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第一中學 焦婭瓊
莊子言:“吾生也有涯。”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讓有限的生命隨波逐流,那必定就會收獲一個碌碌無為的人生,而對于自己的前程仔細選擇、細細規劃,那么人生必定會收獲別樣的精彩、別樣的幸福。選擇,對于人生而言很重要,而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他們人生中不可忽視的關鍵性選擇。成長,就好像海上揚起風帆的大船,海面不可能一直風平浪靜,大船也不可能一直前行,每一艘船都要選擇自己前行的航向,每一個高中生也都要在填報志愿之前決定自己人生的征程。對于職業生涯的規劃,不應當是面對著高考志愿填報書時的頭腦一熱,而應該是通過經年累月的思慮與考量,作出正確無悔的選擇。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發現,很多高中生寒窗苦讀十二年,在高考前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牢記于心,把每一道題目都弄得清楚明白,可對于高考之后的去向與選擇,他們卻很迷茫,既沒有考慮自己喜歡與否,又沒有考慮自己擅長與否。學生選了一個自己不擅長也不喜歡的專業,人生理想與幸福便會難以實現。高中是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關鍵時期,學生可以在各個領域自由發展;而大學則成為了為特定職業作準備的關鍵時期,受到專業的限制,自由性大大降低。因此,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他們的成長與人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出現了新轉機,也迎來了新挑戰。傳統文理分科的高考形式被新形勢所取代,如北京、山東、天津、上海、浙江等地采取了“3+3”的高考新形式。“3+3”中的第一個“3”是指原本的語文、數學、英語三大科目,是高考中固定要考的科目,而第二個“3”則是指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根據考生的個人意愿任選3門選考科目進行考試。這一高考新形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在高中階段明確自己的未來規劃。然而,高考考試科目怎么選、如何選、因何而選,成為了學生與家長所面臨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在職業生涯教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傳統的高考分科,單單以文理科作為簡單的區分。這種劃分方法把學生簡單地分成了“文科生”和“理科生”兩類,在“語數外”三大主科考核不變的情況下,理科生以“物化生”為高考的科目,文科生以“史地政”為高考的科目進行考試。這種劃分方法直接明了,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很多高中生擅長與愛好的科目并不能簡單地以文理科進行劃分,如有些學生雖然擅長理科,但是酷愛歷史;有些學生雖然喜歡文科,但是對于物理學習有極高的悟性……而“文理科”這種簡單的劃分方法不利于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深入學習自己熱愛的科目。
文理分科還容易導致很多矛盾與問題。例如:在不少高中學校中,會存在理科生歧視文科生的現象,部分理科生會認為文科生是因為“腦子不好”才學的文科,加劇了同學間的矛盾,而這一部分理科生還會因為自己學習的是理科而驕傲自滿,認為“死記硬背”是留給文科生的,以至于對于語文、英語這兩門大主科的背誦任務嗤之以鼻,造成高考考場上的失分。
此外,在舊高考的形式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由于“文理科”的簡單劃分,導致很多學生與家長都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一些家長在選科的時候認為“理科能掙錢、專業多”,因此會毫不猶豫地給孩子選擇理科,然而孩子想學的專業其實是漢語言文學,希望以后能從事文字相關的工作。等到高考結束之后,孩子發現自己報不了漢語言文學,由此引發了家庭矛盾。
同時,舊高考形式下,很多家長和孩子都認為選擇專業與職業是高考之后的事情,把高考考好是唯一且主要的任務,這種想法導致孩子與家長雙方在填報高考志愿之前毫無對于專業和未來的規劃,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不知所措,很多孩子根本沒有時間耐下心去思考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未來想干什么,專業學的是什么、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口職業是什么,學生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等到上了大學,學生才發現自己對于所選的科目學不會、學不好、不愛學,這時候就為時已晚了,雖然很多大學都設有“允許轉專業”的政策,但是轉專業對于成績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前20%的學生才有轉專業的資格——試問一個不喜歡本專業的孩子如何才能考到前20%呢?
綜上所述,“3+3”的新高考形式讓家長和學生增添了很多思考——選什么科目、讀什么專業、選擇什么樣的職業,這些問題成為了在高中階段學生就應當考慮清楚的事情,為了幫助學生和家長解決所面臨的難題,職業規劃教育發揮了必要性。
我國在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據調查顯示,在上大學前,只有33%的學生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而在“3+3”模式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的選科與大學能填報的志愿直接掛鉤。例如學生如果想要從事理工類工作,那么在大學就必須學理工科,這類考生在選科時就應當學習“物理”,因為高校中大量的理工專業,一般都需要物理的基礎,而且化學相關的專業,也多與物理有關,可以說如果學生在高中階段只選擇了“化學與生物”兩門理科,那么在報考理工專業時,只能局限在生物相關的專業上,如醫學生物工程等。所以學生就應當在高中階段明確自己究竟想學什么、想干什么。由此可見,職業生涯的規劃與確定對于學生的高中選科與高考志愿填報而言格外重要。
其次,近年來就業形勢愈發嚴峻,產業結構的調整使新興產業層出不窮,然而在職業選擇日益增加的同時,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后成批地涌入勞動力市場,求職者間的競爭也就越發激烈。因此,提早做好職業規劃是必要的,可以幫助學生在高中以及大學期間著重增強專業能力,多多參與和職業相關的競賽活動,提前積累經驗,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最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滿足高中生身心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需求。高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探索的關鍵時期,而職業教育規劃則正好順應了這種發展,是高中生對于自身特長、興趣、理想的探索,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與終身學習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興趣變成職業,興趣會得到發展,而職業也不會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在結合自身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有一些學生希望自己能從事某一項職業,然而自身未必有能力勝任這項職業,如嗓音嘶啞的學生想去做主持人、內向的學生想去做外交官,這都是不太現實的。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從自身的性格特點、能力與興趣愛好等關鍵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從而規劃自己選擇的職業。
探索人生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回避的話題,尤其是正處于自我探索時期的高中生,明確自身的熱愛與想走的道路對他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事情。然而,部分高中生在選擇專業與職業規劃時,往往會受到現實主義的影響,從而摒棄理想,在選擇職業時不考慮個人想法,只考慮工資薪酬、專業是否熱門等現實性問題。而在這些高中生畢業之后,所選擇的專業是否還是熱門已經成為了一個未知數,而人生的道路卻可能因此走向了他們自己所不喜歡的境地。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人生與職業的關系,避免屈從于一時利益,而背離了終身理想。
很多高中生在規劃未來職業時經常會出現不知道如何選擇的現象,這是由于他們對于很多職業沒有實際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師應當在向學生講解各個職業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最好能自己體驗一下所選職業的工作氛圍與工作環境,這種經歷對于未來與人生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高考是競爭,選擇也是,尤其是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