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李漁小學 張旭蘭
基于備學的“學為主導”課堂是針對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而言的,這種課堂注重讓學生的已有經驗、已有知識、已有經歷參與,學生既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是教學活動的推動者。讓學生課前先收集學習材料,課上先交流學習材料而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繼而進行活動。學生的活動主要不是獲得“魚”,而是學會“漁”。
“備學”,顧名思義就是為學習作準備。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的三種經驗,即:知識經驗、生活經驗、思維經驗。教師把將要學習的新知內容以備學指導題的形式告知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經驗、生活經驗對新知內容進行連接。所有的新知都是在學生的已有經驗、已有知識、已有經歷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備學將能生長新知識的原有知識集中起來,這樣新知生長就會快一點,課堂效率就會更高一點。新知是書本上的,但原型是生活中的,書中的新知是對生活中原型的解讀,備學將之與新知聯系的生活現象集中起來,生活經驗對課堂學習情境的創設將更為豐富多彩,課堂效益必將得到提高。
“學為主導”即以學習為主導,學習是師生協同的活動。這樣的課堂,它定位于課堂中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的和諧共生,師生相互激活思維,“學”多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授”“傳授”,而是師生充分交往、對話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困惑問題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交流”“啟發”。師生都是學習者,讓課堂變成陽光燦爛、靈性生長、創新萌生的舞臺。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睖毓适莻鋵W,知新是學習。學生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獲得新知識之前的準備過程就是“備學”。備學是學生獨立地收集資料與發現問題,并且提出問題。一圍繞教材內容搜集相關的資料;二發現提出問題準備到課堂討論。備學具有先行組織者功能,可為學習遷移作準備。
備學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備學中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去思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因為沒有現成的模本可以參照,學生備學的時候,就顯現出了學習的獨立性與本真性。備學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創造性的活動,能為學習創造作準備。
學生學習新知識前,需要做好備學,就如教師教學前需要備課一樣。備學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圍繞備學指導題收集“學習資源”。收集方式自主、自由,收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即提出問題。問題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學生各自備學提供的個性化資源,為課堂學習建構提供豐富的土壤。
曾經,我們在教學時,進行教學設計都是把教學內容分割成若干小塊,分解到單元,細化到課時,每個課時都有具體的目標,秉承著“小步子,慢慢走”的理念。而備學后的課堂則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允許教師即時對教學目標進行適度的修改,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卑呀虒W目標放在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軸上來考量,教學的目標顯得更為開放。
曾經,我們認為:學生的學習都是從某一節課開始的,學生進入課堂對所學知識是未知的,然后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進行學習。而基于備學后的課堂,學生要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備學—交流—展示—探索—反思。學生帶著先前的準備進入學習,是源于自己的數學現實,擁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在和同伴交流后,積累進一步學習的經驗和體驗,整個學習的過程較為靈動,學生不僅是在與教師一對一的對話,而是實現著師生、生生進行著多向立體化的交流,從而實現師生的協同生長。(三)資源更為豐富
讓學生在學習前進行備學,就是先把學生帶到所學新知的頂峰進行俯瞰,讓學生對知識的全貌進行感受性的學習,把學生帶到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用自己個性的方式進行學習準備。這時,網絡、工具書、家長……都成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的開放,促進學生個體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解讀更為深刻。這樣的備學,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分數的提高,更是興趣、思想、方法、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生長。
備學,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字眼。在有些教師看來,它和“預習”的概念一樣,教師出示題目,讓學生先學習后,教師再進行教學?!皞鋵W”和“預習”都屬于“先學”,但是它們的內涵、方式和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均有著意義上的不同。
預習和備學的差別在于:預習是預先學習,而備學是準備學習。預習是直接學習新知識,備學是準備學習新知識。從組織形式看,預習后的課堂依然是教師組織為主導,而備學后的課堂則更多體現了學生組織的形式。預習雖體現了自學,但更多情況下是教師預設好了學案,讓學生隨著教師的預設行進;而備學把學生動員起來了,一旦學生真正會備學,主動備學,不要教師事先引導就能備學時,課堂教學就會更多地從他組織走向自組織。
學生充分備學后,呈現出了大量資源,小組成員的交流展示成了課堂的重頭戲。但這并不否認教師的引導作用,面對豐富的資源,教師選用給全班分享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教師課上要做到“三必講”,即:學生的好資源要歸納講給全班學生分享;學生的問題討論教師要啟發性講往寬處、拓往深處引;學生建構思維模塊要總結性講,讓學生有個自檢的參照。同時,教師在課上還要做到“三不講”:學生沒有發現的問題教師不講,小組沒有討論的問題教師不講,組織全班討論小老師能講清的問題教師不講。當教師拿捏住了講的范圍和時機時,學生的主體作用才可能得到彰顯。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絕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預習與備學,預習的重心落在新知識,從新知識的直接學習而引發舊知識回顧和經驗的激活,遇到學習障礙而提出問題;備學的重心落在三個經驗和三個問題,不直接學習新知識,而是圍繞新知識的課題,盡力回顧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思維經驗,從而發現新知識課題需要進一步探究的三個問題,是一種學生像教師一樣的提前“備課”活動。預習提出的問題是在教材編寫教師的“先教”之后,備學發現的問題,是學生獨立梳理三個經驗的“先學”之后。
備學的學習方法是需要“先教”的。備學的最初階段需要有備學引導題,它與以往的預習題不一樣,以“圓柱和圓錐的認識”一課為例,將這兩者進行一下對比:
預習引導題:
1.圓柱有( )個底面,兩個底面是( )面,側面是( )面,展開是( )形,圓柱上下兩個底的面積(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圓柱的( )??梢援嫞?)條高。
2.圓錐是由( )個面圍成的,其中( )面是曲面,底面是一個( )。圓錐有( )個頂點,圓錐有( )條高。
備學引導題:
(1)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圓錐的?各舉出3個例子。
(2)試著用硬紙板做一個圓柱或圓錐,想一想,圓柱、圓錐有什么特點?寫出3個你自己的發現。
(3)提出3個關于圓柱、圓錐的問題,到小組討論。
小學生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課堂的學習絕非“零起點”,教師著眼于“最近發展區”,正視學生“現有水平”和“可能發展的水平”之間的差距是關鍵。在進入課堂前給予他們一個獨立的體驗空間,更利于他們的潛能發揮。備學引導題以其特殊的身份介入學生課前的活動,以足夠的課外時間為保證,引導學生在教學之前進行個性的獨立的研究,這樣就彌補了課堂中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夠的遺憾;預習則是先學習新的知識,讓學生帶著教師設計的幾個問題回去預習新的內容,學生對新知研究只是比較膚淺的認識,半懂不懂,從而導致其課上顯得厭煩教師的點撥與講解。
學生完成預習作業相對輕松,因為預習作業的答案相對單一,教輔書的查找或者互聯網的搜索,幾乎不用太多的動腦。而備學作業的完成不一樣,如:在學習完“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后的一堂練習課,備學作業設置如下:
(1)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之后,你有哪些收獲?
(2)生活中哪些情況下需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或表面積?(舉三例說明)
(3)你還想到哪些需要研究的問題?
備學引導題的布置,教師首先要明確新知識的重點,然后再找到與重點新知相聯系的學生學過的舊知識(知識經驗)與解題方法(學習經驗)以及生活經歷(生活經驗),指導學生獨立調集這三個經驗。完成備學作業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不是學生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
備學引導題,具有開放性、不唯一性、可討論性和可操作性。備學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需要經歷著從混沌到清晰,從無序到有序,再到自我認同的過程,從而到渴望進入課堂跟大家一起分享,對備學作業的內容進行自我肯定或否定最終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對這份備學作業的完成,學生必須先梳理清楚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求法,進而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到生活中去尋找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舉出恰當的例子,如用一張長2米、寬1米的鐵皮做一個圓柱形煙囪,這個煙囪的側面積是多少?一個圓柱形水池,底面內半徑是2米,高是1.8米,在池內周圍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積是多少?一個圓柱形鐵皮盒,底面半徑是2分米,高4分米,在這個盒子的側面貼上商標紙,需多少平方米的商標紙?一個壓路機的滾筒橫截面的直徑是1米,長是1.6米,轉一周能壓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分鐘轉8周,半小時能壓路多少平方米?在思考的過程中,遇上的問題一并進行記錄著,如把一個圓柱切掉一半,該怎樣求剩下的表面積呢?此類問題,學生都期待著和大家在課堂上進行解決,能發現問題說明學生在備學的時候產生了真正的數學的思考。
如果說預習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那么備學就是在重視學習過程的同時,也有效地關注到了學習的結果。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經驗、思維經驗都不同,學生思維的層次往往能透過完成度不一的備學作業而躍然呈現,備學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能整體書寫自己個性的解讀,問題的提出令課堂更有張力。其間的學習資源都是學生的原創,這樣的課堂真正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備學后會出現不同的學習結果。所提出的需要研究的問題差異性較大,它們能在第一時間鎖定課堂教學的不同認知節點,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對備學作業的批改,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而對課堂教學進行適當的預設。備學作業是學生個性的見解,促使他們在課堂上勇于表達自己思維的“獨特”,教師在課堂上善于傾聽,捕捉一些動態的生成資源,就能更有力地帶領著學生進入課堂進行新一輪的集體對話,讓學生真正實現對自己課前的數學觀點的肯定與否定,進而修正或生長出新知。從而幫助教師展開更有價值的教學。
郭思樂教授指出:“不是兒童沒有潛能,而是我們沒有給出時間、空間,創造氛圍去激勵它。其實,兒童的潛能是無限的。”的確,每一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如果教師善于激發,他們的潛能就能得到發揮,就能主動地建構知識。備學,來源于學生的對舊知、新教材的個性的解讀,在教師面前的呈現,其實是一些新鮮的現成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我們不應僅僅看到作業的表面的對與錯,而應以更開闊的視野來審視它們、開發它們,力求得到更多能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資源,指引著學生走向學習的高潮,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將所學的內容與學生課前的發現和所提的問題融為一起,進一步地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備學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備學作業的完成中,學生所提的問題引導著不同學生在一波三折中思辨、建構。實踐證明,尊重學生主體,尊重學生的思維“生長”規律,尊重學科學習特質,整個的教與學才會變得更有意義?!捌啤痹薪滩牡纳嵊蔡?,立一條適合本班班情學情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做到“學為主導”,它不僅影響著新知學習的成功,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會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新的發展又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如果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和能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備學,甚至自我教與學,備學,真正奏響了“學為主導”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