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華
提起當代作家鐵凝,就不能不說其代表作《哦,香雪》;解讀《哦,香雪》,就不能不談香雪為之青睞的鉛筆盒。鉛筆盒不僅承載著香雪的精神追求,也需要讀者透過它挖掘內藏的意蘊。小說告訴我們一群大山里的女孩子,每天晚上等待著她們村口只停留一分鐘的一列火車。香雪則是在火車靠站的一分鐘時間內,毅然踏上列車,用辛苦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自動鉛筆盒。鉛筆盒在香雪的口中被稱為“寶盒子”,并成為凸顯香雪美好形象和高尚精神文化的追求載體。因此,鉛筆盒不再是普通的物體,而是承載著夢想與渴望、激情與奮斗的小船,帶領香雪奔向未來,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以鉛筆盒來展現小說主人公的形象與精神風貌,是讀者另辟蹊徑探尋深幽處的指南針,值得研究一番。
文似看山不喜平,跳出平鋪直敘,需要作者調節好文章的結構,在收放中讓讀者隨之而觀,情感也隨之而動。以一定物象作為載體,對文章結構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并能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文本內涵。讀者需要從鉛筆盒中挖掘其對文章結構的作用,通過串聯來解讀其對文本主題的串聯與銜接。這樣的銜接也更加鎖緊了人物、情節、環境,使文本內容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讀者準確理解小說內涵奠定了基礎。
鉛筆盒作為《哦,香雪》中的物象,始終與主人公香雪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香雪打聽鉛筆盒價格,香雪在學校因沒有鉛筆盒受到嘲笑,香雪上車換鉛筆盒,香雪拿著鉛筆盒夜歸。這是以鉛筆盒為串聯的主線,整體上是一種正序陳述。香雪在學校受到傷害則是文本的插敘,也是作者想要表達香雪為何只鐘愛鉛筆盒的緣由。作者先將香雪在學校受到傷害放在一邊,而是給讀者始終留下這樣的疑惑:香雪為何如此癡迷于鉛筆盒?需要讀者去深思,因為受到傷害使得香雪會去詢問鉛筆盒的價格;因為受到傷害,她發現火車上的鉛筆盒后,會跳上火車用四十個雞蛋去置換她夢寐以求的自動鉛筆盒。如果小說在一開頭就說出香雪在學校受到了嘲笑與傷害,就好似把謎底揭穿,自然就索然無味,也難以與“火車開進臺兒溝”銜接。這就是作者的放,通過這樣的收放結合,讓文本變得如此不平,并吸引學生的眼球與注意力。通過這樣層層蓄勢來揭示謎底,自然能讓讀者對作品所要描述的內容有了解讀的沖動。
作者運用鉛筆盒巧妙結構文章,調控敘事的節奏,張弛有度,能產生一種自然的神秘美。香雪舉著鉛筆盒回到臺兒溝作為小說的結尾,作者運用濃墨重彩予以描述,不僅豐滿了香雪的人物形象,也營造了詩一般的氛圍。這樣的氛圍無疑將讀者的心收納其中。
物象從來都不是為了寫物而寫物,而是展現與之相關的人物形象。從審美學角度出發,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有動態性格的生成,也需要有特色的形象展現。小說中的物象在塑造人物方面有著豐滿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等作用,讓人物的形象呈現動態、圓形,不斷豐滿,而非干癟的素描。通過側面展示的方式展示人物形象,無疑會讓主人公有更多的可圈可點之處,使得形象更加飽滿真實。
香雪的形象是什么?一個考上初中的學生?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兒?還是一個執拗的山村少女?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香雪都是兼而有之。不過,倘若非要找出香雪的與眾不同之處,恐怕非“自動鉛筆盒”莫數了。鉛筆盒治療了香雪自卑的心靈創傷:香雪被同學們取笑一天吃幾頓飯,上學為什么不帶鉛筆盒。香雪被詢問后表現得有些笨拙和遲鈍,可見香雪是一位單純善良的女孩子。香雪明白臺兒溝是如此的貧窮,她的內心因此不能平靜了。為此,香雪下定決心打聽自動鉛筆盒的價格,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通過打聽價格,香雪想方設法用雞蛋與火車上的人交換,同伴說“不值當的”,這說明其他小姑娘都已經自卑認命了,唯獨香雪不肯低頭。她要換鉛筆盒,這也是她由害怕到勇敢,由猶豫到堅定自信的轉變。當香雪夜歸的時候,心中也是害怕。不過,當她舉起閃閃發光的鉛筆盒時,心里感到很滿意,不再害怕了,跨著大步一直向前走。香雪也想好了怎樣欺騙娘:“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了它……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這是因為香雪心目中的鉛筆盒有著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作用。
鉛筆盒是香雪成長的見證物,更是香雪不可缺少的好伙伴。鉛筆盒給了香雪融入現代文明的勇氣與自信,給了香雪改變人生命運和家鄉命運的憧憬。當香雪“捧著鉛筆盒,迎著對面人群跑去”的時候,不難發現香雪已經跨越了自卑、封閉、落后,走向了自信、開放、進步。鉛筆盒讓香雪的形象高大起來,為其增添無限的美麗。
言已盡而意未了,這是所有深度文章的共同“賣點”,也是值得回味的地方。鉛筆盒作為《哦,香雪》中的物象,已經不再是一個實物,而是被賦予了象征意義的寶貝。鉛筆盒蘊藏著無限的意蘊,能引起讀者產生共鳴,能讓讀者在品味中產生一種通感,產生震撼。鉛筆盒作為少女香雪的寶貝,自然成為她精神的寄托與理想追求的“航標”。
鉛筆盒在《哦,香雪》中的意蘊表現可歸納為如下幾方面:首先,蘊含著擺脫落后、對融入現代文明的渴望。作者曾說:“希望讀者從這個平凡的故事里,不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們質樸、純真的美好心靈,還能看到她們對新生活強烈、真摯的向往和追求。”香雪在學校的受害留給她的是痛苦記憶,但香雪對現代文明的渴望,寄希望于鉛筆盒是如此堅決,讓我們為之動容。其次,對知識和文化的一種追求。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那些發卡、小手表是物質的需求,而鉛筆盒則是知識的象征,擁有知識就可以上大學,就可以坐上火車到處跑。這是一種來自內心對知識和文化的渴望與追求。最后,象征了香雪的覺醒,表現了自尊自信的青少年一代。香雪換鉛筆盒不僅包含著對現代文明的向往,也是為了找回失去的尊嚴及與同學平等的關系。當女學生執意要把鉛筆盒送給香雪的時候,香雪把裝有雞蛋的籃子塞在女學生的座位下面,這是對自身尊嚴的維護和對完美人格的追求。
香雪夜歸后在仔細端詳了鉛筆盒后,消除了害怕,感到“心理很滿意”,也幻想著“火車上的漂亮小伙子都會求上門,火車也會停得久一些……”這是一種不服輸的堅強,是對未來的渴望與自信。從這樣的高度解讀小說,自然也會有這樣的感想:“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起點,才會有未來的輝煌。”
“鉛筆盒”在《哦,香雪》中好似一個杠桿,翹起了讀者的無盡遐想,讓香雪成為讀者心目中求真、求善、求美的“天使”。鉛筆盒蘊藏著豐厚的意蘊,對文章結構起到調節舒緩的作用,又推動著小說情節張弛有度地發展。鉛筆盒更能展示香雪的美麗想象,凝聚了意義,賦予了香雪精神追求。鉛筆盒是“一個寶盒子”,閃爍著耀眼光芒,和少女香雪成為不可分割的姐妹,在我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