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梅
隨著素質教育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提出,現今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著重強調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以標準答案梳理”為教學主要問題的基礎之上突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奇妙性、感悟性,提升閱讀教學的藝術性。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記敘文占比較重,并且記敘文中可挖掘的藝術性元素較多,本文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老王》的教學為例,從鉆研材料字句,挖掘形象藝術、揣摩符號用意,體會言外之意、填補材料空白,感悟文章深意、合理利用板書,升華文章主題幾方面入手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藝術性。
縱觀初中語文閱讀材料,內容富含豐富的語言藝術、形象藝術,而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用真實、自然打動讀者,使讀者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感到“本該如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材料當中,記敘文占比較重,而在記敘文中作者是以何種寫作手法表現出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學生們應當學習的重點。為了保證學生們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初中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鉆研材料中的字句,挖掘人物形象中所含有的藝術特色。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老王》一文中有多處對“老王”進行的人物形象的細節描寫,例如在對老王的外貌描寫中,作者運用“直僵僵地”“鑲嵌”“面如死灰”“翳”“枯黃的干皮”等形容詞,讓讀者在腦海中浮現出“僵尸老王”的形象。從這個角度出發,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語句,從視覺沖擊的角度,引導學生們在腦海中代入老王拖著病重的身軀來送香油的人物形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老王”的形象,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直僵僵地站立”“面如死灰的表情”“枯黃的干皮”等圖片,或者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模仿老王的人物形象,以此加深認識。
漢語的語言魅力不僅僅在于文字的應用,標點符號也具有諸多可挖掘的藝術元素。縱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諸多文章中均體現出“小標點,大藝術”的特征,并且在文章當中,將一處小小的標點符號進行改變,整個句子或者整篇文章的情感則會出現變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著眼于文章特色,整合文本內容,逐字逐句分析文本材料中的“符號藝術”,尋找到教學創新點,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以《老王》為例,作者在文章中多處應用標點符號的藝術性體現出“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感受此句所蘊含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此句的標點符號進行變換,以《老王》第三自然段中“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為例,本句中的四個逗號“暗藏玄機”。在這句話當中,四個逗號將老王的哥哥、侄兒的情況進行描述,但是若將此句當中的逗號變換位置,變為“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很明顯,無法體現出句子的落差感和藝術性。此句中雖然只是小小的兩個,但卻襯托出“老王”孤單、貧苦的人生絕境,將情感賦予其中,更顯作者標點符號運用的精妙。通過變化兩個小小的標點符號,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語句所展現出的情緒變化,從而加深對老王形象的認知。
為了表現出作品的獨特魅力和奇妙的構思,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往往在部分重要情節或文章結尾處會故意省略筆墨,給人一種意猶未盡或者惋惜之感。在初中閱讀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此類材料,抓住文章當中的不確定性,引領學生發揮想象,走進材料中的“世界”,感悟文章深意,升華主題。
以《老王》為例,本文有諸多的“留白點”,例如在第四自然段,作者問老王是不是住在那個荒僻的小胡同,老王推著三輪車走進去給讀者留有一個孤單落寞的“背影”。例如,在第七至十六自然段中,老王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來送香油和雞蛋,作者通過寥寥幾句對老王人物形象的描寫和作者的內心活動,便描寫出“老王”與作者的“最后一面”,在結尾處以精簡的語句收束給讀者留下“老王最后怎么樣了”“老王為什么要來送香油和雞蛋”等疑問。隨后作者在后文與老王同院的老李溝通時,才明白那一面是他與老王的最后一面。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作者對“老王”的情感,教師可以借助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對空白進行合理補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十八至二十三自然段,在文章的結尾處從作者的角度出發對“得知老王去世”后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或續寫。
2.描寫出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聽作者說“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這句話時,老王的心理活動。
引導學生自選角度將文章中沒有詳說的地方進行思考補充,并且通過親身參與故事創作,提升學生對故事情節的代入感,從而釋放情感,升華主題。
為了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奇性、趣味性,初中語文教師從課文內容出發,結合教學重難點,合理利用板書,升華文章主題。并且借助板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在腦海中構建知識網絡和知識框架,引導學生進行遞進式思考活動,將抽象煩瑣的問題在腦海中進行簡化,以此完成語文閱讀思考。
以《老王》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章通讀完成以下表內容:

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外貌特征家庭住址家庭成員及情況興趣愛好
通過引入下圖板書內容,教師為學生們提供了文章閱讀的方向,幫助學生“順藤摸瓜”,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對圖表進行完善補充,借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分析文章的能力。

除此之外,借助“虛實結合”,教師在文章的重難點處通過恰如其分的“留白”板書,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對“女兒給他吃魚肝油”“老王送冰”“看病”“送雞蛋香油”等故事情節進行梳理,設計板書,引導學生分析“老王”和作者的心理活動,分析人物形象。在板書中,教師通過示范,以“女兒給他吃魚肝油”為例,能夠看出作者一家是富有愛心的人,以此對板書中的空白處進行填寫。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初中語文教師通過剖析教材內容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們鉆研材料字句、揣摩符號用意、填補材料空白、合理利用板書等方式豐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藝術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