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青島大學即墨實驗學校 張春筍
小學英語繪本讀寫融合設計依賴于大概念的確定。在英語學科中實施單元大概念時,首先應明確新課標中英語應具有大觀念,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在繪本與單元讀寫融合中大概念具有如下特征:
它具有核心性和上位特征。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已經明確提出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促進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英語繪本與教學融合以課程多模態語篇形式有利于豐富語境,而基于大概念訓練學習策略,能發展核心素養。
它具有可持續和網狀特征。語言學習是在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語篇學習,學習活動實踐中逐漸發展的過程,因此具有可持續性,而一個整合性單元就是圍繞主題意義,形成一個學習內容上的有機結構網。需要教師有機關聯各知識點、縱橫交織成網。
它具有可遷移和抽象性特征。可遷移代表大概念一種強化思維,一種概念化工具,能起到鏈接知識片段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后生成的思維結構,體現的是學生鏈接并遷移于新的問題情境中嘗試解決問題的素養。大概念教學能實現具體情境的穿梭流動,以此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基于大概念的繪本與教學讀寫融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從主教材文本情境移步繪本情境,感受不同故事角色在特定背景下的問題解決策略,發生共情從而借助學習經驗提煉出隱藏于故事背后的大概念,并通過文本賞析閱讀逐漸構建大概念為實現路徑,通過讀寫融合達到素養的融會貫通與提升。
下面以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Where did you go?”單元為例,闡述基于大概念的繪本與讀寫融合的教學設計路徑。
大概念通常呈隱性狀態,它常隱含于教材知識的深處和隱蔽處。大概念是讀寫素養產出導向的漏斗口,它能有效解決“學用分離”或者說“輸入和輸出”割裂問題。小學階段學生僅通過一本教材,很難實現語境和認真水平的提升,而大概念下的“產出式”設計,將成為學生閱讀繪本的學習的內驅力。大概念下的繪本與教學話題,將教材知識系統化與繪本情境融合,圍繞任務以大概念為核心開展閱讀任務完成語言輸入,它符合兒童的心理,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產出,同時提升小學生讀寫素養。
《標準》中提出: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它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因此閱讀寫作課應該融為一體,樹立綜合性意識。在課標和教材的解讀基礎上,從語言技能訓練關聯性中我們提煉單元寫作目標,提升思維品質。大概念視角下目標設定更加關注育人的溫度、內容的廣度與思維的延展。
在本課中將讀寫活動進行如下分層設置,首先是讀寫素養熱身驅動,目標設計如下:(1)學生在主題“Yifan’s pet dog”的引領下,熟練將主教材文本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圖片和學習內容,轉換成思維導圖進行輸出。(2)學生運用本單元核心句型和重點詞匯:
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did you feel?以及過去式動詞短語,以及表達情感如good,bad,excited等,正確、有條理地介紹自己與寵物的相遇、呵護、相互幫助和快樂生活的場景。(3)學生寫作要求3句話以上篇幅,采用兩種以上不同句型表達。
學生通過再閱讀和初步寫作訓練使在知識的建構中形成對love and care的深層認識,懂得提高滿足他人需求的能力,來彼此呵護關心,通過積極的付出與勞動,體驗生活的美好,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他人。
首先,在目標引領下提煉出繪本中各個故事情節中和PEP主教材A、B兩個部分中體現出的小概念,建立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間的關聯,設置大概念框架圖,并闡明學習目標。
本單元分為三個部分,單元主題是holiday,話題為描述人物的假期活動和感受,學會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本課是Unit3的第三課時,Unit3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文本情景是Wu Yifan遇見一只pet dog,他把小狗帶回家與家人幸福生活的故事。
繪本故事選用經典繪本“Mole and the bird”。全文大部分為一般過去時態,語言簡單精練。故事主要講述的是:Mole遇到一只從鳥窩里掉下的小鳥,而主要人物Mole和它的家人都喜愛并照料這只小鳥,Mole為它做了一個鳥籠,鼴鼠爺爺見機帶Mole到山上去觀看小鳥自由飛翔的景象。Mole回家后立刻從黑暗的地下室將小鳥帶出來放飛。最終Mole體會到wild bird回歸自然的幸福。
兩者主題雖然都是“幫助動物朋友”,但側重點不同。然而,主教材與繪本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脈絡——Love。筆者以此為鏈接點,將繪本融入主教材,作為主教材的復習、拓展、寫作延伸與升華。本課的讀寫素養目標如下:
學完本課后,學生能:(1)通過推理、判斷、閱讀、概括等方式,運用獲取與梳理Mole與小鳥發生的故事及一家人如何照顧小鳥的具體信息,整體理解現過去式的敘述手法,將不規則動詞過去式進行可視化板書梳理,進一步理解現在過去時態的語法知識。(2)提取和概括結構化知識,能借助思維導圖復述全文大意;同時基于繪本,將文本化為可視化板書圖,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通過提取繪本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主要內容。(3)將關鍵情節和活動用3~5個簡單句子進行表達,能完整而具體地表達出故事人物所體現的品質,提高學生高階思維水平,增加寫作的吸引力。
閱讀中以流程圖為支架,助力重復講故事。總結大意加深理解,內化語言,并通過討論學生最喜歡的角色、圖片、情節等活動。讓學生對繪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本文以魚骨圖結構,上面呈現故事發展過程;中間為故事情節;下面是故事細節關鍵詞。
我們從繪本與主教材的課程內容,構建語言支架,對大概念進行逐層外顯,圍繞大概念梳理繪本結構,激活學生提煉語言獲取新知,圍繞故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問題解決和做出決定和積極行動為寫作激活思維,它包含:(1)文本故事引入,激活并創編簡單情節小故事;(2)新故事閱讀,布置復述和創編任務;(3)繪本閱讀,提煉故事結構和關鍵詞;(4)復述故事,合作續講故事;(5)評價故事,續寫與創作新故事。這5個環節以寫作為產出目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通過合作,通過閱讀推薦卡再次讀故事并嘗試初步仿寫和評價故事,通過同伴展示與互評方式實現核心育人價值。
在繪本與讀寫融合的大概念結構教學后,可以讓師生共同思考四個問題,首先,思考學生學會了什么?第二,通過學習和練習,學生懂得了什么?第三,通過學習后學生能做什么?第四,通過學習后,學生想做什么?通過這樣的自評和反思,逐漸讓學生的素養進階,讓語言學習逐漸內化并通過行動外顯,逐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在本課中,通過人與動物以及鼴鼠與小鳥兩個故事,將本單元的育人目標在研讀、賞析和分析中學會如何通過故事發展的起承轉合,讓故事扣人心弦,提高寫作的藝術,同時使學生潛移默地感受到愛的真諦。
以讀寫活動設計承載微觀念,就是指圍繞主題繪本,從大概念落實的視角將大概念轉化成課時微觀念,精心設計讀寫活動,展開基于人文素養提升的讀寫探究與建構活動,引領學生在微觀念構建的讀寫活動中實現高效讀寫銜接學習,并能在語言輸出環節,逐步進階至對大概念下“愛與關懷”的微觀念建構。本課關于本課后讀寫素養目標如下:學生能夠:(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編鼴鼠與小鳥的故事,并設計封面,給繪本故事中人物進行評價與建議。(2)有效組織連貫的句子,并使用5種以上豐富的表達形式話語,在新的情境中遷移創新本課所學寫作。
學生能否達到基于大概念的單元讀寫素養目標,與每節課前、中、后的目標是否完成有關。因此,教師對本單元“Yifan’s pet”這一課時的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如下三種活動開展,以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
1.熱身引入關聯故事,鏈接并明晰大概念
通過文本和新繪本兩個文本主題后簡介,圍繞大概念構建教材文本故事再構的可視圖,幫助學生激活學生知識背景和積淀語言,激發講編故事的愿望,達到明晰大概念的目的。
2.提取與梳理微觀念,概括再構大概念
閱讀過程中教師提出主線問題,明晰繪本寫作脈絡。鼓勵學生與繪本大膽對話,提出when、how、what等高階思維問題,引領學生與作者對話,根據主題問題尋找繪本主題詞組和短語。通過主題詞提取和書寫練習,為書寫鋪設路基。筆者通過How did they meet?What happened?引導學生從繪本文本中提取關鍵詞的方式,發現故事發展的脈絡。
3.聚集主題,緊扣大小概念
文本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取繪本經典語言和關鍵詞,形成可視化的生動板書,讓學生在完成拼圖式的閱讀體驗中,構建故事發展脈絡。文本學習后,通過遷移創新的文本再構活動,讓學生從“嘗試讀寫”到“樂意讀寫”,給學生充分練習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仿寫、仿繪繪本,再到繪本閱讀與創作實現課內外和校內外閱讀與寫作的融合,賦能學生從讀寫能力到素養的提升。在課后教師組織同伴分享展示活動,鼓勵全班學生參觀每個同學的作品并選出最喜歡的作品,和學生討論優秀作品的創新之處。教師組織創編作品的多種形式展示,讓每個學生愛上繪本故事創作。
本課例中,筆者通過“Wu Yifan and his pet dog”怎樣相遇、生活和生活趣事談論友情、親情,展開人物品質為題的簡短故事講述,讓學生學會從故事的起因、發展和結局三個階段講述簡短小故事,通過圍繞主題構建故事發展可視圖,幫助學生激活學生知識背景和積淀語言,為寫作繪制藍圖手稿。
教師在新的繪本故事閱讀前,進行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目標引領,讓評價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效果。接著通過圖片環游,培養文本概念意識,增強對繪本主題和內容的整體感知,讓學生感受繪本顏色和背景,聯想接下來的故事,為故事創作建構基于大概念的讀寫背景。在這一過程中,從學生經驗出發,教師“將文本故事演繹成生活故事”,本課以“What do you know about mole?”為問題激活經驗知識,教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觀察、預測、思考、分享個人的經驗,在不斷推測和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有利于學生達到一個深度學習和思維的境界。
在該本故事中,筆者通過How did they meet?What happened?引導學生從發現故事發展的顯性脈絡:發現小鳥、照顧小鳥和放飛小鳥這三個故事盒子。引導學生發現故事盒子規律,即總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或者轉折,來開啟下一個故事盒子。教師引導學生注重故事盒子之間的因果關系,讓學生推想、推論作者想告訴我們但是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的隱性信息,為提升寫作能力發展提供框架支持和寫作藝術范例。通過開展讀后排序,為故事匹配、補全故事、根據提示活動,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對故事的感受。在本課的設計中,筆者通過魚骨圖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可視化情境圖的幫助下,流程圖為支架,助力重復講故事。
給學生思維打開豐富的想象空間。筆者設計了自主選擇,片段表演環節,學生依據能力水平自主選擇表演內容進行小組合作的語言輸出,突出生生評價活動反復揣摩和閱讀體會人物的心情,為讀寫活動設計起到熱身作用。
筆者通過設計小組討論活動為故事設計結尾,為新故事創編搭建平臺,為繪本閱讀形成一個無形的閉環,促進語言運用的遷移與創新。
筆者在繪本學習后 通過鼴鼠與小鳥的故事,學生對鼴鼠的優秀品質,實現教學要素間的呼應,實現德育無形潤澤的效果。最后學生在教師自編的歌謠中結束學習,與導入歌曲《In a cottage in a wood》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繪本故事,升華繪本的價值。
繪本與小學英語讀寫融合教學為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質量,提供了適宜的課程,這種基于大概念的融合彌補了教材在語境和語量上的輸入不足,這種融合能解決學生輸出碎片化、無邏輯化和語言生澀問題,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生動的基于主題的育人藍圖,這種基于結構的完整學習可視化構建式學習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