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第八中學 宋宏偉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提高學校育人水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本文立足于“雙減”政策下,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教學實踐中,以期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水平。“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在沒有課外輔導和高強度作業任務情況下,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要獲取知識的途徑。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課,課后時間不能自主學習,那么學生就難以掌握課程內容,這也體現了課堂教學重要性。在“雙減”背景下持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教師帶來一定壓力,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教學方式,改善傳統教學模式,滿足“雙減”背景下對學生教育的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導圖教學方式的應用能提高教學有效性,這種教學模式廣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中,可以將龐雜的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相關知識,通過圖文、符號或者連接線或者圖案等聯系在一起,使之構成一幅系統化強、中心明確、突出重點、清晰明了、整體可視的結構化圖表。思維導圖不僅能幫助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建立完整教學體系,還能幫助學生梳理歸納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記憶能力,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促進歷史思維發展,提高學習效果和做題效果。
學生是學習主體,學習習慣、方法、能力等是決定學習效果重要因素,所以學生應該意識到學習重要性,采取有效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實際上,歷史在考試所占分值并不高,所以很多學生沒有重視歷史學習,另外學生不了解歷史學習意義,沒有清晰認識到歷史具有培養人文素養作用,單純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了解歷史故事,所以對歷史學習關注程度不高。歷史學科具有抽象性,學生不能依靠單純理解掌握知識,需要記憶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意義等,內容比較枯燥乏味,所以學生缺少歷史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是支撐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動力,但是因缺少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學習態度較為消極,阻礙了學習效率提高,影響了整體學習效果。
教師是教學活動實施者,是學生學習引導者,歷史課堂是強化學生自身人文素養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有效手段,因此教師應該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實際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彌補修正。首先是教學手段單一,歷史知識具有抽象性,掌握歷史知識需要記憶,單一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學生記憶效果,還會降低興趣。教師教學手段決定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和深度,但部分教師尚未更新教學方式,依然使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學生在座位上被動聽課,這一方法容易導致學生開小差,教師講解的知識無法被學生有效吸收。其次是教師沒有充分認識歷史學科意義和目的,設計教學方案時容易出現方向偏離現象,還會造成課堂教學沒有效果等問題,從而對歷史教學課堂最終結果產生不利影響。最后是教師沒有及時更新學科特點和教學理念,授課過程中習慣采用口頭講解教學方法,沒有有效融合歷史知識,也沒有關注學生學習自主性,被動學習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對學習質量的提高造成阻礙。
歷史學科知識點豐富,需要記憶的內容比較多,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通常以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不僅難以激發學習興趣,也難以達到高效學習效果,而思維導圖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思維導圖能充分利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一個知識點為原點向四周發散,使內容存在的聯系性充分展現,知識點關系密切,內容系統完整,將每一個知識點關鍵字標在圖中,清晰整潔,便于查看,能簡化知識內容,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關聯學習和記憶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學生學習知識一般是根據教師教學流程學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有先后順序,而應用思維導圖,知識點有明顯層次感和關聯性,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還能整合學生記憶中零散的知識點,構建成完整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良好的思維發散能力能提高學習效率。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而具有較強實用性的思維工具,應用時可結合多種形式表現,知識點級別分明、層次清晰、圖文并茂,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導圖里每個知識點的關系和級別都能明顯表示,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學生不僅要通過思維導圖加強知識點學習,還要學會自主應用,思維導圖的應用需要透徹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如并列關系、遞進關系等,學生學會自主建立思維導圖后意味著已掌握了相關歷史知識點的內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對思維導圖的建立方式并不一樣,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繪制思維導圖,鍛煉發散思維能力。
而思維導圖的應用能改變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機會較少,因此學習主動性較低,也沒有探索和研究知識的動力等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也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建立思維導圖,或者布置思維導圖作業。教師在應用思維導圖授課時通常以板書形式建立,教師建立時可以通過學生回答形式建立,對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積極舉手回答,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雙減”政策下,教師不能給學生布置太多作業,而制作思維導圖難度不大,作業量不多,還能幫助學生系統化復習知識,促進學習效率。
知識對比法是教學領域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方法,通過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內容進行對比評價,能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使學生能更加具體細致掌握知識點。歷史學科知識點有著內容多、復雜性高的特點,如果學生學習時沒有厘清思路和順序,將難以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也不能根據知識點的層次進行對比。在缺乏對比情況下,不利于學生針對性理解,學生容易混淆知識點,也不能掌握歷史知識點的特征。思維導圖能清晰呈現知識點的層次關系,有助于學生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知識點進行對比,并展開深度理解。所以教師進行思維導圖教學時應該融入對比法,加強歷史教學有效性。例如,教師講解“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內容,可以應用對比法分別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為中心詞,建立兩個思維導圖,分別寫出兩個時期在位皇帝、治國理念、治國政策、等相關內容的思維導圖,并引導學生對兩個思維導圖進行對比,然后根據歷史背景和具體歷史知識點評價兩位歷史人物。這個過程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兩位歷史人物,學生發表觀點時,需要應用多方面材料論證觀點,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相關知識,并有效應用知識點。因此將對比法融入教學活動,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避免了混淆歷史知識,從而也達到了提高課堂效果的目的。
歷史事件講解以歷史故事為中心,圍繞其起因、過程和結果等要素進行整體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整體學習觀念,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點。歷史故事具有完整性,每個事件都有具體發展過程,教師應在歷史故事講解過程中結合思維導圖,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經過,促使學生全面了解歷史故事。如果僅根據教材內容講解知識點,學生不能將知識有效聯系,而且各知識點較為散亂,甚至容易與其他知識點混淆。而應用思維導圖就可以將歷史故事相關知識點整合起來,通過流程圖、表格或者圖示結構展示完整歷史事件過程。例如,講解“明朝的滅亡”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以“明朝的滅亡”為中心詞,構建表格式思維導圖,并明確表格內容,讓學生知道應該填寫哪些內容,如時間、起因、過程、結果等,讓學生根據圖示結構找出知識點,并對其整理,首先找出滅亡的原因,其次是滅亡的過程,如李自成起義,最后是明朝滅亡的結果,清兵入關等。通過思維導圖,清晰展示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因果關系,讓學生準確掌握歷史事件的整體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歷史知識涉及很多概念內容,概念具有一定抽象性,對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但是概念性內容是構成全部歷史知識構架的關鍵。掌握概念性內容有助于增強學生歷史學習效果,如果不能掌握概念性內容,學生學習歷史會感到較為困難。一般情況下,學生往往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并記憶概念性知識,不僅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也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導致學生知識記憶不牢固。而教師在教授概念性內容時,可以應用思維導圖,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筆者在教學初中歷史部編版教材中“絲綢之路”一課時,會先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絲綢之路的路線,再告知學生絲綢之路被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從圖中可以看出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途經甘肅和新疆等地,直至中亞和西亞,絲綢之路開辟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所生產的絲綢,因此被稱之為“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并未在圖中顯現,進而筆者對歷史內容進行拓展,告知學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中國南海,形成于秦漢時期,是已知最為古老的一條海上航線,對中國古代的經濟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圖示教學法,學生可以從圖片上直觀看到絲綢之路的路線,了解絲綢之路所途徑的地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向學生講解新時代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在當前時代新絲綢之路的發展。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輔助學習工具,師生可根據自身優勢或者需求建立自己易于理解的知識框架,有效整理紛繁復雜的知識點。知識整合和總結是學習和復習的有效手段,教師在總結階段應用思維導圖,有利于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歷史事件之間具有聯系緊密的特點,比如,先后順序和因果聯系等邏輯關系,而應用思維導圖能更好梳理這些內容,并進行有效的整合。另外,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總結歷史規律和歷史特點。歷史具有一定周期規律,很多歷史在同一事件上有較大相似性,應用思維導圖能明顯對比這些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例如,學完一個單元,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整合整個單元知識點,讓學生清晰認識,歷史事件之間關系,如筆者在教學初中歷史部編版教材中“赤壁之戰”一課時,列出一個簡單的圖示,用板書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圖示的方法簡單而又直觀地歸納本課知識體系,學生通過觀察這個圖示,可以了解赤壁之戰的基本信息,如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公元208年,戰爭的雙方分別為曹操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這個地點進行交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進而整體把握本課的框架和重點知識。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歷史教師不能布置太多作業,而在課后作業階段讓學生自主建立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減少無效作業,有效發揮課后作業的意義。課后作業屬于學習過程反饋階段,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能檢測學生學習情況,讓學生更清晰準確了解自己,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彌補不足。通常情況下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經常以課后習題為主,而學生往往習慣以抄寫形式完成作業,不僅不能達到良好效果,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教師在課后作業布置中交代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要求學生將課堂知識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后作業質量。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生會投機取巧,簡單將知識填入思維導圖框架中,為防止此類情況發生,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將思維導圖制作得更加充實,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拓展,讓學生真正做到將課堂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在思維導圖中加入學生自主思考和理解,思維導圖會顯得更有價值,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歷史素養,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學習時間減少,加強教學有效性才能彌補課外復習時間的欠缺。初中歷史知識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其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和歷史故事發生過程都有明顯聯系,而思維導圖能清晰表達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學習歷史。通過思維導圖,學生不僅對歷史事件一目了然,而且可以明確歷史規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思維導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以更好的方式提高歷史學習水平,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