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龍揚鎮中心小學 劉 真
小學數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并幫助其提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在明確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在重要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創設趣味情境、培養學生分析題目的能力、適當組織小組活動以及重視課堂總結等方式,高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今后的數學知識探究奠定基礎。
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對教師的依賴感較強,遇到難題時,往往采取尋求教師幫助的方法,很難獨立解決難度較大的習題。在這種情況下,其數學素養很難得到提升,當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也無法高效實現獨立探索對策的目標。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發揮自身引導作用,激發其自主解題的動機,幫助其掌握解題方法和策略,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數學素養的養成。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對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和個人發展都有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如下:其一,提升數學學習效率。探索解決方案的過程也是思維品質提升的過程,通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使其養成從多角度分析、探索的素養。這樣,在學習新的概念、公式等內容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其二,提升數學學習信心。教師需要在完成基礎知識講解后適量布置習題,從而更好地強化其數學素養。而通過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可以使其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從而強化其繼續參與相關知識探究活動的信心。其三,提高數學實踐水平。小學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密切,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意識。而通過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使其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探索最佳問題解決方法的意識,從而強化其數學實踐水平,高效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幫助其取得較好的練習成績,多數教師都能將知識講解與日常訓練進行有效結合,借助教材中的習題或編創課外習題,豐富學生的解題經驗,使其能運用所學基礎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并對能高效、順利得出習題答案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數小學生都希望自己可以高效參與練習活動,受到更多的表揚。因此,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對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在參與日常練習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對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阻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不能快速融入練習活動中。其二,解題準確性不高。其三,存在過度依賴教師的現象。其四,不能嘗試主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其五,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存在解題信心不足的問題。其六,解題角度單一,影響解題效率。其七,缺乏總結解題策略的意識。為幫助學生突破以上困境,小學數學教師依然在探索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
對多數小學生而言,具有趣味性的內容往往有著更好的探索價值,然而,很多教師為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所學新知識,往往采用題海戰術,甚至設計專門的練習課引導學生完成大量的習題,導致練習活動趣味性不足。其實,如果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個別習題的分析和探索過程,不僅可以減少其練習量,還可以強化其知識掌握的效果。鑒于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其解決問題的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投入相關問題的解決過程。組織課堂游戲、引入視頻等方式,都是創設趣味情境的有效途徑。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購物》一課教學為例,在完成基礎內容的講解后,教師可以組織“模擬購物”游戲,借助多媒體建立“班級超市”,在其中引入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商品”圖片,并標注其價格,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分發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鼓勵其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資產”進行購物,并請學生幫助自己出主意,設計自己應該如何付錢,“售貨員”應該如何找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然地產生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的動機,將所學“購物”技巧應用于趣味情境練習。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的主要方式,同時其也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小學生的思維偏向于形象思維,其在面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或問題時,經常會出現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課上教學應重視提問引導的過程,能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出提問的作用。同時,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范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指導作用和啟發性作用。通過應用問題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探究,鍛煉其數學思維的同時,提高其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在面對問題時可以迅速作出反應,強化其解決問題的效率。以北師大版四年級“除法”為例,教師在上課前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其展開自主學習,例如,“某班級組織環保手抄報設計大賽,教師要針對參賽的同學們給予獎勵,派班級干部去超市購買鋼筆、文具盒、書包。其中文具盒20元一個,鋼筆10元一支,書包40元一個,目前共有班費80元,請問,每樣物品可以購買幾個?請說一說在這一題目中掌握了哪些已知條件?”。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探究,使其能根據給出的問題提出多種數學問題,并嘗試應用多種算法去進行計算,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能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還有效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
很多學生在產生參與練習活動的動機后,依然存在無法順利探索出正確答案的現象。不能細致、準確地分析題目是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練習活動中仔細分析題目,奠定解決的問題的基礎。在培養其分析題目能力的過程中,需要要求其細致讀題,找出題干中的數量關系,并明確需要求解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學生在閱讀相對復雜的題干時,都可能會出現解題信心不足的問題,鑒于此,教師適當調整練習策略,采用逐步提升習題難度的方法,提升其分析題目的信心。以二年級上冊“2~5的乘法口訣”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習題“1輛索道車可以坐2人,7輛索道車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并鼓勵學生朗讀題目,在此基礎上,引導其對題干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就可以自然地挖掘出其中的數量關系,列出2×7=14(人)的算式。在基礎上,教師可以逐步提升問題的難度和題干的復雜程度,在保持其解題信心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其分析題目的素養,幫助其熟練運用乘法口訣完成練習,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緊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然而,很多小學生都缺乏在實際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也就導致其無法高效養成解決問題的意識。鑒于此,教師要積極組織生活實踐活動,幫助其主動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積極開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長在掌握子女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與其共同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提升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小數”教學為例,完成基礎知識講解后,教師可以積極尋求家長配合,邀請家長與子女共同到超市進行采購活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超市中發現生活中有很多與“小數”相關的知識,人們可以用小數表示物品的價錢、重量等。在此基礎上,家長還可以與子女共同購買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牙刷、毛巾、餅干等,并請子女從錢包中取出適量的錢獨立完成付款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主動探索順利完成購物活動需要的金額,從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主動觀察不同商品的價格,并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小數的加法練習,解決在采購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很多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完成習題的解答后,依然存在解決問題信心不足的問題。鑒于此,教師要適當為其提供幫助。引入與例題相似的習題,可以有效豐富學生解題經驗,幫助其獲得成果的體驗,意識到經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例題的探究自己已經具備獨立解題的能力。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用方程解決問題”教學為例,在講解“郵票的張數”相關例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計算應用題:“小明和姐姐一共有180張照片,姐姐照片的張數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姐姐各有多少張郵票?”這一應用題的題干與例題基本相同,且數量關系一致,學生很容易模仿例題找出數量關系,運用方程解決問題,設小明有x張照片,姐姐有3x張照片,并列出方程式x+3x=180,最終順利求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更多的習題,逐步修改問題情境和數量關系,培養學生應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信心,最后,就可以自然地引入教材中“練一練”模塊中的習題,使其獲取更多成功的體驗。
一題多解練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思維品質,還可以使其探索多個解決問題的角度,并選擇最佳解題方案。因此,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其參與一題多解練習,使其探索不同的思考角度,選擇最佳方案,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一數與乘法”教學為例,完成基礎知識講解后,教師可以設計習題:“兩只公雞,兩只大貓,兩只小貓在一起玩耍,一共有多少條腿?”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先算公雞有多少條腿,兩只大貓有多少條腿,兩只小貓有多少條腿,最后加在一起?!薄按筘埡托∝埗际秦?,可以先算算公雞有多少條腿,再算貓有多少條腿,最后加在一起。”以及“兩只公雞有4條腿,一只貓也有四條腿,可以直接用5×4進行計算?!钡榷鄠€解題思路。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出最容易理解且計算最簡單的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其通過一題多解練習探索不同解題角度,提升解題效率,促進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想要高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注意組織其積極參與練習活動,還要引導其定期進行總結活動,這一教育環節有助于幫助其在總結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提升總結環節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理“習題積累本”,在積累本中,不僅可以整理錯題,還可以積累自己認為有助于提升運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問題的例題。教師可以通過書中的例題幫助其規范習題積累的過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其更好地挖掘值得積累的過程,又可以強化其通過總結積累解決問題策略的意識。以北師大版“圓柱與圓錐”教學為例,在鼓勵學生通過整理“習題積累本”進行學習總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例題“做一個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平,底面直徑為4dm,高為5dm,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為引導,在總結部分中寫出:“水桶沒有蓋,因此只需要求出圓柱的側面積和一個底面積。本題的重點是認真審題,分析題干中的隱藏信息?!边@樣,學生就可以以摘抄教師分享的例題總結,也可以以此為參照整理自己的錯題,進而高效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難度相對較大的習題,為避免其養成過度依賴教師的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其開展小組討論,與組員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得出習題的答案,還可能找出多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并找出最佳解法。在劃分討論組期間,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適當允許其調換座位,以此確保各組都具備思維活躍、組織和協調能力強的組員,推動小組討論的順利開展。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教學為例,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教師可以適當布置習題:“每輛車裝24箱蘋果和26箱橘子,一共裝滿25輛車,共有多少箱水果?”這樣,通過小組討論,各組都可能列出“24×25+26×25=175(箱)”“(24+26)×25=175(箱)”等不同的算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其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還可以使其養成運用不同解題思路探索問題答案的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各組參與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其列出自己的算式,還要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從而提升小組討論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做好鋪墊。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激發學生的解題動機,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找出相應對策,鼓勵其細致解讀題干,引導其探索多種解題思路,積累不同的解題策略,培養其獨立解題的意識和信心,從而幫助其高效參與解題活動,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