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鳳華,李俊華
(1.孝感市孝南區臥龍中心小學,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孝南區臥龍初級中學,湖北 孝感 432000)
小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MG(Motion Graphics)動畫即圖形動畫,是一種運用會動、會變化的圖形,再配以簡潔清晰、生動有趣的語音素材等形成的動畫技術。MG動畫表現力豐富,主要是以二維平面的點、線、面來進行內容的表達,可將這些靜態要素按一定的邏輯動態化,采用非敘事結構,注重內在條理性,適合將小學數學中抽象、枯燥的知識以直觀、有趣的形式多層次地呈現出來,使學生能更直觀地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1];MG動畫還可通過設置生活情景,動態演示圖形變化等方式,強化學生通過直接和間接經驗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氣氛[2]。
在信息超載的時代大背景下,微課應運而生。運用 MG 動畫技術制作的微課,具有課時短、內容精練、目標清楚、針對性強、表現效果好、易理解、制作效率高和傳播使用方便等特點[3],適合小學生心理發展和小學數學教學規律,可應用于小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本文以戴爾的“經驗之塔”等理論為指導,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選題與設計、MG動畫微課制作、教學應用等方面探討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的制作和應用方法。
戴爾通過總結分析各種視聽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形成了被稱為“經驗之塔”的教學理論。該理論把學習得到的經驗分為做的、觀察的和抽象的等三個層次,認為教育應從低層次的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經驗;有效的學習方法是首先給學生豐富的具體經驗,但又不能滿足于具體經驗,而必須將具體經驗抽象化、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即形成抽象經驗;位于經驗之塔中層的視聽動畫,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比用言語、符號更能為學生提供易接受和理解的經驗。
在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開發過程中,選題與設計是基礎。為保證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的教學有效性,在動畫微課的選題和設計中,應體現戴爾“經驗之塔”教育理論的基本原則,以達到小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開發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找出適合且需要用 MG 動畫類微課來呈現的知識點。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選題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1)選題來自新課標課程教材內容;2)選題應該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興趣點(可通過教師平時收集學生對各知識點學習情況和效果的反饋來發現,也可參考相關文獻或與教研組教師討論來確定);3)選取的內容應適合用MG動畫微課呈現,具備主題明確(最好一個動畫解決一個知識點)、短小精悍的特點,可幫助學生實現從直觀到抽象、從直接經驗向抽象經驗的轉化。
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設計的內容比較多,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腳本設計、角色場景設計等。教學設計主要是在對學習需求、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4]的基礎上,提出恰當的教學策略,規劃出合適的教學過程。如可以在動畫中創設“操作”或“競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每一節小學數學MG 動畫微課一般對應某一知識點,與傳統教學方式一樣,其教學過程必須完整呈現,即應該包括問題導入——知識點講解——知識總結——課程提問等環節,但具體做法應考慮動畫微課的特點,例如,課程提問可采用鑲嵌在微課中的選擇題的方式進行,便于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的交互性。
腳本即“劇本”,是教學設計的具體化,包括臺詞、對話、動作、音效、圖片、場景的切換、時間的分割等內容。設計腳本時一般先設計好動畫文稿(文字腳本),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分鏡頭設計(分鏡頭腳本)。動畫文稿的寫作過程也是教學內容一點點呈現的過程,應圍繞核心教學主題,按教學過程的先后順序來寫,在保證教學內容科學性、條理性的前提下,注重知識呈現的層次遞進性,注意語言的簡潔性、趣味性,使知識的呈現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分鏡頭腳本是將動畫文稿轉換成動畫微課的中間媒介,由鏡頭畫面和文字說明構成,包括鏡頭序號、鏡頭畫面、時長、解說詞、音效等。角色場景設計是指確定動畫中的角色及其活動的場景。角色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等,最好選用學生“熟悉”的對象作為角色,如學生課本、課外讀物或動畫片中的人物、動物等,角色的設計要服務于教學需求,適合角色所處的場景,外貌、動作等符合學生審美特點。
動畫場景的設計包括背景、構圖、色彩的設計等,要結合具體動畫設計方案進行。一般前景色設計上選取飽和度高、鮮艷明亮、偏暖的色調,背景選擇偏灰的色調,構圖時根據內容需要可采用對稱或不對稱式構圖,色彩選用上要對比鮮明,明快活潑。MG動畫有MBE、插畫、線條、扁平化等風格。采用二維扁平化風格來制作小學數學MG動畫,用許多簡單的圖形來表示界面元素,能夠形象、概括、條理清晰地呈現相應的數學知識,便于學生識別和記憶。
制作MG動畫微課需要借助動畫制作軟件,常見的有PowerPoint、Adobe Animate(An)、Flash、Adobe After Effects(AE)、萬彩動畫大師等[5]。這些軟件安裝后,初次使用者可參考其“幫助文件”或網絡上的相關教程,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軟件的內置功能,制作MG動畫型微課。
具體的制作流程是:1)根據分鏡頭腳本繪制相應的場景。一般是利用軟件提供的圖形繪制背景及場景組件的輪廓,再用油漆桶工具填充上適當的不同顏色,再對顏色的漸變方式等進行調節;2)繪制角色和元素。目前常用動畫軟件資源庫中的人物、動物角色和元素通常不是專門為小學數學教學準備的,因此,為保證MG動畫微課的親和力,最好自己根據具體的選題和設計,利用軟件中的各種工具,繪制角色和元素,為降低MG動畫微課開發的難度,也可以利用相應動畫設計軟件中的或第三方動畫素材庫的角色和元素,適當加工改造后再使用;3)實現“動”的效果。以Adobe Animate(An)為例,可在時間軸上,運用“骨骼”工具,讓角色和元素的組件發生相對運動,實現諸如抬手、眨眼、說話、搖頭等動作,也可在時間軸上,運用創建傳統補間、創建補間動畫、轉換為逐幀動畫等方式,實現角色和元素在背景中的運動;4)后期錄制。動畫“動”起來后,通常需要利用Camtasia等軟件進行后期錄制,主要包括將動畫錄拍下來,給動畫配音,添加字幕、音樂,添加片頭片尾,輸出發布等。其中給動畫配音十分關鍵,應選擇安靜沒有回音的地方進行配音,音色應該偏向輕快,富有激情,語速不宜太快,以適應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將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與傳統教學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可形成“傳統板書+MG動畫微課”、“交互式白板+MG動畫微課”、“互聯網+MG動畫微課”等教學應用模式。
“傳統板書+MG動畫微課”模式是指在用傳統黑板板書教學過程中,在某些節點播放做好的MG動畫微課。例如在講授“克、千克和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先播放一節自制的MG動畫微課作為導入,內容是教小朋友做蛋糕,展示配方中需要加糖多少克,加面粉多少千克等,引起學生對“克、千克”等概念的關注,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再用傳統的黑板板書教學詳細講解學習內容。
隨著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室開始使用交互式白板進行教學。交互式白板可以對數學圖形進行制作和修改(包括圖形類型、大小、角度等)[6],是進行小學數學圖形教學的好幫手。如果將交互式白板與MG動畫結合起來,形成“交互式白板+MG動畫微課” 的教學模式,可以將交互式白板中圖形變化的過程動態地展示給學生,通過分解、組合、推理、驗證等,清晰地展示不同圖形的演變與轉化過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圖形,更深刻地理解圖形之間的分割關系。如在進行“圓柱的體積”教學時,可在學生初步探究后再利用MG動畫微課展示把圓柱的底面逐步均分成16份、32份、64份……的效果,對比感受切開后拼起來的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體,再利用圖形動畫展示出圓柱的底面圓周的一半,半徑及高是怎么轉化成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從而使學生理解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有效突破難點,在這種直觀展示中感受數學轉化思想和極限思想,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互聯網可以將人們無數碎片時間串聯成一個整體,以互聯網為紐帶的信息技術將教學從課堂內延伸到了課堂外,極大地拓寬教與學的時空范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MG動畫微課放到互聯網上,形成“互聯網+MG動畫微課”的教學模式,不僅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地學習,還有利于諸如“交互學習”等學習方式的開展。如在“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度”這節動畫微課中,教師可設置讓學生拍攝生活中的“三角形”上傳分享,將動畫中的三角形各角拆開后組合起來,回答是多少度等環節,實現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
人類的眼睛對運動和變化的東西更為敏感,教學中使用動畫更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動畫能表示素材間的邏輯關系和序列變化,易于幫助思維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躍升。在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高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開發應用小學數學MG動畫微課輔助小學數學教學,可以豐富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拓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時空范圍,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