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我國總體要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為當前奮力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目標指引。為做好基礎教育,需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基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育人使命,積極響應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多元期待,構建基礎教育發展新格局。辦好基礎教育,需要更加關注育人內涵,從評價學生的分數、成績走向追求學生全面成長,實現全面育人目標。在奮力推進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要求。
一要從學生的成長現狀著手,科學評估當前基礎教育體系與全面育人目標之間的具體差距,通過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充分收集學生的學習訴求,實時調整基礎教育理念,促進基礎教育創新與全面育人體系之間實現有機融合。通過全方位整合育人資源,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堅持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充分激發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全面提升育人質量,營造最佳育人生態。
二要從學生的成長規律切入,充分關注學生的動態成長過程,及時發現現階段教學、育人等各環節的潛在問題,積極探尋學生核心素養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關聯,通過深化育人體系改革,建設優質高效、極富活力的高質量育人體系,推動減負與提質并舉,促進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最終從基礎教育的辦學規律出發,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育人方案,充分調動學生自發、自主成長的積極性,構建最佳育人模式。
三要從學生的未來成長著眼,合理平衡知識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關聯性。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推動育人實踐與時代要求、發展趨勢緊密銜接,通過科學研判基礎教育發展趨勢,不斷豐富基礎教育內容,引領育人體系持續升級。通過科學調整育人理念,積極重構育人導向,充分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將培養學生的高層次認知能力、創新能力與知識素養有機融合,深度開發學生的成長智慧,努力促進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現階段,基礎教育仍然面臨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育協同機制不暢等現實問題,影響了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面對建成教育強國的時代任務,要堅持以服務育人為目標,通過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多元化學習訴求,探索協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積極創新基礎教育體系、優化育人方案,構建更有活力、更高質量和更加全面的基礎教育方案。
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應該做到:
首先,要堅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基礎教育素材,推動文化傳承與文化育人實現有機融合。傳統文化智慧為學生全面成長提供了科學指引,要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校外活動基地等資源,為學生深度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創造良好空間,通過深度汲取傳統文化智慧,踐行人文教化理念,完善基礎教育內容,培育出有靈魂、有品德、有擔當的時代人才,以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想成效。
其次,要堅持從智慧技術中探尋基礎教育力量,推動技術應用與智慧育人實現生動融合。智慧技術為實現個性教學、精準教學提供了現實可能,通過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智慧教學等手段優勢,關注學生的個性學習訴求,為學生創造良好、智能化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全面成長、趣味快樂的氛圍中,實現個性化成長。
最后,要堅持從家校社協同中整合基礎教育資源,推動多方力量與全面育人實現深度融合。家校社多方協同為創新基礎教育體系提供了堅實力量,通過規范基礎教育辦學秩序,推動各方合理分工,積極搭建協同育人平臺,整合多方優質育人資源,為創新基礎教育提供全方位指引,使學生能獲得最全面、最完整的成長支持。
總之,在奮力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要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為導向,以優化學生成長過程評價為重點,通過發揮智慧育人新動力,制定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的優質教學方案,實現學生成長與知識學習、素養提升有機融合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