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中心小學 羅 英
核心素養視角下,社會各界對各學科、各方向的教學都提出不同的發展要求,學習成績早已不再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積極培養學科素養才是教學關鍵。小學數學學科對思維邏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為學生設定個性化的教學評價策略更能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需要保持對教學的高度重視,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小學時期的學生思維發展尚不完全,對學習還不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在此時幫助他們塑造的良好學科思維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不但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科思維,還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知識的舉一反三,感受學科內涵、深化學科素養。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關鍵一環在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也占據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展開深度探究,尋求更多研究途徑,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想要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應該從數學教學評價入手,充分意識到評價的重要性,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背景完善教學計劃。評價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并激勵學生改進存在的問題,有較強的重要性。首先,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上,學生的主導地位并不明顯,重視評價教學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地位,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價值,從而積極參與教課堂學習,配合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其次,科學性的評價依據會幫助學生對自身能力合理定位,教師應該結合當下對人才的需求,摒棄以往的教學標準,不再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依據,而是結合他們的綜合表現設定符合核心素養發展方向的評價細則,以此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道德品質等多方面進步。最后,完善的評價過程具備實質性的教學意義,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和他人合作的同時彌補思維漏洞,結合評價標準設定循序漸進的發展目標,不斷提升數學素養。
研究現代教育理論后不難發現,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還要看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無論這些課堂評價是正面開展的還是側面開展的,或總體上的評價還是某些具體指標的評價,實際上都構成了課堂有效性的評判標準。新課改已經推進了多年,收獲了良好的效果,更多教師愿意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表達、主動交流,并進行師生互評和生生互評。但當前的課程評價體系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點,例如,評價語言空洞生硬、效率較低等,這就使激勵學生的目標很難實現。教師需注意的是,開展課堂評價要注重有效而真實,其目的是促進教學更好開展。因此,從提高教學評價實效性的角度出發,教師要正確運用評價語言,做到恰當、得體。教育并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探究的火焰。對教師來說,評價所用語言要注重從實際出發,并體現飽滿的感情。
素質教育的重點是讓教學評價淡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分辨以及唯分數論,而課后作業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樣需注重這一點。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后總結發現,教師批改作業的主要動機仍然是幫助學生認識在知識理解方面的誤區,屬于查漏補缺導向。這種方式顯然已經很難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從創新的視角看,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要用更寬泛而新穎的視角,以及靈活機動的方式,不應糾結于學生做對了多少、做錯了多少,對學生作業的質量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如果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差,作業的質量低于班級整體水平,教師則可以先對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或書寫工整方面給予肯定,增強這類學生的自信心。對不是出于主觀動機而完成作業的學生,教師同樣要以指出優點為重點,促進學生不斷改進。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經常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的概念知識、理論和解題方法等生硬地灌輸和講解,這樣的教學的效果浮于表面,并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完善教學評價的第一步就是要轉變教學理念,遵循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定評價的模式和細則,幫助他們消除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意識到自身的重要價值,從而更加積極參與數學學科的思考和探究過程中,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安排課前預習環節,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設定本節課的開展方向,并靈活地突出教學重難點,重視創新評價模式,結合生動的語言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困難,樹立競爭的學習思想。值得注意,教師在利用語言鼓勵學生時,要重視對評價保持一定的客觀性,要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后,再對學生進行鼓勵,否則容易導致學生盲目自信。
比如,在進行小學數學有關“混合運算”的知識學習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帶領學生掌握正確的混合運算順序,并算出正確的結果,使學生具備運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對混合運算的內容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可以設定課前預習環節,借助微課或其他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提前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理,進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多種評價環節,對學生的收獲給予肯定,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要敢于指出。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預習完成效果設定不同的教學標準,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價值,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以往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多是通過學生的測試成績為學生評分,這不僅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和全面性,學生也無法通過分數認識到自己學習上的不足。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發展階段,身心發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年齡特點,渴望得到贊賞和表揚。制定多種評價的標準是重視學生的體現,個性化的評價方案也能促進他們數學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積極性。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評價方式的創新,不應該將評價策略的開展僅限于師生之間,師生評價形式中,教師占據主動權,學生缺少參與評價的權利,如果教師在評價中摻雜了主觀情感,會影響評價的合理性。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生生之間的評價,得到同學的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如此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和創新水平,為核心素養的完善打好基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在課堂學習中如果用到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應鼓勵小組內成員互相展開評價,小組外對其他小組展開評價。如此,評價的內容會更加全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合作學習中的不足,從而端正學習態度,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
比如,在進行階段性的測試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成績和日常表現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一次的成績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實際能力,對那些成績提升幅度相對較小但是日常付出的努力相對較多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他們,避免他們因為成績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及時表揚正確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面對數學難題也能積極思考的探究精神,使學生打好堅實的學科知識基礎,為下次測試繼續努力。同時,在考試之后也可以設計生生互評環節,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既能得到他人的評價,也能根據自身理解評價別人,在和諧的氛圍中肯定自身實力,學習他人的優勢之處,從而積極面對每次考試結果,為自己設定合理、科學的奮斗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知識儲備和生活環境等情況各不相同,在面對同一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差異,為了將差異性的影響降到最低,教師應該注重評價教學的過程完善,在制定個性化的評價標準上充實評價內容,不再單一地圍繞數學成績開展評價,而是從學生的思維發展、思考方向、解題速度、舉一反三能力等多種角度完善評價環節。學生的知識技能、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表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綜合體現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因此,合理的評價能使學生感受到全方位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在鼓勵和肯定的氛圍下完成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的數學素養,滿足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
比如,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不能過于依賴教輔書和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一般來說,受到差異性的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各有不同,無論學生從哪種方向得出結論,教師都不應該直接否定他們的回答,而是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行為,在學生出現錯誤時,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走向正確的思考道路,得出正確的數學結果,進而再進行能力評價,使整個過程形成有效的閉環。肯定學生的多向思維,學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樂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滿足數學學科特殊的邏輯思維發展要求。同時,教師要注意評價的深度,良好的教學評價應該張弛有度,千篇一律的評價方式、話語都會使學生產生聽覺疲勞,甚至盲目自信,在應該指正的地方也需要及時引導,使學生可以健康成長。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多是在測試后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多是圍繞成績開展,這大大降低了教學評價的價值。此外,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也難以通過分數認清自身的優缺點。因此,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貼合學生實際學情,對評價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借助教學評價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比如,在教授“植樹問題”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內容,引導學生回憶大街小巷兩旁種植的樹木,并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就“植樹問題”展開客觀的分析和探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劃分為小組,鼓勵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在紙張上畫出設計植樹的具體方案,并在對比和分析下,從各組方案中選出最優秀的方案。然后,教師要詳細點評各個小組設計的方案,指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并讓學生明確方案的可行程度。以此為切入點講解植樹問題,既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掌握生活常識。課堂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入手,對學生展開合理的評價,如從參與合作探究情況、方案實踐情況等,以此優化課堂教學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點評和鼓勵下,主動參與教學,并日漸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傳統數學教學中考試評價更傾向于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考試成績將學生劃分為優秀、良好、及格等多個層次。但這種評價形式從根本上講還是以“知識”為核心,沒有突出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也沒有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對此,教師應改變以往的考試評價,讓數學考試評價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真正發揮育人價值。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方面,考試評價與學業質量標準有密切聯系,成績不再成為學業質量標準的代表,能力和素養才是代表標準之一,這打破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桎梏。如,在數學應用題中,題干可以包含社會或科學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的解題中不僅鞏固了知識,還提升了素養。另一方面,考試評價內容需要創新,教師應向考試評價內容注入新的活力,如增加新的測試指標就是有效手段之一。部分西方國家提出了將核心素養框架中的要素融入考試評價中,教師可以借鑒成功經驗,結合實際學情合理運用和改進。如在考試評價中可以加入真實情境模擬測驗,既鍛煉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又考察了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比如,在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目,要求學生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其中涉及的知識點并不多,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將題目進行修改,如設計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已知信息求出完整的長方體表面積;第二個問題要求學生基于社會情境下,給一個無蓋的長方形紙箱上色,求涂色面積;第三個問題則是開放性問題,問學生能用多少種方法解決以上問題,并能否提出其他數學問題。第一個問題需要運用公式解決,考查了學生的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第二個問題則需要學生滿足情境解題,檢查了學生知識內化情況;而第三問開放性較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會被充分調動,這對關鍵能力進行了考查和鍛煉。基于此形式進行評價,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策略完善具有多種途徑,良好的評價環節設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積極完善評價細節,設定評價標準,尋求更多踐行的方向和途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使小學數學教學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