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華中學 張秋榮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筆者認為,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語文學科育人策略與途徑,從而更好地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即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求教師深挖教材,利用其中具有豐厚育人要素的作品,探索實施學科育人的有效方法,從而實現由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向注重精神、生命成長的“育”的轉變。
首先,對課堂模式進行新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根據當前語文新教材改革的大趨勢以及學科德育中育人滲透的目標要求,我們在整合單元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考慮充分利用課堂中的情境教學。新教材是以單元教學為基礎教學,以專題性學習帶動語文的模塊化學習。所以,我們在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斟酌合適的育人目標并自然融入學科教學,同時將其細化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語文教學要在現有篇章和單元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單元任務和單元特點,進行具體的情境教學設計。在課堂實踐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并在語文課堂上盡量創設更為真實的具體情境,引導、促進學生更為深入地學習。成功的情境設置,可以創設適合學情的活動,促進學生體驗研究,動腦動筆,讓語文真正發生。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將學科知識與德育因素整體規劃,分塊落實,由情境驅動任務,促進學生主動進行整合式學習。
其次,依托學校深厚的歷史積淀,從具體學情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積極探索語文實踐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以培養學生“生活有情趣、生命有底蘊”為目標,借助百年耀華深厚的歷史底蘊、人文積淀,以學生具體學習能力以及興趣為基點,成立語文學科學生社團,積極開創語文學科的主題實踐活動。比如,我們將詩歌誦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成立樸風詩社。“詩詞曲賦千年意,吟詠誦讀十年功。唯有樸風承古韻,不負耀華少年情。”詩社吸引了無數青年才俊參加,每周都有詩歌創作的課程,師生共同交流詩歌創作的心得,課上還有朗誦、聯詩、打擂等趣味活動,每當傳統佳節,還有主題展示活動。各類文學社團、選修課程、演講論壇、比賽、演出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在濡染、浸潤、熏陶中,不斷挖掘、提升語文的育人功能。
再次,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其他學科的育人要素,力求多維度探究語文學科的育人策略。
在立德樹人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語文課程作為高中生必須修習的主要課程之一,教材中選錄了大量中國革命傳統作品,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本人對思想政治的理解和把握,通過對教材中經典作品的解讀,將紅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教學,這些對語文學科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21年,耀華中學參加了天津市大中小學黨史專題課程思政精品課評選活動,耀華中學語文教師以“重溫主席詩詞 賡續紅色力量”為課題,引導學生在鑒賞、分析、體會主席詩詞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幫助學生很好地了解了黨的歷史和我們的革命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堅持立德樹人,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新方法,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實;從實際出發,探索語文實踐活動,追求核心素養的整體融通;將語文課堂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與滲透,促進學生在自然、社會、人文中全面發展,實現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的進步。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要積極探索如何實現語文學科育人價值,既要從教授模式、學習方式上,也要從教學工具、學習媒介上進行探索,拓寬思路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