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閱讀史傳作品,了解史實之后,還要進行深入思考,甚至對史書的記載提出質疑。”讀經典史傳文,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更是一個思維能力訓練的過程。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于質疑和求證,學會全面發展地看待事物。教學中運用討論法、質疑法、探究法讓學生走進人物角色的沖突,辨析秦、鄭、晉三國局勢的利弊,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春秋文化實質。通過讀、問、疑、議充分地與文中的人物對話,與史實碰撞,全面、客觀分析史實和歷史人物,用批判性思維學習經典文本,促進辯證思維發展。
教師深入研讀文本,找到文中與人物重要決策相關的關鍵詞句,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提出觀點,從文本中尋找依據利用文本去充分說明自己的觀點,提煉人物形象。
學生厘清文章大意后,教師提問,文中佚之狐勸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你如何看待燭之武出征呢?由問題激發學生入情入境分析人物決策背后的利益沖突,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鄭伯進一步規勸:“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關于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切中要害的分析,讓燭之武堅定了出師的信念。此時再引導學生補充燭之武臨危受命的心理活動,通過想象、解疑,感受他在重大抉擇關口的矛盾心理,權衡利弊以大局為重。通過入情入境和人物同思想,共患難,看到了這個人物身上“義”和“利”的完美的統一。雖然燭之武的選擇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但他也是為了更長久的安定和利益。義是國家大義,利是由國及己。整個學習流程學生提出觀點,找到論據,說明觀點。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逐步推進,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加深刻。
燭之武赴秦,文中描述僅僅四個字“夜縋而出”,沒有一絲猶豫,沒有一點膽怯。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可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燭之武這樣做值得嗎?啟發學生從正反兩面全面看待燭之武這次臨危出征,不同觀點的交鋒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教師順勢提煉人物形象的特點,這既有對自身境遇的不滿,也有以大局為重的深明大義,由此批判性思維訓練水到渠成。
燭之武在到達秦營之后,面對強敵,運用巧妙的言辭,設身處地,化解了一場可能會面臨的亡國之戰。讀后啟發學生質疑,燭之武游說秦伯,成功之處在哪里?小組討論后匯總:燭之武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列舉晉文公出爾反爾的典型事例,戳穿秦晉兩國關系實質,進一步深入分析晉的野心;晉國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晉國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從秦欲亡鄭轉化為秦與鄭盟,從危機中找到化險為夷的契機,以利相誘,化險為夷。引導學生抽絲剝繭,尋跡探幽,從文本中尋找論據,利用文本去論證自己的觀點,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人物的決策離不開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有了前面用批判性思維分析人物決策的鋪墊,現在過渡到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歷史背景對于個體的影響,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看問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單純從個體行為來分析動機,而是站在更為廣闊的時空背景下探究人物發展的深層次的影響,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提升。
晉文公攻打鄭國的真正原因,僅僅是因為鄭國對晉國沒有禮貌以及對楚國有二心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得出晉文公攻打鄭國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春秋”時代。“春秋時期”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土地和人民,晉國想擴張領土,擴大自己霸主的威勢,征服異己,同時自身實力不足,需要借勢秦國。這些深層次原因都掩藏在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后,需要將視野放到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中,才能探究真正的動機。
教師順勢追問一個密切相關的問題,為什么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而不是“退晉師”?由文章開頭秦晉圍鄭的原因可以知道,秦晉之間不是沒有縫隙的。晉國的野心秦國也能夠揣測幾分,而秦國實力大大強于晉國,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后也不得不撤退。結合時代背景,厘清秦、晉與鄭國三者之間的關系,抓住了矛盾的根源所在。燭之武退秦師的勸詞中說“鄭既知亡矣”,這一句話的要害恰恰在于使鄭一開始就從三國關系中抽身出來,關系轉移,矛盾性質轉化,從而使自己占據了主動。燭之武之所以能瓦解秦晉結盟,這正是審時度勢后的高妙之處。能夠以一人退一師,既展示了燭之武的雄才大略,又凸顯了時勢造英雄,歷史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打上了時代烙印,追根尋源,我們就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找到出奇制勝的關鍵所在。
在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過程中,學生思考的過程是將文本與自己已有的邏輯產生鏈接和碰撞的過程。而教師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問題恰恰能夠激發這個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知人論世,用科學的方法客觀分析個體的所言與所行,總結前人的所得與所失。
這部分在前面思維訓練的基礎上,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春秋時期“禮”文化的實質。教師補充:在春秋時期,崇尚禮儀,戰爭頻發,各種禮儀滲透到政治、經濟、戰爭的各個環節中。“禮”文化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引導學生找到文中能體現“禮”文化或者違背禮文化的句子。秦晉圍鄭,最終卻促成“秦鄭結盟”;秦違晉盟,晉卻不肯“失其所與”,開篇說:“秦晉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篇末又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結盟、失盟。圍鄭,不可。從這些前后矛盾,失信失義的細節中可以得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春秋時期的“禮”文化被“利”所牽制。“禮”和“利”不能孤立地去評判。學生在嘗試從單一的思維走向豐富的思維,促進了批判性思維的提升。春秋禮儀昌盛,但在戰爭的陰霾下,弱肉強食,勝者為王,禮文化只剩下軀殼。
文中的晉文公并沒有攻打當年幫助過自己的秦穆公,他直接否定了舅父子犯的請求。而且直到晉文公去世,他都沒有對秦國發動過戰爭。這是“禮”在“利”之上。同樣是為了“利益”,燭之武所追求的“利益”是民族大義,是一種符合“禮義“的行為,而秦穆公追求的“利益”則屬于“私心”。通過全面的,種種“禮”和“利”的實例的分析,對于禮的理解逐步得到升華。
整篇文章的教學貫穿了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不同訓練方式,第一,提出觀點,找到依據,闡明觀點。第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第三,全面整體地看待問題。隨著教學的推進,思維訓練逐步深入,批判性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時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