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八中學 黃愛杰
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初中地理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改變,要求不僅要重視地理知識的傳授效率,也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本文將具體闡述初中地理教師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幾種方法,并以案例闡述師生之間的新互動形式,即以導學案設計探究任務、以小組合作推進探究活動、以實踐拓展提升探究能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關鍵在于激發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最終知識結論,而是要支持學生參與問題討論、解題實踐活動,且要支持學生從不同維度尋找解決地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多創新、多實踐,真正為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礎。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主動調整師生互動形式,構建和諧平等的新關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科學探究行為,并引導學生在地理探究活動中自主生成地理知識、學科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打基礎。
新課改強調學生主動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但是關于如何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難題。具體到地理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地理閱讀、認知行為,也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與行為表現。通過開展地理探究活動,促使初中生樹立探究意識,能使學生主動學地理,有利于驅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切實優化初中生的地理學習行為。
在地理探究活動中,初中生能根據探究任務閱讀地理教材、分析地理問題,而且可分析、解決問題,這將關系初中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關鍵活動。舉例來說,在布置探究任務時,初中生會整理地理材料,閱讀關鍵信息,并且會主動利用各類工具解決地理問題,甚至會主動設計、組織探究式地理實驗活動,形成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這能促使初中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敏捷、靈活,并充滿創造力。而且在地理探究活動中,往往伴隨著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團隊協作活動,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由于開展地理探究教學活動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所以初中地理教師要主動設計探究式地理教學活動,支持學生在探究中學地理。具體來說,教學操作可從以下幾個方式進行:
導學案顧名思義是一種導學工具,但是設計者是教師,目的是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輔助工具。初中地理教師應嘗試以導學案設置探究任務,規范探究流程,創設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初步解放學生的雙手,調整師生關系,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地理教材、分析地理問題。如果導學案的內容合理、科學,將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產生主體意識。比如,在“地形和地勢”一課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地理探究活動,筆者在前期備課時與本校教師一同編訂了導學案,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如下探究目標:(1)學習我國的地形地勢基本特征,了解我國基本國情;(2)學習地圖三要素,學習地形地勢圖的認讀方式,通過地形地勢圖判斷我國某個區域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3)觀察我國全國地形地勢圖,了解我國各區域的地形地勢特點。
上述幾個探究目標較具體、準確地說明了初中生要學習的地理知識,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探索地形地勢問題。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明確探究重點,筆者也在導學案中標注了學習重點,即認讀地形地勢圖,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使學生能通過地圖解決地形地勢問題。這樣一來,本班學生的學習思路會變得更加清晰,有利于促使學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接下來,教師便可根據導學案組織地理探究活動,適當解放學生,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做好鋪墊。當然,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可適量填寫地理習題,目的是促使初中生在探究活動中自主解題,實現知識遷移,形成良好的解題能力。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教學方法,關注的是學生本身的認知狀態,且非常提倡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對此,教師則應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共同解決地理問題,實現自主探究。在構建學習小組時,教師要綜合分析學生的智能優勢、人際關系,構建異質小組,并引導學生在組內分工、分責,促使學生在組內制定探究方案、參與地理實驗,以集體智慧順利解決地理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為了成功構建學習小組,筆者長期觀察并記錄了本班學生在地理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并且在充分傾聽學生的意見、借鑒地理考試成績之后,將本班具有互補可能性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但是因為人數不平均,所以各小組的人數在5~7人不等,各小組的整體認知能力水平相當。待組建了學習小組后,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比如,在“祖國的首都——北京”一課教學中,本課知識點比較零散,但是認知難度不高,初中生需自主遷移地理認知經驗,讀圖、閱讀,了解與北京面積、位置等有關的地理知識,并積極總結北京的歷史文化發展變遷與名勝古跡,了解北京的職能與未來發展方向,學生只要認真識記知識點即可。但是,單一的死記硬背活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并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真正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所以筆者在本節課上支持本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與北京有關的地理知識,鼓勵學生“講解”相關知識,以此順利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在小組合作開展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適當沉默,給予學生充足的表達空間,使學生的身心狀態變得放松,積極參與活動,提升地理核心素養以及探究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各小組要系統整理教材中的地理常識,說出北京的位置、歷史文化傳統與城市變遷歷程等,了解北京的面積大小,并及時分享自己對北京的認識。接下來,小組可通過讀地圖簡要評價北京的地理位置,以北京為例總結認識城市發展及其特點的學習方法。如此,本班學生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豐富地理知識,突出了學生的主體行為,便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層面。接下來,各小組可“主講”本課知識,梳理觀點、總結方法,通過組際討論規范地理語言,實現自主表達。通過小組展示,各組學生能較為主動地評論其他小組的探究成果、探究行為,這將直接在小組之間展開生生互評活動,有利于促使學生自主總結探究經驗,便于學生及時養成良好的學習反思習慣。在本次地理探究活動中,學生始終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啟發、即時肯定,促使學生在地理課上參與探究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能直接感知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相較于被動接受,他們能在小組探究活動中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這有利于進一步讓學生形成學習期待心理,可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地理探究活動應該始終伴隨學生學地理的過程展開,而除了要在課堂上開展地理探究活動之外,教師也應在課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理問題,使學生積極遷移地理知識,以便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為此,教師則應整合鄉土資源,科學設計地理實踐項目活動,使地理學科回歸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展現自身的探究能力,進而解決地理問題,為培養的地理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真正為提高學生的真實學習力積累成功經驗,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
魯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經設計了多個拓展探究板塊,支持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自主學地理。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筆者按照教材的“學習與探究”板塊引導學生自主學地理。以“中國的高速鐵路”為例,本班學生要在課外自主搜索、調查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史,下載圖片、視頻等,總結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歷程、各階段的主要建設成果等,并對比我國高速鐵路與其他國家高速鐵路的發展速度區別。在本輪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了解我國高度鐵路的發展史,更能認識到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進步,還可以真正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也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可謂一舉多得。
在組織課外延伸活動時,初中地理教師要堅持以下教學原則:第一,實踐任務的適宜性。在設計延伸式地理探究活動時,教師在預設實踐任務時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承受能力、現有知識儲備,有效調控實踐任務的探究難度,促使初中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與思維品質做好充足準備。
第二,實踐資源的豐富性。設計地理實踐項目的一個基本意圖便是促使初中生主動將地理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在組織地理實踐探究活動時,教師要主動利用生活資源,拓展實踐材料,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
第三,實踐形式的多樣化。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方式很多,如社會調查、實驗探究、辯論對比、主題演講等,而每一種實踐活動的科學預設與有效組織都將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師應該主動設計多樣化的地理實踐活動,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做準備。
在開展地理探究教學活動時,初中地理教師要引導初中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往往會涉及豐富的知識遷移活動。所以,為了取得更好的探究教學校規,教師應該主動突破學科界限,打破學科壁壘。為此,初中地理教師可在跨學科合作、交叉性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以“中國的高速鐵路”一課教學為例,除了利用地理知識組織學生學習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史與建設史外,初中地理教師還可通過如下方式與其他學科教師實現探究合作:首先,與美術教師主動合作,由美術教師組織學生從美學角度鑒賞我國高速鐵路的外形結構、獨具東方特色的藝術美,將地理探究與審美教育結合起來,有效優化學生的審美品位。其次,與道德與法治教師合作,由道德與法治教師負責滲透德育目標,根據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史激發出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國信念,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地理文化,感受中國高速鐵路的速度與發展進程,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德育認知,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當然,跨學科合作的方式很多,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根據地理探究內容的特點開展學科交叉教學活動,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好充足準備。
萬事萬物都會有其內在的規律,而地理也是如此,不管是知識還是現實,都可以利用規律來解決一部分地理問題,例如,地理的分布、地理的演變等,因此對地理知識規律的應用是提高地理探究能力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利用好地理規律來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以便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世界地理中“世界氣候分布”這一課為例,只要能讓學生掌握世界氣候分布的趨勢和規律,學生就能加深對世界氣候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從緯度的變化入手,以赤道為中心、兩極為終點,氣候是由熱變冷的,因此可以逐步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這幾個氣候類型;進而可以從海陸位置入手,以中緯度為例,從沿海到內陸,空氣能呈現出為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到干旱的變化趨勢,降水也是由多到少;而高山地帶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頂到山麓的氣候也會由熱到冷,降水也會因為海拔高度以及迎風坡和背風坡的不同而變化,再結合地圖的引導,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
在此基礎上,教師在之后的亞洲氣候、歐洲氣候乃至中國氣候時,只需要提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地形圖展開研究和標注,便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如學習中國地理時,只需要了解我國西北干旱地區人口分布的決定因素,就能發現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下水豐富或者有河流的地方,并且會呈現出條狀或者帶狀分布的情況。因此在學習西北和新疆地區的城鎮和農業分布時便可以提出問題:“該地區城鎮與農業區的特點是什么,影響這個特點的因素有哪些?”進而讓學生根據之前學到的規律進行分析和探究,讓學生能夠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由此可見,只要找尋到一定的規律,學生的地理探索能力必然會得到顯著提升。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師應為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構建開放的探究平臺,既要在前期準備階段創設問題情境,布置探究任務,也要在后續的地理實踐中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支持學生在課內探究、課外實踐,綜合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不良狀態,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生成學科素養,進而為實現個人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