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惠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文教學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來進行,在某些方面建立起關聯的多文本為閱讀材料,從中提煉出一個或幾個議題,師生圍繞這個(些)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的群文閱讀教學,這是新課標理念下一種積極的探索性教學模式。深入研究和有效實踐群文閱讀教學,對于更好地拓展閱讀資源,還原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實現有深度體驗和發現的思辨閱讀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5第一單元的三篇課文均為寫景狀物的散文,以往教學這些課文時,師生大多經由寫作背景、作者經歷、篇章結構、情景關系等路徑逐篇進行,步步為營,面面俱到,力求全、深、細、透。但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通過閱讀這“群”文本,充分彰顯“一群”文章的價值與意義,較之傳統教法更為積極。
首先,本單元是寫景抒情散文,因此,設計教學目標,思考散文的文體特點和文中的景、情之間的關系,清楚本單元涉及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
其次,群文閱讀是讓師生回歸到“不被打擾的自主閱讀”這個本原,這意味著“教”要有大的改變,教學目標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定位,根據其學習基礎和學習規律,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學會放棄。基于此,設計本課教學目標:
1.厘清文章基本框架,把握文章內容。
2.體會準確生動的描摹及聯想的作用,領會比喻及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根據景物描寫的特點揣摩作者借此表達的情感,學習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荷塘月色》)。
3.明確作者筆下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體會作者贊美自然風景的真情、內心的憂思與落寞以及深沉的愛國之情,學習情景交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達技巧和對比的修辭手法。(《故都的秋》)
4.欣賞本文細致精彩的景物描寫,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囚綠記》)
5.歸納、比較、學習三篇課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及情與景的關系。
1.情境導入
這個環節,先引用古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和“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由學生吟誦并談自己的理解,再順勢引出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論斷,旨在上課伊始就能定下本單元的教學中心和走向,與學生一起學習、進步并有所悟所得。
2.閱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
(1)本單元三篇文章分別寫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描繪的?是怎樣描繪的?
(2)找出三篇文章中描寫作者感情的句子,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者所描述的美景,說說這三篇文章中景物與感情的關系。
(3)你最喜歡這三篇文章中的哪一篇?為什么?
本單元的學習我計劃了四個課時。四個課時思考并討論三個議題,問題不算多,盡可能地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第一節課,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課上自讀自悟,教師則注意觀察學生,對其閱讀方法進行指導,如默讀、速讀、瀏覽、跳讀、精讀等;對一些閱讀習慣提出相應要求,如必要的圈點勾畫、批注、前后勾連等。總體原則是自己少說話,把時間還給學生,以最大的真誠,充分相信學生母語習得的能力,讓學生徜徉在文本中去感受和發現。
第二節課是交流。第一,學生談閱讀課文后的初步感受;第二,學生談對課文內容的認識。這兩步是學生整理自己的思想,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是為教師了解學生的整體閱讀質量。第三,讓學生談疑問或不解之處。學生展示自己的發現和不解后,全體師生現場討論,不解之處暫且存疑,期待后續的發現和感悟。第四,讓學生談精彩。本節課只討論了問題1,因為文本中寫景部分非常精彩,所以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時,雖然內容比較零散,但的確是暢所欲言。下課時,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從景物特點、景物安排、修辭手法(寫景)、語言特點幾方面繼續學習“群文”,思考辨別,歸納總結,鑒賞景物和描寫景物,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節課繼續交流分享。主要內容是景情關系,分課文進行。首先是學生自己談感悟,談認識,筆者則把握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關鍵節點,相機引導,給予思考的路徑。如在討論《荷塘月色》一文時,用了兩個議題來引發思考。
1.速讀課文,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于夜深人靜之時,臨時起意去荷塘邊散步,是為什么?作者散步時的游蹤是怎樣的?
(2)一夜暢游,作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請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理感受的語句,加以說明。
通過思考這組問題,學生對文章的兩條線索了然于胸,為深度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思維方向。
2.課后“研討與練習一”要求“說說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但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提出是作者的主觀情緒投射到景物上,使景物看起來發生了變化。你同意哪種說法?
這個議題與課本中的提法有異,學生反應強烈,積極發言后通過比較鑒賞與探究,對情景交融的藝術技巧領會頗深。
課后仍然布置作業,一方面完成本堂課未完成的分享,即三篇文章中景物與感情的關系,掌握寫景狀物散文中情與景關系的三種構思方法。另一方面幫助學生由閱讀一篇文章到閱讀“一群”文章形成思考的意識,提高某方面的能力,使不同程度學生間的能力差距縮短。
第四節課圍繞“你最喜歡這三篇文章中的哪一篇?為什么”的議題,對三篇課文進行總體評價。喜歡的原因可以是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是景物描寫的方法,也可以是藝術構思,或隱藏在作品背后的作家形象,等等,多維展開,以此豐富其情感世界,提升其道德品質。在此期間,教師仍然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2019年天津期末考)1.請仿照郁達夫筆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個句子,在以下句子的橫線處填空。

2. 寫一段描寫性的文字,充分表現第1小題中所填寫的家鄉季節的三個特點。
要求:語言流暢、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70個字。
這個練習要落實的是新課程“學習任務群”設置情境以增強代入感、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的要求,也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品味、揣摩、吸收文本中的精彩語句,實現在整體把握之后的定點探究、生成表達。
期待隨著群文閱讀教學的深入實踐,真正建立起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對話中產生思維碰撞,發現閱讀規律、掌握閱讀方法、補充甚至糾正閱讀認識,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良好閱讀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