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十一中學 李 寧 陸 蕓
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重磅文件《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印發。這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雙減”工作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這就要求我們每位從教人員要從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和考量。
《意見》開篇即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基于此,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就要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內,這無疑也給我們每位教師出了一道“考題”。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確保每位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我們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提升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問題的關鍵前提。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提升,不僅需要轉變教師的作業觀念,需要綜合考慮作業各個關鍵要素,而且需要開展有助于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專業發展活動,并將作業設計納入校本教研之中。
目前我們絕大部分教師對作業的認知還停留在把作業作為課后知識鞏固和技能訓練的有效載體,是課堂教學的后續和延伸。作業的功能即鞏固知識;作業的來源為課后習題、教輔材料;作業的反饋即常規批閱、集中講評。
由此導致作業布置的內容多是鞏固知識和反復訓練所謂的“技能”。“低水平重復建設”、對學生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培育內容嚴重不足等問題,使得學生低層次能力訓練過剩,高階思維培養不足。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仿題套題,中規中矩,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卻出現短板,最后會陷入能解題但解決不了問題的尷尬之地。
“育人”始終是教育的初心,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才是做作業的主體,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來進行作業設計與作業實施。要通過作業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狀態、層次個性等,讓學生真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能力的鍛造、思維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當然,這就需要教師科學設計作業內容、不斷創新作業形式,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來設計高質量的作業。
為此,學校要求各備課組要將作業設計納入校本教研,根據課標、教材要求,依據學情狀況,進行系統化設計、分層化布置、個性化輔導,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既要從學生發展的需要著眼,包括應試的需要,也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切忌超標。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學業基礎上,練有所得、做有所獲。例如在分層上,可以在量上分——必做與選做;也可根據學生的學業層次在質上分——要有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或同一作業不同層次的要求。
另外,在作業的呈現與檢查的方式上,也可將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以學科競賽的形式進行落實或創新作業形式,多設計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作業、綜合性作業,變上交作業為完成作品等。
總之,作業問題出現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的頻率越來越高,體系化的政策引導、精細化的專業指導也越來越強,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業管理,一定要做到嚴、細、實。
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讓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內,確保每位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最終要匯集到課堂中去。為此,我們以適切的教學目標、精心的教學設計、靈活的教學方法、適度的習題訓練、及時的反饋矯正為常態課設計要素,力求實現在課堂活動中的情景生成,在多元互動中的情感生成,在內容呈現中的知識生成,在問題研究中的能力生成,以達到學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的有效教學境界。
精講巧練:一定要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精心設計講與練的內容、方式。課堂教學絕不能簡化為“給予—接受”即“教學=傳遞”的流程。教師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重視情境教學,優化教學方式,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堅持教學相長,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積極地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
限時檢測:好的課堂教學一定是寓講、練、測、評于一體。即講在課堂,練在課堂,測在課堂,反饋矯正在課堂,掌握落實在課堂。因此,課堂要安排限時檢測環節,三五道題,把這節課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以形成性檢測的方式呈現,一則看看學生的掌握落實情況,二則看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
當堂反饋:即“堂堂清”,清什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怎么清——教與學方式;清了嗎——檢測、反饋。
為落實“雙減”政策,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為教育核心,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另外,為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需求,拓展“5+2”課后服務空間,學校還推出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學校最大限度地優化校內外的教育教學資源,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選擇性,學生可以在藝術、科技、創新、運動等多方面進行選擇。學校也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精心開設了書法、繪畫、立體十字繡、舞蹈、合唱、花樣跳繩、籃球、心海拾貝、田徑、焊接、皮革、木模、版畫等13 個校級社團,還有10 個年級社團,如3D打印、生命探秘、世界人文、法治天地、文學劇社、英語沙龍等。
每周兩次第一階段的課后服務,學生在各個社團盡情飛揚自己的熱情,可以自主選擇,可以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可以放松心情舒緩壓力,暢享活動帶來的快樂。
五彩繽紛的社團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閱歷,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家長們對社團的開設給予高度認可,他們說:“參加社團使得孩子的興趣愛好十分豐富。”“一天在教室里坐著上課,時間太長了,社團可以讓孩子變換在校的方式,非常好!”
“雙減”教育政策的重磅出臺,打出了恢復教育生態的精準“重拳”,將教育“主陣地”還給學校,將教育公平還給社會,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如果說課堂是理論知識的海洋,那么“5+2”課后服務的社團活動就是實踐探索的天堂。在這里,學生接觸社會、鍛煉技能、交流合作、提升素養,充分展現自我的精彩,彰顯個性的魅力。
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課后服務就是我們保證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因此,誰掌握了課堂,誰就占據了保證教學質量的制高點;誰把握了作業,誰就掌控了保證教學質量的狙擊點。所以學校從精準教研、精心教學、精細“課服”入手,落實“雙減”政策,保證教學質量高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