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智,趙楷夫
(1.沈陽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碩士研究生院,遼寧 沈陽 110034)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又聯合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從總體上看,《若干意見》是宏觀指導,《實施方案》是具體落實。二者均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總體安排[1][2]。其結合大中小學各學段特點,整體規劃課程目標,構建“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體系,統籌安排課程內容,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建設,為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貫徹落實《若干意見》和《實施方案》,有必要弄清、弄懂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理論之維、時代之維、實踐之維,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概括[3]3。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契合存在和意識的基本原理、認識的辯證發展基本原理、聯系和發展觀點的基本原理,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時代中國運用的具體體現。
存在是物質的,意識是精神的。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存在,對存在的發展起著促進或者延緩的作用。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是社會存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門課程,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社會意識。學校思政課落實到位,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武裝就顯得及時、厚重,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與此相反,學校思政課落實不到位,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武裝就顯得薄弱、不足,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德育與智育不平衡的導向性問題、同向同行不一致的方向性問題、育德意識淡薄的教師規范問題、教育合力不足的工作效率問題。因此,正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現實問題,及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這一社會意識反映并反作用于學校教育這種社會存在,是對存在和意識基本原理的根本遵循。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逐步的、漸進的,總是遵循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個過程,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3]69。這樣,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就由膚淺走向深刻、由幼稚走向成熟。也就是說,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只能依靠和通過實踐來幫助解決。實踐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使人的認識能夠不斷發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并不是簡單的、直線上升的、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曲折發展的過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遵循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辯證發展過程的觀點,清晰地認識到處于不同學段的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存在的差異。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身體、心理上都存在差異,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儲備量的增加,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會隨之加深。基于此,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應遵循不同年齡段、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其認知特點及思維水平,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置思政課程,規定具體時數,擇取適當內容進行教學,實現思政課的階段化和層次化教學,最終提升各學段學生的思政課教學效果和水平。
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3]44。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個整體,同時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是因為,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根本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正因為有了聯系,才能體現出事物的發展[4],不然的話,發展沒有參照,就談不上發展。之所以把大中小學思政課分學段、分年齡、分內容來安排,然后進行一體化建設,就是遵循了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和發展觀點的基本原理。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應明晰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之間遞進和發展的態勢,明確不同學段思政課之間的層次性、漸進性、銜接性,確定各學段思政課的教學要點。在此基礎上,統籌發展、環環相扣,根據學段的增長而隨之增加課程內容的深度和難度,按照循序漸進、協調有序的原則開設思政課,以構筑大中小學銜接有序、科學合理的思政課程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教育發展新的時代背景,大中小學思政課也隨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發展階段。為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教育“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是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總體上看,“立德”是方法,“樹人”是目的;“立德”是過程,“樹人”是成效。“立德”與“樹人”聯系在一起,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思政課,使學生具備優良品質和時代精神。為此,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搞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規律、推進思政學科回應時代要求的必經之路,亦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使之具有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思政課是學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關乎社會意識形態的建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傳統文化基因的繼承,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等問題[5]。深入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僅是加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之義,更是新時代賦予思政課的新要求,這就明確了學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大中小學思政課全過程,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青少年身心發展一般遵循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和互補性的發展規律。具體表現為:個體從出生到成人,身心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存在一定順序(順序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各階段之間是關聯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速度、智力水平存在差異(不平衡性);個體之間的發展優勢、速度、高度不同(差異性);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相互關系,一方面受損、缺失,其他方面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互補性)。從某種角度而言,推進和完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探索和建設符合新時代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規律的思政課體系的過程。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具體運用要與不同學段學生的自身特點相契合。正如列寧所提及的:“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6]412意味著在不同學段的思政課的教學中,既有舊知識,又有新知識、新理論,所以正確處理二者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能夠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階段性身心發展特點,制定更為適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采用靈活、生動、變通的教學方式,不斷增強不同學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真正順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要求。
時代發展需要人才。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7]。新時代的人才標準,不僅僅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看其利用知識為社會創造了多少財富,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而要達成這一點,靠的就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可見,思政學科既有理論意義,又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注重思政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以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具體思路是:深刻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和主要矛盾變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質、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大中小學思政課程。
在推進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上,做到教育理念要一體化跟進、課程內容要一體化設計、教師隊伍要一體化建設,形成辦好思政課的整體合力。
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理論之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當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面臨著對思政課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各學段之間內容重復、銜接不當,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痼疾,成為新時代推進思政課一體化的現實性難題。破解上述棘手難題,需要打破線性、單向度、簡單的邏輯思維,采用復雜性、系統性、多元性的邏輯思維方式,從多維度、全方位謀求破題之策。要從立德樹人的戰略高度、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宏觀角度、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積極拓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整體合力。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對不同類型思政課建設分類指導;地方黨委要積極主動承擔思政課建設的主體責任[1],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個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標志性工程,一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性工程,一個為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培育有用人才的系統性工程,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做實工作、干好實事、顯現實效;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主動地承擔思政課建設的直接責任,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號工程、督辦工程,學校領導有必要示范講思政課、帶頭聽思政課、集中研思政課、跨校備思政課,結合每個學校的實際,積極推動思政課的內涵建設。另一方面,形成協同性創新、特色鮮明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格局。如果說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系統的、整合的,那么它更是動態的、發展的,要從與時俱進發展思政課的立場和角度,積極拓展思政課建設格局,集中力量專門研究和制定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政策、制度和機制,實現集中規劃和科學發展。同時,要在整個社會形成“強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試對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指揮棒作用”[1]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積極參與,協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和發展。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要處理好課程內容碎片化、重復、斷裂化等棘手現實問題,明確整體與部分、轉化與統一、統一與個性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在課程教學中,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不僅要展現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更要讓學生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內涵,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政治性、科學性、親切性和針對性。同時,要遵循并積極貫徹落實《實施方案》的課程目標、各學段目標,積極做好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容優化和教材體系建設,最終協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此外,在課程內容一體化建設基礎上,不僅要避免各學段教學內容重復、斷層、倒置,更要凸顯階段性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換言之,思政課程內容一體化建設,既要注重統一性、政治性,也要彰顯獨特性、階段性、差異性等特質,使大中小學學段之間銜接有序、逐步推進,實現思政課內涵建設的立體化呈現,調動各個階段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好奇心、積極性,真正做到愛學、樂學、真學。因此,結合各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段要求,擇取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使大中小學各階段的課程形成分層遞進、螺旋上升、整體銜接的內容教育序列[8]。
小學階段是學生“播種育苗”啟蒙階段,學生直觀思維較強,課程內容選擇要以道德啟蒙為主,開設“道德與法治”必修課程,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促進小學生接受新知識、新理念,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中學階段是學生“拔節”成長階段,初中生思維較為活躍,易于沖動和變化,并萌發了價值觀的判斷,學校開設“道德與法治”必修課程,可讓學生通過體驗性學習,增強中學生對社會、他人及道德法律的認知,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形成人際溝通與社會協作能力[9];高中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思政課應以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為本,開設“思想政治”必修課程的同時,注重學生道德活動體驗和社會生活引導,實現理論與經驗的有機結合。大學階段是學生“孕穗”成熟階段,本專科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性知識傳授、價值觀塑造,開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等必修課,使得學生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信仰。此外,將理論上所確認的價值觀“外化”到實踐行為之中,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研究生階段是學生成熟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愈來愈注重創新性和探究性學習,開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必修課程,讓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應對全球化趨勢,解決面臨的棘手問題,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概言之,人的認識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近及遠、由感性到理性的,大中小學各階段學生處于人生的不同階段,人的認知理解能力、情感狀況、理想信念等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思政課要遵循人的認知發展規律,也要依據社會對學生的總體目標[10],以打造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教學內容體系。
教師在教育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國家繁榮發展、社會興旺的源泉。在倡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明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式,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按照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不斷夯實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2014年,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成為新時代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12]。思政課教師亦是如此。首先,將理想信念置于教師基本素養的首位。理想信念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指路明燈,只有在其指引下,教師才能更好的發展,教育才能朝著正確方向邁進。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教師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為方向[13],將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化服務作為奮斗目標,承擔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其次,提升思政課教師的道德情操。“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4]38,這是對一個人“立德”重要性的最好表述。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積極傳承綿延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確立“德”的戰略地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需要人格引領、道德示范等才能得以落實。思政課教師要帶頭弘揚并踐行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只有不斷涵養德行,方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再次,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知識水平。“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潭水”。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儲備,做到觸類旁通,率先垂范。思政課教師要通過參加專題培訓、國內外調研交流等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不斷加大知識儲備、更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5],真正做到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最后,積極釋放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愛的力量。以愛施教,以愛育人。做一個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為此,思政課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和信任,尊重、包容、理解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16]。
利用“互聯網+資源”,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開展大中小學教師集體備課、相互講課、觀摩評課、教學論壇等實踐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推動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師交流互動的有機融合,拓展各學段教師交流互動的空間。搭建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資源數據庫,完善思政課教師網絡備課服務支持系統,打破以往“各自為政”“單兵作戰”“孤軍奮戰”的弊端,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形成一套整體性、銜接性的課程體系。國家教育部門、地方教育部門可牽頭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資源數據庫,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資源。教師在獲取課程資源的同時,亦可了解其他學段思政課的教育內容,這有利于建立縱向銜接、逐層遞進的教育教學體系,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更好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