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第三十三幼兒園 王 瑩
二十四節氣在2006 年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 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能當選世界文化遺產,可見它的文化價值非同一般。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利用傳統節日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民族文化,以此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激發民族自豪感。因此,將二十四節氣作為載體融入到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的文化。這是百度百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可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包含太多知識點,無論是精神層面、思想層面還是文化藝術層面,傳統文化都面面俱到。
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集多種知識點于一身,不僅匯集了古人的智慧,而且包含了大量科學知識、自然界特征、藝術、游戲、民俗習慣、飲食文化等,可以說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提煉濃縮出來的精華,且二十四節氣來源于生活,至今仍對人們的衣食住行及農事耕種起著科學指導作用?!按河牦@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28個字的節氣歌,延伸出二十四節氣中的多種文化教育活動,延伸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和“深”。
幼兒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且具有整體性,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二十四節氣來源于生活,是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規律,有助于幼兒通過直接體驗和多種感官感受節氣所蘊含的內容。
二十四節氣貫穿于一年12 個月,有一定的知識整體性和時間規律性,針對不同年齡班,教師可以篩選斟酌可用的教育資源,對幼兒開展連貫的教育活動。二十四節氣包含了自然、社會情感、自我認知等方面的內容,可以讓幼兒走進自然,通過視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官感受自然萬物的生長變化;在游戲中發現探索節氣文化;在實際操作中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滿足幼兒情感、認知、行為等方面的發展。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教師不再是機械式講解教學,幼兒不再是只聽只說不做的機器人模式,注重和尊重幼兒的學習特性和思維模式,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模式,帶領幼兒玩中思、玩中學、玩中創,充分體驗二十四節氣文化帶來的樂趣。
每一個節氣都有自己的來歷,每一個節氣都有屬于自己的節氣內涵。
例如:“立春”有鞭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寓意五谷豐登。大班幼兒可以借鑒傳統游戲抽陀螺,中班、小班幼兒可以將靶子裝飾成牛的樣子,用沙包投遠等;“清明”,除祭祖掃墓外,也可組織踏青出游活動,帶領幼兒放風箏、玩紙飛機等;“處暑”有潑水的習俗,可以開展潑水游戲、水槍大戰等,不僅發展幼兒動作技能,而且能激發幼兒參加戶外體育活動的興趣,每天在園有一個好心情。
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節日習俗都和飲食有關,二十四節氣中更蘊藏了很多飲食養生方面的知識,便于糾正幼兒挑食、浪費糧食等不良習慣。
例如:“雨水”節氣意味著濕氣漸升,針對這一節氣特點可多食山藥、銀耳等食物,而大部分幼兒不愛吃銀耳和山藥,教師可以結合節氣與飲食開展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節氣中的飲食文化,使身體越來越健康。
節氣兒歌、節氣諺語、傳說故事等,與節氣有關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教師可根據幼兒不同年齡特點開展活動,中班、大班幼兒可根據節氣文化進行相關故事、詩歌教學活動,小班幼兒可以開展順口溜、童謠的學習,可以欣賞經典的民間故事。
例如:“驚蟄”節氣中涉及“雷公”,“清明”和重耳有關,“夏至”與“混沌”有關等,這些故事不僅能豐富幼兒詞匯,而且會讓幼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由來,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二十四節氣準確反映出自然事物節律變化,《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反復提到讓幼兒多親近自然,自然中包含各種動植物、氣候季節等,單純的“植物角”無法讓幼兒感受體驗播種、生長、收獲等變化過程,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都是“活”的,而我們與科學有關的教育活動是靜態的,親身感觸變成了說教認知,這樣會扼殺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要充分利用二十四節氣“活教材”,帶領幼兒親身感受四時變化的順序、動植物的節氣特征及各種自然現象,從而感知到人類與大自然環境是相輔相成的,在親近自然的同時要尊重和保護自然。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以農歷記載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中國有陰陽歷兩種歷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大多數幼兒對日歷是陌生的,部分幼兒認識陽歷,知道自己的陽歷生日,對于陰歷一無所知。二十四節氣文化知識也可以豐富幼兒對陰陽歷法知識的認知,從而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二十四節氣對應二十四個風俗習慣,與幼兒生活中的行為規范、人事關系、傳統美德、民族文化認同等方面息息相關。節氣文化中蘊含大量勤勞、勇敢、和諧、樂觀、積極向上等傳統美德,幼兒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對人與社會親近的態度,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了解自己的親戚長輩、父母、各行各業的人們與社會的關系,傳承美德,激發幼兒愛國情感。
在二十四節氣歷史發展中,產生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二十四節氣以自然變化為基礎,幼兒可以走進自然,通過自己的感觸、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對自然萬物、季節特征、色彩理解等仿作臨摹,從而提高自身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也可以根據節氣習俗(插柳、耕種、踏青、蕩秋千等),指導幼兒把自己當時的體會感受用畫筆記錄表現出來,加深幼兒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認知。
許多歌舞音樂形式的藝術隨二十四節氣應運而生,教師可帶領幼兒領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風光,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自然界的情景,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和情緒體驗,展示自己的藝術表現創造力。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部分載體應用于幼兒園一日生活教育活動中,使幼兒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感受傳統文化的綿遠流長。
在幼兒園實踐、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要突出“活”字,要讓節氣文化在教育活動中“動”起來,“走”出去,“傳”久遠。二十四節氣的特點是具有時間性、規律性、完整性,不能間斷。這不僅僅是幼兒園單方面思考的問題,需要家庭和社會與幼兒園合作,從而使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生根發芽,讓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