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霜
部編本教材收錄了一些相對特殊的文本,受篇幅制約,這些文本不像其他單篇文本具有完整性。它們脫胎于原始文本,以節選的形式進入教材,這就是節選類文本。節選文本的特殊性并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不少教師采用單篇文本教學思路,忽視節選文本的個性化特質,以及節選文本與原始文本之間的關系,從而阻斷學生與節選文本的有效互動,也造成節選文本教學中“斷章取義”現象的廣泛存在。節選文本教學時,教師應基于節選文本的特殊性,做到開合有度,既關注節選文本的相對獨立性,又考慮節選文本所在的原始文本,構建開放的閱讀教學生態,讓節選文本閱讀教學做到縱橫自如。
部編本教材采用單元編制的模式,按照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將相關的文本進行組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單元。這種編制特點主動對接《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習任務群”要求,對單元內文本進行分析解剖,不難發現這些文本或在內容上相近,或是同一個主題,或訓練的語文要素相同。基于部編本教材編制特點,節選類文本教學時,教師適宜采用“從節選走向同類”的教學思想,對單元內節選文本進行有機組合,在橫向勾連中實施節選類文本閱讀教學。
精講一篇,撬動同類。節選類文本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改變面面俱到的做法,基于節選類文本的相似性,采用以點帶面的做法,對單元內節選文本進行結構化設計,采用“1+X”的教學模式。如部編本教材高二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該單元都是節選文本。教師在實施文本閱讀教學時,可以以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節選)》作為中心文本進行精講,引導學生掌握節選類文本閱讀的一般思路和基本的閱讀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向閱讀單元內其他三篇節選文本《復活(節選)》《老人與海(節選)》和《百年孤獨(節選)》輻射,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求同或求異,積累節選類文本閱讀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節選類文本閱讀能力。
以作者為紐帶,有機輻射。節選類文本閱讀還可以以作者為紐帶,借助作者其他相關的作品進行有機的輻射。輻射性閱讀設計不宜求全求多,適宜抓住一個點進行輻射,如作品的語言風格、思想主題、人物形象或寫作風格等。如《復活(節選)》,這部作品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作品,教師可以基于節選文本所在的原始文本,引導學生讀一讀他的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通過比較閱讀,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早期創作和后期創作的變化,加深學生對節選文本的理解。
主題相關,適度延展。按照主題進行有機的延展也是節選類文本橫向延展的一個重要思路,教師可以根據節選類文本的主題,引導學生閱讀同主題的文本。如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節選)》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教師在實施文本閱讀教學時,可以根據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閱讀《紅與黑》《人間喜劇》《艱難時世》等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通過主題閱讀,讓學生了解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的個性化特質與創作手法等。
節選類文本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原始文本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教師在實施節選類文本閱讀時,不妨確立“從節選走向整本”的閱讀設計思路,以節選文本為“引子”,再通過任務驅動將節選文本引向整本書閱讀,實施縱向推進。
以節選文本為引子。節選類文本除進行橫向勾連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縱向推進的思路,將節選類文本閱讀推向深入。第三單元節選文本閱讀教學,教師基于單元文本實施群文閱讀教學,以中心文本帶動其他文本“X”。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跨文本閱讀過程中,掌握節選類文本閱讀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再嘗試引導學生從感興趣的節選文本向文本所在的名著推進。如此,節選文本就轉化為整本書閱讀的“引子”,既引出整本書閱讀的內容,又成為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引子”,讓學生獲得閱讀整本書的能力,給整本書閱讀搭建支架。
實施閱讀任務驅動。從節選類文本閱讀走向整本書閱讀不同于整本書閱讀,它是對整本收閱讀的有機延展。基于這一定位,節選文本閱讀向整本書閱讀的延展不宜追求規模上的宏大,而應抓住一個側重點,并圍繞這個點設計閱讀任務,發揮任務驅動效應。第三單元節選類文本閱讀,實施任務驅動適宜及早謀劃,讓學生獲得足夠的閱讀時間。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教師應提前兩周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可以采用批注式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感悟深刻的句段進行批注,并寫出自己的感悟。在學生完成整本書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配合節選文本閱讀,結合學生批注閱讀過程中的感觸設計閱讀任務。通過從節選類文本閱讀向整本書推進,節選類文本閱讀就具有了深度,也有助于激發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親近名著,走進文學。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信息輸入,信息輸出重視不夠。節選類文本閱讀也存在類似的現象。教師應基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確立“從輸入到輸出”的節選類文本閱讀思想,促進節選類文本閱讀的內化與提升。
辯論,讓思維碰撞。俗話說,不辨不明。節選類文本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辯論活動設計,使辯論活動與節選類文本閱讀相匹配。通過課堂辯論、課后辯論活動,給學生活動信息輸出的機會,也使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善”與“惡”是小說兩個重要的詞匯,作者在文章中旗幟鮮明地表明“向善”與“作惡”的態度。如何讓學生對“向善”和“作惡”獲得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小說中的人物與事件,圍繞“向善”與“作惡”進行辯論,同時從小說本身向生活延展。通過辯論活動,學生不僅對作者傳遞的善惡觀獲得了深刻的了解,也在辯論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讓閱讀內化于心,對學生實踐產生積極的引領作用。
分享,讓成果薈萃。學生的自覺閱讀行為源自于閱讀過程中的獲得感,節選類文本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獲得感需求,給學生創造分享的機會,讓學生閱讀成果得以展示,并在展示分享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碰撞,發現文本閱讀的新天地。如從節選類文本向整本書閱讀的延展,教師可以結合批注閱讀,將學生批注的內容進行分享,從而使學生獲得展示的機會,并在展示過程中促進學生閱讀互動,獲得不同的感受和認識。
節選類文本是語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教師應基于節選類文本的個性化特質,既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又尊重節選類文本特點,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思維,構建符合節選類文本的閱讀教學生態,讓節選類文本閱讀做到開合有度,縱橫自如,兼具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