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南陽紅軍小學 劉茂光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最為基礎的教學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而“問題”作為數學的核心,貫穿著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同時是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究、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橋梁。而“問題導學”是一種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的提出與運用使學生處于主動參與、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的學習狀態,徹底顛覆了以往被動、僵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手段,積極地進行“問題導學”模式的實踐,并在對“問題導學”模式教育價值的充分認識中對其進行實踐運用策略的探究,這就使學生能在對問題的思考、教師的引導下,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
“問題導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項新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一定的具有挑戰性、啟發性問題的設計與提出,來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探究及質疑,并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及方法進行及時的反思。由此可見,“問題導學”模式是一項以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問題意識提升為目標的系統化教學過程,通過“問題導學”模式的實施,學生不僅能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濃厚的問題意識,形成邏輯、分析、探究、總結等良好的思維品質,還能掌握探究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了結合問題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基于以上對“問題導學”模式相關概念的解讀,不難發現,“問題導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形的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具有其他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教學特征:第一,問題的生活化。“生活即教育”,尤其在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數學教學中,更應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結合。而在小學數學的“問題導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顯著的生活化,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對數學知識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與自主生成性的探究,以此真正體現“問題導學”模式的引領性。第二,問題的目標性。“問題導學”模式作為一種教育輔助策略,通過該模式的有效實施應達到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教學任務。而在當前核心素養作為指引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問題導學”模式中所設計的問題應具備一定的核心素養導向性,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解決中獲得相應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就使“問題導學”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更加適應核心素養下的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第三,問題的探究性。數學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數學“問題導學”的開展,學生的思維會隨著問題的思考與解決獲得更為廣泛、深刻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對“問題導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應具備探究性,能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產生探究的興趣,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探究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氛圍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對“問題導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思維積極性的提升,這樣就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活力,使課堂的教學氛圍也更加寬松、自由、開放,更有效地實現了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培養成了最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而思維能力作為素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有效培養成了數學教學中教師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進行“問題導學”模式的實施,通過具有邏輯性問題鏈的提出,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雖然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是應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通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導學”模式的實施,教師會引導學生圍繞相關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在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的過程中提出更為深刻的疑問,在不斷的探究、反思中獲得更全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問題解決方法,這樣就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解題思維空間,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促進了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問題導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是關鍵因素。因此,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需求,通過課堂組織結構的積極優化與轉變,為小學數學“問題導學”模式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理念的轉變,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問題導學”模式是一種具有自主性的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進行新型教學理念的貫徹,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同時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針對性教學策略的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自身課堂角色、定位的轉變,將課堂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不再是以往教育與被教育者的關系,而是課堂教學的共同參與者、情感思維的互動交流者。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發揮自身教育引導、思維點撥的教育功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教師更有效地結合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提出質疑,也才能沒有思想顧慮地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以此促進“問題導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問題導學”,顧名思義,“問題”是教師進行導學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問題的科學設計、有效提出關系著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是“問題導學”模式實施中非常關鍵的教學環節。這需要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課堂問題進行科學的設計,使課堂問題的引導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一方面,應注重課堂問題的開放性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以此實現學生思維深度及廣度的延伸。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具有開放性、實踐性課堂問題的設計,使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問題的摸索與探究,以此實現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學以致用意識的形成。如,在對學生進行“三角形”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放置相機的三腳架帶到課堂,并提出“這個三腳架為什么要設計成三角形”“我們能將它設計成其他的形狀嗎?為什么”這種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能在合作探究、動手操作中深刻地意識到三角形穩定性強的特點,從而很好地解決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時也使學生更深刻地進行了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另一方面,應注重課堂問題的層次化設計。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不足,教師在對課堂問題進行設計時,應以學生為根本,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需求進行具有層次性、引導性問題的設計,這樣能使學生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下實現自身思維能力循序漸進的培養與提升,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學習層面學生具有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如在對學生進行“小數運算”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相應數量的練習題,并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整數運算、小數與整數以及小數與小數之間運算題的設計與布置,使學生在對這些運算題進行完成的過程中,不僅復習、鞏固了整數運算的內容,同時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運算能力和問題意識,以此實現了自身能力的逐步提升。
在小學數學的“問題導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是一種教學手段,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探究實現學生知識的理解與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對“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問題探究活動的開展進行結合,使學生能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知識的探究和問題的解決,以此實現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與運用,獲得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一方面,教師應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探究問題的提出,以此增強“問題導學”模式的有效性。“問題導學”模式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模式,其實施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而數學作為一門實用性的課程,學習的重要目標就是為了運用。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的“問題導學”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問題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仔細觀察,軸對稱圖形有哪些特點,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些具體的運用實例”的問題,并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這樣,學生能在相互合作、有效配合中積極地思考、探究,并在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有效學習和深刻理解,從而實現自身探究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
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重引導問題趣味性的設計,以此激發學生問題探究積極性的激發與培養。學生作為課堂學習、自主探究的主體,其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最為重要的內在因素,對“問題導學”模式實施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探究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應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積極地進行趣味性引導問題的設計,使學生能在趣味性問題的吸引下,在濃厚探究興趣的驅動中,開展有效的問題探究,實現自身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如,在進行“分數的認識”的教學時,教師在對引導問題進行設計時,為實現學生思考積極性的調動,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喜愛的一些卡通人物進行融合,如熊大熊二分吃蜂蜜等,使學生能在這些趣味元素的吸引下,更積極地投入問題的思考、解決過程中,以此實現“問題導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作為重要的組織者、實施者以及引導者,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而在對“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為了促進學生更有效的思維、探究活動,更應注重自身引導功能的強化,使學生能在教師的點撥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進行問題的思考、解決,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在對學生進行“四則混合運算”相關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在例題教學中可以故意制造一定的錯誤,一些細心的學生就會對這一問題進行發現,并提出質疑,教師就可以通過“我是因為什么原因出現錯誤的呢?你能給出正確的解法嗎”的提出,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對正確解法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四則運算的法則。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作為一項新型的教學模式,其有效的實施是在不斷的反思、總結、提升過程中逐漸實現的。由此可見,反思總結環節的積極開展是促進“問題導學”模式有效實施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結束“問題導學”活動以后積極地進行學習反思,在反思中進行自身學習經驗的積累和不足的發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提升、優化,實現自身問題意識、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教師可以在“問題導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通過教學評價的方式來完成教學的反思,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學生參與“問題導學”模式的情況進行客觀性的評價,使學生能在教師評價的引領下展開積極的反思,以此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意識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評或比較評價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在與其他同學的比較中積累經驗、總結不足,為“問題導學”模式更為有效地實施奠定基礎。
總之,“問題導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意義。因此,教師應從理論認知與實踐運用方面對其進行有效的了解與實施,使學生能在科學課堂問題的引導下、問題探究活動的參與中以及教師有效的思維引導中展開積極的思考和深刻的分析,從而實現自身思維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形成,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