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洪水鎮新豐小學 戴春花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推廣開來。閱讀教學本身具有其獨特性,由于小學生的社會經驗有所欠缺,對情感細節的體會能力較差,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難以理解文章情感內涵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必須深刻感受新課改的精神內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授課方法和授課內容,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使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當前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項問題:其一,學生的參與程度不足。由于長期受到傳統陳舊的教學理念的束縛,當前,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仍然沿襲機械的灌輸式方法,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中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其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嚴重不足,不利于提升其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其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其二,教學互動不足。教師往往傾向于將閱讀知識和方法以單向線性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卻不重視開展交流互動,導致教學氛圍十分沉悶,無法有效地推動學生展開主動閱讀及思考探究;其三,不重視課外閱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還要推動其進行課外閱讀,積累一定的閱讀量并開闊閱讀視野。然而,當前大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都未能有效地組織課外閱讀活動。
在閱讀教學展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由于不同個體之間的成長速度和成長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在閱讀過程中的個人體會也有所差異。因此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和回答問題的結果對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大致了解,在閱讀時適當進行設置問題引導他們的思維方向,梳理閱讀思路,給予他們更加明確的思考方向。在文章講解的過程中,抓住文章細節進行講解,降低閱讀理解難度,為閱讀教學質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為例,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問題答案,通過這種方式體會其中的情感內涵。在《慈母情深》一文中,通過拿錢買書一件事描寫出母愛的偉大,在閱讀正式開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文章中的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我”當時的家庭條件是什么樣的?在哪些細節上可以體現出母親對“我”的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問題進行解讀,抓住人物描寫中的細節部分,如炎熱的夏天、身在蒸籠、噪聲震耳欲聾、疲憊的眼睛、瘦弱的脊背等特征,刻畫人物形象,凸顯母親工作環境的簡陋與艱難,“我”的母親在那一年又剛剛下崗,家中除了自己還有弟弟妹妹,甚至為了糊口連收音機都賣了,通過這些細節推斷出“我”的家庭條件并不好,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到文章主要表達的情感內涵是歌頌母愛的偉大。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目標有目的的引入帶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形象的場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情境中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感要素給人的內心帶來的沖擊感,加強情感共鳴,降低文章中的情感內涵的理解難度。
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根據他們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盡可能選擇適當的方式創設情境,降低情感帶入的難度。信息技術本身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已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信息技術本身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和傳播的媒介,可以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相關情境,將文章內容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出來,深化他們的情感體會。農村地區條件艱苦,部分地區信息技術未能真正應用到教育進程中,但也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他們在平時幫助家庭收割、放羊、做農活,具備不同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可以以當地的特色環境為例,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結合他們的特有生活經歷,激發其情感共鳴。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四季之美》為例,文章主要內容描述了四季景色的變化特征,將其中內容以優美的文字展現出來,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絕美景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了將這種美的體驗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情感深化。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前播放準備好的相關課件,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將一些紀錄片和攝影比賽中的體現四季美麗景色的照片和視頻放在一起,在播放的過程中利用優美的畫面和悠揚的音樂帶動人們的思維,引導他們進入到畫面的景色中,給予他們仿佛身臨其境的絕佳體驗.
在閱讀過程中,為了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課堂,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帶入語文課堂,在閱讀結束后,學生群體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討論過程中完成學習目標,對文章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農村地區學生父母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學生缺少較好的學習環境,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小組學習的過程為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自主促進,自主學習,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高效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關鍵在于科學分組,只有保證分組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教師才能有效地推動學生在小組中展開交流討論。為此,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充分掌握其當前的學習水平及學習能力,與此同時,注意把握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各方面信息,在此基礎上,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展開分組,一方面,確保同一小組內各個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以此推動其在組內展開積極主動的交流和討論;另一方面,重視確保各組之間在整體水平上大致相當,從而為后續更為深入的組間討論創造平等對話的契機。完成分組后,為進一步推動討論活動順利展開,教師要對目標授課內容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注意圍繞重難點設計討論話題,與此同時,注意確保問題的開放性,從而推動各個小組成員暢所欲言,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中《“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本課中“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不同的評價出發,設計討論話題:“同學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收到過不少來自父母的評價,其中一定同時存在類似‘精彩極了’及‘糟糕透了’的評價,請大家在小組中對此展開交流,分享你的真實經歷并談一談你對這兩種評價的看法。結合討論的成果,你認為‘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意義分別是什么?是否可以只有其中一種評價?”接著,教師為學生留出一定的自主討論空間,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推動學生在小組中各抒己見,通過交流討論實現思維共享,并在這一過程中結合自身真實生活經歷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取得良好的閱讀學習效果。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其參與情況進行認真觀察,確保各個學生均參與活動。在各組完成討論后,教師應引導其分享本組的個性化討論成果,在此基礎上,開展更為深入的組間討論,并展開相應的歸納總結,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表揚和批評都是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評價,切實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閱讀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將這些內容應用到生活中,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而小學語文閱讀的實踐方式就是形式豐富多樣的寫作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讀與寫兩種活動結合在一起,使他們的能力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得到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理解參與閱讀活動的意義。農村地區靠近自然環境,室外活動條件較為便利,在平時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自然環境,通過自身觀察和實踐活動增長見識和認知,為寫作活動的展開提供良好的基礎素材。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中古詩《四時田園雜興》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把握這首古詩的“田園詩”特征,設計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田園,推動其對各項農事活動及農村田園風光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形成獨特的體驗,之后再引導其結合閱讀《四時田園雜興》這首古詩的感受,展開相應的寫作實踐,推動其通過寫作表達自己對農村田園生活和農民勞動的看法,從而將閱讀與寫作有效地串聯起來,達到促使學生在寫作中深化閱讀理解的目的,進而取得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較為有限,與此同時,教材中的閱讀課文在內容和題材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為適應新課改的理念與實踐要求、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揚水平。首先,教師應從學生所在的年級出發,結合新課標要求,給出課外閱讀參考書目,推動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1~2本作為課外閱書目;接著,教師幫助學生制訂相應的閱讀計劃,在計劃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主閱讀,并以寫作的方式記錄自身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感受和體會;之后,教師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組織進一步的交流討論,并在其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展開總結歸納和拓展補充,從而增進其關于課外名著的認識,有效地完善其語文知識體系。對學生所寫作的讀后感,教師應給有出針對性的評價,注意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以此增強其閱讀興趣。
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傳授重要的閱讀方法給學生,讓學生掌握重要的閱讀方式,以此不斷提升學習的質量。小學生正處于重要的成長年齡階段,學生應加強鍛煉,不斷提高閱讀的鍛煉,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如果只是紙上談兵,完全沒有執行能力,那么這樣是無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閱讀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閱讀的方法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致。比如,閱讀課外書籍的方式,可以包括瀏覽、閱讀、選讀、跳讀、精讀等一些方式,學生針對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
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把握閱讀的要領,通過有效的閱讀方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對待一般的閱讀文章,只需要粗略地閱讀,知道大概的內容,可以選擇瀏覽閱讀的方式進行閱讀。然后對篇符較長的文章,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展開閱讀,那么只需要采用跳讀的方式進行閱讀,選擇一些重要的部分展開閱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著,包括精彩的篇章,對這一類的文章,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感悟作者的感情。教師采用示范講解的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把握閱讀的要領,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掌握使用圖注和圈注的方式,做好相關的讀書筆記。在閱讀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領悟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一些重要的關鍵詞下面進行圈畫并加以注釋,這樣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增強對閱讀文章的想象。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養成重要的閱讀習慣。而不是三心二意地進行閱讀,這樣難以達到閱讀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好相關的讀書筆記,比如,記錄自己所感興趣的名言警句以及一些重要的成語。對一些重要的段落進行摘抄,這樣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感悟。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對閱讀的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閱讀的基礎是對文章有詳細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接受一些知識點,而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的任務,積極閱讀書籍。教師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無限的想象,以此不斷喚起閱讀的激情。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白作者的寫作思路。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降低文章的閱讀理解難度,使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內涵,將實踐與理論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寫作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今后閱讀活動,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