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義宏
2021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題目為:《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應該說,這個題目承襲了南通市中考作文命題的一貫風格,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生活為半徑來命題中考作文。
就這個題目,學生需要注意的是:要點是要寫到光,這個光可以是自然之光,可以是精神之光,最好能將自然之光與精神之光結合起來寫,并寫出“光”的內涵;要說到“我”,要通過一定的情境架構,講出“光”照亮“我”的過程,寫出“我”在“光”照耀下的積極轉變。
應該說,這個文題不難寫,但在中考閱卷過程中發現:極少數學生沒有寫到“光”;少數學生沒寫到“我”;最奇怪的就是,不少的學生創設的情境虛假。情境都是假的,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又能真到哪里去?事實上,這篇文章的情境不難創設,如果想求穩,就可以拿我們平常作文中經常創建的情境來寫:考試失利,看到風雨中頑強抗爭的小草,小草有如一束光,讓我有所悟;經歷挫折后,同學、親人是如何鼓勵我的,他們的激勵就如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如果設置的情境較為真實,且能夠將自然之光與精神之光巧妙結合,并書寫端正,分數一般都不會低。
但不知我們的考生是怎么想的,創設的情境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譬如,有學生寫晚自習后,母親帶自己回家,到了自己所在的單元樓時,發現樓梯燈泡壞了,于是,母親忙丟下自己,磕磕絆絆,急匆匆回去找了個電筒后,再來接他,為他照亮樓梯,照亮前面的路……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存在?估計有,但如果只是一個學生如此,尚能理解,可在我批閱的學生作文中,不下幾十篇都是如此,這不禁有些讓人納悶,這么巧,這么多學生家的樓梯燈都壞了,并且各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回家找手電筒,回去一找,還都能找個手電筒出來?就沒人想到手機?沒人想到手機里也有手電筒功能?
另外,有二十多個學生寫晚自習回去,遇到沒燈的地方,就在自己擔驚受怕猶豫不決的時候,便會有個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從天而降,用手電筒為自己照亮腳下的路。想想可能嗎?陌生人,并且還是帶著電筒的陌生人?這純粹就是為了“光”而來個“人造光”。
這還不算極致的,其中有一個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某一天,他在學校里被同學罵了幾句,便動手打了那同學一巴掌。老師隨即通知了他父親,并當著他父親的面,教育起來:別人欺負你不對,但別人犯了錯,你不能再錯……聽到這句話,孩子的父親突然打了老師一拳。老師當即罵了一句:“你神經病啊!”家長這個時候卻說了這一番話:“我打你不對,但你不能罵我;別人犯了錯,你不能再錯……”孩子由此感悟到,父親的這一番話就如一束光,照亮他的世界。消極積極放下不談,就說這樣的情節,可能嗎?
如此假情境,又怎能產生真體驗,又怎么能寫出“真情實感”?那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怪異,不符合真實生活的情境?
一是生活單一,缺少閱歷。我們的學生生活空間狹隘,視野局促,經歷單一,一天下來,不是忙著上課,就是急著趕作業,只要稍微有點空,就是玩手機。
二是情感冷漠,不知感恩。中考作文命題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生活為半徑畫圓。可寫的題材基本上都在這個圓內。對這些題材做個梳理,不難發現,基本上離不開三個關鍵詞:興趣、感情、成長。這三個關鍵詞并非截然分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當前學生學習生活的狀態來說,“興趣”往往不是真興趣,基本上是逼出來的;成長有些抽象;所以,最好寫的應該是感情,最好寫的人應該是天天陪伴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我曾經讓學生寫過這樣一個題目:《幸福的尺碼》。可二十分鐘過去后,仍有不少學生咬著筆轉著筆,眼神里滿是茫然。我有些著急:你們的父母天天起早忙好早飯,等著你吃好后送你;天天晚上,無論風吹雨打,等著接你,你們就感覺不到這是幸福?還有不少學生沒有覺得這是一種幸福,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此已是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是父母、老師應該做的;再加上平時交流不夠,時間一長,見了面,就更沒話說了。
三是缺乏觀察,忽視積累。緊張的學習生活,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得我們的學生不能用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一些事一些人,只是知道“是什么”,而不去探究“為什么”,這樣極易導致過程的缺失;而觀察是帶著目的,有計劃、有思維活動的過程。因為少了過程,一般情況下,學生只對一些新奇的事物有印象,對一些常見的事情則一眼帶過,短暫記憶后,就會快速遺忘。沒有了觀察,沒有了積累,何來的“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
情況已在,問題已明,作為作文教師,我們又該怎么辦?
一是幫助孩子豐富經歷。在當前“雙減”背景下,延時服務讓孩子有了更多參與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如何讓孩子在活動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作為學校,作為作文老師,要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多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幫助學生加深活動中所創設情境的印象。有句話說得好,讓一個人成長起來的不是時間,而是閱歷;只有閱歷足夠豐富了,學生對情境的甄別才會游刃有余。
二是引導孩子學會感恩。多組織一些親子活動,多舉些身邊相親相愛的例子,多領著孩子們誦讀一些親情方面的美文,譬如《背影》,引導孩子們去感悟愛,去學會感恩,最終立德樹人。《背影》一文成為經典美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真情境: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父親是個胖子、賣橘子的在鐵道那邊的高月臺上,如此情境下,父親還是處處想著我,還是要堅持買橘子給我,那種關心、體貼、呵護躍然紙上。在平常的作文訓練中,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這類主題的題目,讓學生在作文中去思,去悟。
三是借助任務提前驅動。提前一周布置相關的作文題目,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根據題目,立足要求,去挖掘、梳理出相應的情境。這樣做,就是要以時間換空間,倒逼他們學會發現,學會搜集,學會積累。譬如,提前布置《走著,走著,花就開了》一題,要求學生在了解“走”“花開”等詞語含義的基礎上,找出記憶中能體現這一主題的情境,并留意未來一周生活中與此相映的情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學生臨時接到一個題目后,無從下手,導致結果是胡編情境,虛情假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