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艷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揮棒下,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自實施新教材教學以來,語文人對新舊教材的區別以及在教法、學法、關于新教材使用和新課程理念的落實上還存在一定困惑,特別是關于文體教學與群文閱讀之間是否矛盾存在困惑。如群文閱讀力求在一個單元內打破文體,把單篇或多篇文本按照主題思想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令大家困惑的是,不同文體的課文組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往的單元組合,為此,文體教學還要不要重視,知識結構還要不要落實,教師該如何把握教學實踐的尺度。
“本”是語文教材的根,“本”是語文教學前行的動力。的確,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文言文變化都很大,不再是將同一文體課文編在同一單元,而是把同一主題的文本組合在一起,進行“活”的教育。為此,語文人面臨各種困惑,但我要說的是,萬變不離其宗,這里的“變”不是對既往教材、教法、學法的顛覆,而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所以我們語文人要做到守“本” 不移,“本”是保留原有教材的精華,“本”是將傳統課本的精髓整合,提升運用到新的教學中去 。那么一直困惑語文人的“文體”教學與“群文“閱讀也并不矛盾。
各類文體在小學,初中已經精講過。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高中語文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的一個整合、升華過程。課改前,語文教材每單元按照一個文體進行分類,在同一個文學體裁下,挖掘文本各自的內涵;課改后,語文教材卻將幾篇不同文體的課文,按主題思想整合在一起,面對這樣的現狀,語文人就要做到以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群為依托,將“文”“群”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每一位學生身上,避免群文閱讀脫節問題。固本強調傳統的東西不能丟掉,經典篇目必需重點講解,傳統經典篇目是引領學生穿越時空、遨游知識海洋的橋梁,例如,必修二中第一單元選取了三篇諸子散文、兩篇史傳。雖然文體不同,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探討了中華文明之光的主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追本問道,可以探尋先哲的精神氣象,充分了解先秦時期傳統文化;《庖丁解牛》引導我們認識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只有反復實踐,掌握規律,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樣的經典篇目要精講、講深、講透。它們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這樣的文章雖然文體不同,但都是彰顯時代魅力的靈魂。
在不忽視文體知識的同時,群文閱讀也勢在必行。學習任務群強調學科的整合,即學習目標著眼于整體目標,樹立知識整體框架,因此,語文人應在固本思想的統率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為例,這都是在探討中華文明之下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做到教學目標中有文本,文本中有系統的訓練,訓練中有思維的提升,注重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燭之武退秦師》雖是傳統課文,但要體現新課改做法。講授法程中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采取小組討論燭之武的說辭藝術;以質疑方式引導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探討燭之武的說辭漏洞,并與《鴻門宴》中張良等人說辭藝術進行比較閱讀,使文本知識由割裂向互補轉化,挖掘深層次內涵,讓學生體會到新課改的變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改后,高中語文教學提高了對語文教師的要求,面對語文教材的變化,語文人不再僅僅是墨守成規的教學、教法,而是要求語文人不斷推陳出新,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創新要貫穿始終。群文閱讀意味著教師與學生思想的轉變、學法的轉變。群文閱讀不限于幾篇文章的簡要結合,背后應該是教師對語文教學的一個更新、一個創造。教師不但要關注多樣文體的建構,更要關注閱讀策略的運用、學法的創新。閱讀策略上,引導學生進行單元導讀,然后群文比較閱讀,真正實現“群文”結合。如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通過單元導讀,學生能夠學到:有的文章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抒發豪情壯志;有的講革命故事,反映人道主義精神;有的……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單元摘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體裁、寫作風格等方面欣賞文本富有時代特征的藝術美。
群文閱讀與課外結合是拓展教學的一種新形式,語文人應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一是向集體備課要質量,就文本講文本的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也很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為此,我們應集思廣益尋求最優捷徑尋找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育人方法。如必修一中第二單元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幾篇課文,我們除了重點講任務群傳統經典人物事跡外,備課過程中還應將秉持工匠精神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工匠精神,并能學以致用。二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向頂層設計要質量,根據“學習任務群”所提示的“任務”去組織教學。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的品質》的群文閱讀可以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和收集單元文本疑難問題;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課上由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表達交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群文閱讀的能力。三是提升核心素養,向審美情趣要質量,語文教學是引領學生從語言文字的美走向精神的滋養;語文教學的真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去探討情感的美。學生通過學習文本去體會,去感悟學習中的真、生活中的美。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新課改新教材注入了很多新鮮血液。新的東西自然有新的學法、新的教法,作為一名語文人應在固守傳統學法、教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構建完美橋梁,最終實現師生雙贏。如在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節選四部外國小說,以《復活》為例,我們在講授過程中要聯系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復活”背后俄國千姿百態的社會現實,分析馬斯洛娃、聶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及“復活”所映射出來的主題思想。這種精華部分是我們的本,必須要精講、講透。但是在新課改下,如果單純為了講課而講課,就未免落入俗套,所以要“本、創”偕行,把每課講好的前提下還要與單元任務群建立聯系,有所創新。那么群文閱讀時,就要考慮問題設置的獨到處、韻味處。如果單獨設置一個問題,必然導致學生思考過于單調,思維發散性不足。因此,我們可以圍繞一個主問題展開,如《大衛·科波菲爾》《復活》《老人與海》的群文閱讀可以這樣設置問題:米考伯先生、馬斯洛娃、圣地亞哥等都是世界文學畫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有的已成為某一類人物的象征。這些人物為什么令人如此難忘?選擇你印象深刻的一個分析他的性格特點和典型意義。這樣一個主問題自然而然將本單元的文本聯系起來,學生帶著興趣去分析文章,閱讀也具有延展性,學生也有活力展開討論,思維也能在閱讀中發散開來。
綜上所述,新課改既要固本,又要創新,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堅守本心、立足學生、立足文本,立求教師的優秀內化為學生的優秀。“文”“群”之間的矛盾,需在文群博弈中尋找平衡點。面臨困惑,要在困惑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