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世茂小學 吳怡揚
閱讀教學是一種基于生活認識的活動,目的是在獲取信息的同時能夠認識內容的本質,得到思想上的升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現代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階段,由于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論從觀念上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沒有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是讓學生認識內容。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觀念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本文對陶行知教育理念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此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語文閱讀學習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策略。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黨的十八大正式確立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強調以人為本,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能力,不斷提高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把學生培養成個性獨立、敢于創新的人才。語文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基礎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新課程改革標準出臺以來,對我國小學教師產生了重大影響。小學閱讀教學已經從傳統的教學模式演變到更廣闊的領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理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水平。在這樣的人文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生活化閱讀課就像夜晚的一盞燈,引領著我們前進。生活化閱讀將閱讀課變成了規則和生活,不僅有助于提高閱讀課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師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教學。近年來,教師越來越重視加強閱讀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一些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對此進行了研究,但如何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本文試圖探討閱讀與小學生活的關系,以及如何加強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對教育本質的詮釋。首先,從生活的角度來看。1826年,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其著作《天鵝之歌》中提出了“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的教學原則。杜威學習并接受了這一觀點,說明了社會活動都具有教育性,以抵制當時將美國傳統教育與社會生活分離的現象。陶行知摒棄傳統教育和洋務時期的教育思想,批判并且繼承了杜威的思想,在全面了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吧罱逃睂嶋H上意味著承認生活的教育作用,并相信生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其次,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過于注重文字和書籍,提倡生活教育。他相信單純的文字及書籍的教育,只是學習過程中的工具。雖然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工具,但是生活中教育更具備教育的意義。太多的文字和書籍忽視了生活教育的本質,例如,吃含纖維的蔬菜,但不含維生素,就不能增強體力。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焙汀吧罴唇逃钡乃枷胪戎匾?。他認為,傳統教育的弊端在于嚴重背離了人們社會生活的現實,主張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產生的隔離墻,將學校從束縛中解放出來,與城市、國家、世界和宇宙建立起一種密切的聯系。第一,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具有社會意義。也可以說,學校應該理解“社會需求”,學校應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以便在教育實踐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轉型和社會發展。陶行知在改造舊學校、建設新學校的過程中,在各級教育實踐中提出了許多建議,并創辦了各種新學校。這些學校的一個特點是其教育活動與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密切相關。雖然他不滿足于傳統學校的教育,但他非常重視學校的社會功能。他還堅信,學校應該是社會轉型的中心。第二,從社會與學校關系的角度看,用社會力量推動學校,調動學校力量,促進社會進步,這充分體現了陶行知的辯證思維,在二者關系上,改革要在自身轉型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陶行知在教育過程中積極支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砟?,倡導教與學相結合,也就是形成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第一,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工作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手腦結合能力。消除理論學習與實踐之間的阻力,促進人類智力和體力的和諧發展。第二,教學做合一,事實上不僅強調社會實踐技能,同時肯定了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也強調學習系統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對親密個人體驗的重要性。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基本方法,重點說明和闡述的是教學內容一切來自生活實踐,要把思想和行為結合起來,實現教育和學習的緊密聯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在課程的運用上,從生活到課程,從課程到生活。閱讀文章是作者生活經歷的反映,是作者知識和情感的記錄,是社會生活的活化石。學生也有自己的經歷、想法和家庭教養。學生可以接觸到這些高尚的靈魂和深刻的思想,通過碰撞、比較和反思,可以樹立榜樣,糾正偏見,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引導未來的生活。
例如,語文要踐行“生活—課程—生活”的原則,達成人文發展的目的。比如,在《要下雨了》的課文閱讀中,下雨本就是源自生活的課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回想一下下雨的場景以及整個過程,再對課文的描述進行分析,看看其間的差異和相似點是什么。隨后,教師可以播放一段下雨的視頻和圖片,讓小學生對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此提高小學生對這篇課程的認知和理解。
其次,建設能動的教材。在新教材的實施中,考慮到教材選擇的時代性,教師可以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一些地方和學校也制定了教科書,但到目前為止,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出現令人眼花繚亂,更新周期為3-5年、數月甚至數天,政府實施的教材難以同步。新課程改革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局限于教材,遵循“活”“動”“用”的原則。在建設能動的教材過程中,要注意這樣幾個認識:第一,教材不僅是紙,也是生活中的東西、人和事。第二,教科書不僅可以由教師選擇,也可以由學生選擇。要能夠引導學生成為自己課程和課程主題的積極開發者,學生可以專注于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并深入地加以應用,這與學生的品味不謀而合。第三,教材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還有許多其他情況需要臨時使用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使用臨時教材支持教學。課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可以作為教科書的延伸內容,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點。
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小學生自己尋找關于南海諸島的相關資料,包括文章、視頻、圖片等,以此了解西沙群島在我國的地理位置、是在哪一個市區進行管轄的等內容。讓小學生能夠在參與教材的整理中,閱讀大量類似的內容,提高小學生的資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課文的內容與小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和對比,讓小學生在課文的理解中提高對西沙群島的認識,并加強對文章結構的了解,實現閱讀教學的發展。最后,教師準備一份關于《西沙群島》的延伸教材,即中國領海島礁的歷史視頻,讓小學生在課后進行查看,了解我國的海洋和島礁,提高對海洋的重視,對領海的重視,進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最后,建立多層次相對性的評價策略。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批評道:“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是變了會考籌備處……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試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會考!”因此,有必要建立現代的評價體系,僅僅從學科知識點和考試成效來衡量學生和教學是不恰當的。
例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喜歡用對或錯兩個字來衡量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沒有全面研究學生對生活經驗、實踐技能、心態和態度等方面的反應,語文閱讀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有時,即使認為它很清楚,當想用語言表達時,也很難準確地描述它們,很難準確判斷“真”或“假”,閱讀測試也是如此。因此,要為答案幾乎相同的問題或測試形成一個相對的評分標準,a可以得到a,B可以得到B,依此類推。其目的是促進小學生的自我發展,真正把評價作為培養人和人格精神的指南。
首先,貼近生活,自主感悟。學生閱讀的有些作品記錄了過去的歷史和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而另一些作品雖然是今天的人和事,卻很少發生在讀者身邊,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作品的想象力,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感知,這需要學生在閱讀課上盡可能貼近現實生活。音視頻技術和數字媒體的發展,為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供了方便。
例如,在《開國大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截取電影《建國大業》片段,在學生觀看的剪輯中提供部分背景,讓小學生能夠對《開國大典》的內容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當學生開始認識整個畫面、感受到歷史的背景時,閱讀將變得簡單、有趣、深刻和有思想。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接觸視頻,了解背景;然后讓小學生根據觀影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過比較課文與電影、自己感想之間的差異,了解整個過程。這樣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質量就會整體提高,進而實現生活化閱讀促進學生思考、對比、實踐的作用。
其次,模擬情境,自主體驗。讓學生參與到知識掌握的過程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學閱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設計一些教學情景,讓小學生能夠在情境的氛圍中學習相關知識,促進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表達內容的理解,實現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古人談讀書》時,可組織學生模擬情境,由學生扮演古人,將古人對讀書的看法采用文言文、白話文的形式進行再現,在穿著漢服的背景下吟詩作賦,以此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同時,要塑造古人的形象,每個演員都必須從肖像、服裝、言行三個方面把握氛圍,及其對不同角色的影響和角色的特點。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應仔細分析人物的肖像、語言和動作,即站在各自的位置,體驗人物的心理活動,客觀地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情景模擬和在模擬情境中體驗,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還引發了學生理性分析,形成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生活價值判斷,比單純由教師講解的效果好得多。又如:《將相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情景扮演,由小學生飾演藺相如、廉頗、大王以及隨從等,以此進行演繹,并利用白話文將文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表示清楚,以此實現教學的進步,促進小學生對《將相和》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意識到團結一致對組織和國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等,讓小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學習,提高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參與實踐,自主創造。教育家陶行知說:“行動所發生理論,還是為的指導行動,引著整個生活沖入更高的境界?!痹谶@里,陶行知強調知識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強調學習就是實踐。在實踐中,有三個重要特征:行為、思維和新價值。目前,小學生思維活躍,表達能力強,有利于實踐活動的開展。通過學生的研究與發現、交流與合作以及自主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知識的轉化和創新意識的提高。學生內心深處有一種強烈的需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研究興趣開展實踐性閱讀活動。
例如,在《景陽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閱讀《水滸傳》內容中關于景陽岡的章節內容,對整個時間進行構建,讓小學生對景陽岡發生的背景、時間、人物、故事情節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以此實現對閱讀內容的充分了解。在完成以后,組織小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針對文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從人文性、工具性兩方面進行分析,以此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人文性: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他不聽從三碗不過崗的話?在遇到老虎以后,武松的心態是什么?眾人為什么紛紛表示佩服武松?現在我們如果看到老虎怎么辦?
工具性:文中的結構是采用什么結構?擬人的手法有多少?生僻字和生僻詞有多少?修辭手法用了哪些?如果是你來寫,你會怎么安排?等等,從這兩個角度創設問題,以教材為藍本在內容的選擇上要能夠突出文中的重點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從創設、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角度來設計問題,讓小學生能夠在小組的討論和總結中確立中心思想和思路,以此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素質,使其掌握閱讀中的基本規律。

首先,了解學生的生活,尊重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漢語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話題,它反映了生活的過程、內容和意義。閱讀教學文章是從不同角度對生活的記錄或反思,但應用性文章除外,應用性文章在生活中廣泛使用。在閱讀之前,學生不是從無到有地閱讀,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和情感來閱讀。有時他們將文章、事情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就像預演電影和電視節目一樣,故事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有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那只是巧合。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來理解和體驗文章。一旦文章對它的世界有一種模糊或奇怪的感覺,可能會導致膚淺的閱讀質量,甚至到最后;相反,可能會產生深度閱讀。
例如,學習《父愛之舟》時,“朦朧中,父親和母親在半夜起來給蠶寶寶添桑……”這里說明了父親和母親在養蠶的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表達了父母對作者的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去聯想自己的父母有沒有很早就起來為自己做早餐、買早點,或者是工作上特別艱辛的行為和事跡等,讓小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文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故事,達到閱讀升華的目的。而“他同姑爹一同搖船送我。帶了米在船上做飯,晚上就睡在船上,這樣可以節省飯錢和旅店錢?!弊髡邔懗龅母赣H的日常生活非常稀少,這與以下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父親的身份。如果學生對這些詞沒有初步的概念,他們很難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收集,如果沒有原始的、吸收的知識和經驗,從外部輸入的信息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閱讀課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在生活教育中,倡導生命意識,以生活化為出發點,以提高人的意識為目標。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構建合理生活、人的全面發展的創造性理想社會。這一教育理念強調了人們的最高關注,將教育工具帶回了人們的生活世界,全面和諧地發展了人們的潛能和素質。閱讀不僅是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也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知。以生活為中心的閱讀課是生活與生活之間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生命融合,靈魂碰撞,意識得以實現,從而加強了學生對生命內涵和哲學的反思。
例如,在《兩小兒辯日》的教學中,主要目標首先是讓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義,理解課文內容。然后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先讓小學生理解文中的內容,然后對孔子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分析,學習孔子在解釋的過程中謙虛的品質,同時要讓小學生認識到兩個小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現象原理的追求意識,培養小學生對生活中的場景和現象的了解。比如,利用板書將課題寫出來,讓小學生一起朗讀課題,引導小學生關注“辯”的解釋和含義。針對課題詢問小學生的看法和意見,再回顧整個文言文的學習方式是否由讀通、解釋含義、感悟道理、背誦等組成?根據這四個步驟讓小學生自行閱讀。隨后小組討論,讓學生對整個文章進行初步認識和理解。完成以后,教師在旁進行解析;如“遠者小而近者大”中,主要是因為視覺誤差產生的錯覺,即使是同一種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中也會顯得比較小,放在比它小的物體中也會顯得比較大。最后,讓小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這一現象和物體進行思考,列舉出來有哪些現象是同類比等,以此提高小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認識和關注。這樣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提高核心素養,也能實現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按照陶行知的要求,使語文教學民主化,解放學生的精神、手、口、空間和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本文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總結了幾個主要的生活化閱讀教育對策:一是轉變閱讀教學觀念,構建多元評價觀;二是生活化內容的貼合,促進學生自主感悟;三是尊重學生主體,閱讀和實踐相結合,提高閱讀效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參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