜權威”為顯著特征的教育才有的現(xiàn)象。當然,在知識面前,每個人可以說都是無比渺小的,人無論知識多么淵博,都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假如先生真不清楚這個問題,也要直面孩子的問題,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從而激發(fā)孩子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文中出現(xiàn)的先生不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何種原因,都反映了一個教師的冷漠和傲慢,這種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教育中不是個例,作者說“年紀偏大的人,往往如此,我就碰到過好幾回了”。作者不單單是指教師,在學生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過程中,各行各業(yè)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參與其中,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如何面對如何去解答,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三味書屋里面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是比較古板的?!拔揖椭蛔x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從三言到五言,最后到七言。”這既是三味書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是考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是分不開的,讀書識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從這個角度說,三味書屋并未偏離教育的本質。但是學生往往對課堂內容提不起興趣,要不然也不會到后園去玩耍,課堂上出現(xiàn)的各種表現(xiàn),都反映出課堂內容的枯燥和形式的古板。
語文教育除了可以讓孩子積累文化知識,更要著力于啟發(fā)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鞍俨輬@”過于自由,而“三味書屋”則過于拘束。當前的語文教學應該從文中得到啟示,將兩種教育情景結合在一起,爭取更好的教學成效。
學生和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當代教育提倡的原則。三味書屋中的教育漠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一切都是教師做主,這種課堂單調乏味,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理想中的教育應該是民主的、自由的,作者從哲學角度來審視先生的教學行為,也是為了探索更加理想的教育模式,厘清應有的師生關系和內容。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思想情感,理解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采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面對相同的知識,教師要與時俱進,不能始終采取一種方式,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解構出新的意義。
語文往往被學生認為是枯燥課程,究其原因就在于授課方式的古板和單一,課堂從始至終,學生一味聽講也沒有學進去多少知識。這和三味書屋中的先生可以說如出一轍,學生只是單純地讀著那些枯燥的文字,很容易開小差。與之對比,“雪地捕鳥”“戲耍斑蝥”“做戲畫畫”這種教學方式就有趣得多了。在語文教育中,教師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那教師就要采取寓教于樂的新方式,圍繞課程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Cosplay、趣味游戲等。讓學生將學習娛樂化,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愛上課堂、愛上學習。
生活不僅僅是學習,學習卻可以使生活更美好,兩者是密切相關、不可割裂的。如果單獨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者可以說都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百草園”學習氛圍欠缺,而“三味書屋”生活氣味太過欠缺。如果將它們結合起來,就變成比較好的教育模式了。學生都不是腦袋空空來教室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巧妙的教育情景,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喚起曾經(jīng)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新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教育還應該教會學生去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課將堂與生活結合,讓學生體驗到生活才是教育的大課堂,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并體驗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學習樂趣,這應該是語文教育應有的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一篇經(jīng)典的散文名作,已經(jīng)不僅是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美好記憶,文中所透露出來的教學思想也是非常值得關注和深思的。教育從業(yè)者要從多個層面去探索,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學習的快樂,并采取更利于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教育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