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賀志杰
2007年4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共同頒布了“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簡稱“陽光體育運動”)的教育改革方案,旨在通過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時,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等多個方面對體育教學提出全新的規劃和指導意見。在以上兩大教育改革體系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了體育創新改革之路。隨著“體教一體化”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發展自身的體育特色建設之路。“一校多品”模式的誕生涉及學校整個體育教學系統的變革,屬于一所學校體育教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同時“一校多品”為核心的學校特色體育項目的構建,可以促進體育教學多元化發展,打造百花齊放的體育教學格局。本文以我校陽光體育教育實踐為基礎,探究“一校多品”體育活動體制的全新方案,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可以增強全民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同時促進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的不斷進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針對各學校推動體育改革、創新、發展做出了具體的規劃和部署,在《意見》中就出現了“一校多品”的概念。簡單來說,“一校多品”理念的誕生起源于“一校一品”的改革模式,主要指的是一個學校結合自己的師資、地域等特點創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或說一個特色,發揮群體的智慧與凝聚力,爭創某地域的一流學校。延伸到本文的研究范疇,主要指的是校園陽光體育活動中,結合自己的師資資源,發展多種陽光體育特色項目,形成“一校多品”的體育活動特色,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本校的“一校多品”體育項目建設具體表現為:“一校”指的是肅南二中這個學校,“多品”指的是在學校原有的“籃球、足球”的體育品牌建設基礎上,結合本校區內學生的民族發布情況,學校的體育設施、體育活動組織安排等細節,可以從陽光課間、日常體育教學、體育特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多個方面入手,打造系統化、拓展化的體育教學體系。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對培養健康陽光、和諧發展的下一代有著深遠的意義。“一校多品”體育教學模式的誕生,標志著體育特色建設改革的重要起步,這是一項關乎學校整體教學系統變革的活動,可以引導學校的體育教育工作朝著某一個方向多元化發展,形成本校區獨有的體育辦學風格。另外,“一校多品”體育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可以促使學校在體育教學上投入更多精力,圍繞本校區的某一個體育特色活動,以及本校區的體育教學優勢創建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體育品牌,在本校區內營造濃郁的體育鍛煉氛圍,真正發揮“以體育人”的素質教育作用。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校園體育教學開展“一校多品”的教育工作可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從體育教學的角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助力學生達到優秀的體質健康水平。
我校地處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長期以來,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開展推進校園陽光體育活動,開設有籃球、足球、排球、田徑、民族傳統體育等學生社團和運動隊,校園陽光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學校先后被評為“張掖市文明校園”“全市陽光體育示范校”“甘肅省快樂校園示范校”“全國青少年籃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凸顯了民族地區鄉鎮學校的辦學特色。但還存在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銜接不緊密;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單一、膚淺;學生參與率低,沒有特色、質量不好等問題,嚴重影響著陽光體育運動的高質量開展。綜合以上本校區體育建設的現狀,探究“一校多品”的陽光體育建設,不僅可以加快推動校區內部陽光體育建設的步伐,還能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豐富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為牧區學校開展陽光體育特色化建設積累經驗并提供經驗借鑒。
“一校多品”體育改革模式與“一校一品”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突出某一項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并在這項體育項目的基礎上發展多樣化的體育鍛煉方式,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體育品牌。但是在實際的研究實踐中,同樣發現各地的體育教學環境、教學設施、教學特色、師資力量、體育學情等存在各種差異性。因此,各地區學校在落實“一校多品”的體育改革理念過程中,一定要遵從“因地制宜”的規劃原則,合理統籌規劃自身“一校多品”的體育建設方案。綜合以上的教育改革內容,牧區寄宿制學校在創設“一校多品”的研究中也要整合本學校體育特色,從學校體育教學的優勢和教學內容出發。
比如,在前期的校園體育建設過程中,我校先后創建了“全國籃球特色示范校”“全國足球特色示范校”的品牌學校稱號,憑借著各項殊榮以及學校在該方面體育建設中的投入,足球和籃球這兩個體育運動項目成了學校的特色,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的“標志”元素。在本校區的“一校多品”體育模式探索中,我校應該立足“籃球、足球”這兩種體育類型,繼續打造品牌體育建設之路,同時緊密結合學校體育教材的教學內容,從牧區寄宿制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素質、本土體育文化等角度入手,深入挖掘符合牧區寄宿制學校學生的“一校多品”體育教學框架。以體育運動項目這一點的挖掘為例,在原本籃球、足球的體育品牌項目上,融入滾轱轆、踢毽子、跳繩、民族體操、武術、竹竿舞等多樣化的體育訓練項目。力爭從體育教學項目、體育活動模式、學生競賽體系等不同方面出發,完善肅南二中學校“籃球+足球+體育”的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活動體制的創設是一所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依據和參考,可以為學生后期的整體體育鍛煉提供有借鑒價值的教學設計依據。在“一校多品”的體育活動體制研究過程中,學校除了要遵從國家教育部門頒發的“陽光體育”類的教學改革理念,還需要結合本校區以往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經驗和開展現狀進行補充完善,力爭構建出一整套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校多品”的體育活動模式。
比如,我校的體育活動體制構建過程中,在開展“一校多品”的體育改革之前,學校的傳統體育訓練模式主要以晨訓、體育課鍛煉為主。迎合國家教育部提出的“陽光體育”活動口號之后,開展了豐富的“陽光大課間”體育活動,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課間體育鍛煉項目。如一年級學生的滾轱轆,二年級學生的丟沙包、拍皮球,三年級的拍籃球等。同時,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學校內部的各種體育社團不斷涌現,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整合以上本學校現有的體育活動類型和項目安排,在“一校多品”的活動模式創建中,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第一,圍繞本校區的體育特色項目籃球、足球,打造“一校一品”的特色化體育品牌,成立籃球和足球為代表的學校體育特色建設項目,結合這兩種體育運動的方式和內容,從日常體育課訓練、晨訓和社團等角度開展拓展性的體育活動;第二,“一校多品”的模式建設中,學校可以以“足球、籃球”體育項目為核心,在打造“足球、籃球”體育品牌項目的基礎上,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將更多的體育項目引入學校的體育活動。如可以結合本校區的體育健身器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民族本土體育類型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打造“晨訓+大課間+社團”的學生訓練及活動模式。以一年級學生為例,“一校多品”的體育模式中,晨訓期間,學生一起參加學習的統一集體化體育訓練,比如,跑步、晨間操等。上午兩節課之后,一年級的學生進入“陽光大課間”活動,時間為40分鐘,同時要求除了周一外,每天大課間活動和社團時間都進行陽光體育項目訓練活動,每周不同時間內體育鍛煉的項目也不同,周一主要為打陀螺、踢毽子,社團有專業體育教師進行指導。
體育鍛煉是一項需要持久性耐力的運動形式,如果日常的體育鍛煉方式過于單一,很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的興趣,體育鍛煉效果也會不盡人意。因此,在“一校多品”體育模式的創建中,學校除了要增加日常體育活動的種類,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還應該搭建各種體育鍛煉活動平臺,通過體育競賽體系助力“一校多品”活動的開展。
比如,“一校多品”活動中的陽光大課間體育活動中,學校要求各班級結合實際情況,自選和發展體育項目,培養自己班級的體育特色。同時,在陽光課間的體育鍛煉活動中,各班級要保證活動的紀律和安全,各配班教師要到班級參與活動,根據每一個班級選擇的體育項目落實各項的要求,突出一班一品的特色。另外,每個班級的特色項目要成形,每一個學期末進行班級之間的評比活動。以九年級的排球、足球為例,參與鍛煉的所有九年級班級積極參與該項體育鍛煉,在每一個學期的期末,學校可以根據這兩種體育項目開展“班級教學常規賽+年級單項挑戰賽+校級綜合運動會”的競賽活動。在不同的競賽平臺上,九年級的學生可以以個體形式參與年級單項挑戰賽,也可以代表全班參與班級教學常規賽等,利用體育競賽模式體系激勵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達到提升九年級學生在籃球、排球體育運動方面能力的目標。
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當然也包含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時代發展的永恒主題。《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也指出,要倡導民族傳統體育,開發民族體育資源,做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廣工作。由此可見,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弘揚推廣民族體育內容,不僅可以展現各民族體育文化的精神風貌,還可以借助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豐富校園體育鍛煉項目,助力校園體育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教學場面。因此,在學校開展“一校多品”的體育模式中,可以依托本土的民族體育資源優勢,加強民族體育資源的開發,以此來豐富“一校多品”創建的校本內容。
我校是一所縣屬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位于肅南縣最東端的皇城鎮,現有教學班17 個,學生443人,生源由裕固、藏、回、蒙、漢等民族構成,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14人,由此可見,學校是一所少數民族學生占主體的牧區寄宿制性質,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占據了大多數。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當地的地域有密切關系,自然也衍生出各種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體育形式。比如,漢族流傳的“滾轱轆”體育形式,蒙古族的“腰鼓舞”體育形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竹竿舞等,這些都是體育校本建設中非常寶貴的民族體育資源,這些體育游戲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創造性、參與性、娛樂性和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在學校“一校多品”的體育模式建設中,學校可以依托當地少數民族的體育資源,將蒙古族、漢族、回族等民族體育文化融入“一校多品”的構建中,并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進行創新改編。以民族舞蹈的體育形式為例,學校結合體操教學的需求,可以將民族舞與體操教學進行融合,創編出富有民族氣息的陽光體育鍛煉活動形式和內容。這樣學生在陽光體育課堂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民族體育文化開展別具一格的鍛煉,同時還可以形成陽光體育校本課程,豐富“一校一品”項目內容和內涵。
綜上所述,在國家素質教育改革以及“陽光體育活動”的大背景下,“一校多品”的體育模式構建積極響應國家體育改革的號召,通過改革體育教學形式、搭建體育平臺、融入民族體育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創新方式,為提高校內體育教學的成效提供了助力。尤其是在一些寄宿制學校內部,開展組織各種豐富的體育教育更是“強身健體、素質教育”的必然之路,通過“一校多品”體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可以促進不同學校全面改革創新現有的體育教學內容,保證在校的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可以擁有更豐富、更高質的體育學習體驗,在繽紛多彩的體育活動中增強體質,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