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慧
“雙減”政策的重要內容就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就要強化作業管理,促進作業改革倒逼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課堂教學和作業進行“重構與優化”。
老師在備課時,解讀教材和教參之后,要把教材上、輔導用書上的作業試做一下,明確作業習題的總量、用意和難度。把作業進行合理取舍,預想教學的時間,在課堂上精講精練。
歸納和合并,將作業中涉及到知識點相同、方法相近的題目進行合并,去掉多余的;甄別和剔除,將題目中與本節內容相關性不大的去掉,要體現出新課階段的作業題與總復習階段的作業題的差別;突出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創新點訓練,堅決不做重復性練習;改編一些練習題為解決真實問題,重視生活描述型、問題分析型、反思評價型、單元綜合型等探究性作業研制。
統編版二年級的語文中有《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課文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等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鼓勵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其他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學生還嘗試體會“乘著”“掛著”等動詞使用的準確。結合多種作業材料后,教師設計出這樣的課堂作業:“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配圖,用上“銜走”“漂浮”等詞語,仿照課文詩詞的形態說一說。學生原來對于種子的傳播方式知之甚少,通過老師的課堂設計,學生在課堂上當場學,當場練說,效果好。
教師們對課堂的練習內容和作業形式進行了二次開發、調整、補充,自選、自編或調整了寫作內容,并改變“狂轟濫炸型”作業為“精確打擊型”練習,實現作業少而精的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結合著教學推進的過程,把作業合理地分解到相應的環節中。我們主張作業必須在課堂內進行,并以更高站位、更新角度解讀作業內容,不斷更新作業方式,以提高作業設計水準。比如作業單的設計,由于用時少、效果快、覆蓋面廣,可以當堂作、當堂評、當堂清。而由于問題量小,工作負荷也少,又有同伴的激勵和挑戰,學生比較樂于接受。
形式一:“小作業單”設計。教師們精心選擇試題,印到半張A4大的紙張上,教師們當堂對、評、清。但是創編要統一策劃,統一實施。“小作業單”設計有很多優勢。目標定準訓練:從課程核心素養、圍繞學業目標和重難點等方面,設計相應的訓練。內容分層次:按照基礎、拓展和提升三個梯度設計,讓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結果見效很快:將作業限制在五分鐘或十分鐘以內,倒逼老師對作業設計加以研究,通過限制作業量,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小學習單的設計,將重點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語言的建構和使用、審美欣賞和創作實踐能力等,并按照基本、延伸、提升做出了階梯性課堂作業設計,針對學生需要重點培養的基本技能,根據每一個訓練內容分別設計了三種學習能力階段的三道作業題:讓學困生奠定基礎,建立信心;讓大部分學生有所提高,獲得滿足;優秀學生顯露才能,發掘潛力。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成就感。學生可以當場完成任務,對本課所學的重難點進行鞏固,從而減少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形式二:“學習任務單”。通過設置具體的任務或真實情境,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升探究能力和知識運用的能力。
自主探究任務單:比如數學實踐的探究,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做數學實踐,提高探究意識,訓練動手能力,并形成推論、猜測等思維習慣。學習探究任務單: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重組整合,組成新的學習單元,開展綜合學習。學生在合作研究中實現專業知識的內化、融合與轉化。拓展遷移任務單:通過課內的學習,學生以同一主題開展綜合學習,啟發引導學生課外多途徑地收集整理學習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地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素養。
在復習課期間,教師設計了課堂任務單練習,把本學期學生課文中遇到的人物,游覽的景點和學過的故事中的道理,串成網,總結為學生的收獲。同時,教師也引導學生學會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人物、事物的特點,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故事的道理。學生舉一反三,能把一學期學習的人物、事件、風景、道理等,作出準確梳理。

我們的收獲真不少啊!
不同的年級,知識的容量和難度有差異,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也有不同,所以我們根據年級的不同,對當堂作業有差異的要求。如一、二年級,沒特殊情況,作業應當全部當堂完成;中高年級,內容不難量不大的課,作業盡量當堂完成,內容多難度大的,努力多一些當堂作業的成分。
“雙減”背景下,我們要打通學校課堂內外,關注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目標,研究學生的整體作業設計,分階段分層級地設定相應的基礎類、項目類、實驗類等教學任務,從而構建起課堂習得、課外體驗的完整學業鏈條,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作業類型:
1.知識運用類寫作。即為學生訓練、積累和運用知識點所設計的作業,要依據學校核心素質訓練,但難度不能過大,訓練內容不能過多,不能機械重復。
2.探究與體驗類作業。即以任務驅動理論指導學生,在認知場景中開展生活體驗與探索活動,研究知識的來源,體驗知識的生成路徑,從而訓練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處理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要以課堂上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的現有生活經歷為基準創設這一類作業,指導學生在探索思考的過程中逐步升華理解、提升素質、發展思維。
3.實踐操作類作業,設計成跨學科的主體化作業,給學生提供時間,并以分組協作的方法進行,避免學生應付了事。
4.設計與創新類作業。這一類教學作業打通了學科知識間的界線,強化學習者靈活、綜合使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并發揮想象力與創造性,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運用、創造與設計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習者的創造精神與實驗能力。
作業的內容:
1.增加了作業設計的思維品性,使作業設計變成了訓練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
2.以作業的形式引導學生厘清學科知識的主線,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把握能力。
3.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探索興趣,并訓練了學生的高階思考能力與綜合素質。
用優化作業的“處方”,助力精準教學,讓“好作業”與“好課堂”同頻共振,讓“輕負擔、高質量”與學生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