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清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包洪煒
信息技術實現了靜態知識動態化、虛擬知識實際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推動了數學學科的深入發展,同時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對數學知識探索的欲望,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應用、自主探索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注意力集中在知識點的講解和大量習題的講譯上,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思維慣性。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快速幫助學生實現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提升,但對學生自主學習、數學學科學習興趣培養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信息技術具有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在一起,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激發學生興趣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的最主要特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有限,在學習過程中對直觀性的內容有更強的意愿學習,對需要一定的邏輯推理才能得到結果的知識則不感興趣。加上傳統教學的局限性,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數學知識進行灌輸而不是學生的自我探尋,進一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學科中的應用符合小學生的成長,實現了數學知識的有效轉化,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信息技術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了動態內容,變靜為動,體現了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實現了知識的有效轉化,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用動態知識展示并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以此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實現了邏輯之間的展示,具有化虛為實的特點,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數學邏輯等內容從需要學生想象、構建轉化為了實際的動態展示,便于學生理解和認識,這對學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傳統教學思路下學生數學學習主要發生在課堂上,教學的模式是教師為主,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實現了對數學教學的有效改革,在課前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微課預習的資料,在課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數學知識的教學,在課后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知識的豐富和拓展,很好地滿足了學生對數學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對學生數學學習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意識,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探索資源。
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的應用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的應用豐富了小學生的學習體驗,其在課堂的應用可以通過具體視頻的方式將靜態內容動態化,幫助小學生完成數學學科的知識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通過白板的展示優勢,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并用白板的交互性與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在課下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后作業、課前預習等方面做出調整,這對小學生的學習模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提供預習資料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重要內容。課前預習是小學生應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預習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學生單純地依靠自身看書本內容,課前預習流于形式,最終的結果是學生逐漸失去興趣。信息技術提供預習資料,實現了靜態內容動態化的目標。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將預習的資料以動態內容呈現出來并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內容,提升學生課前預習的質量。以“小數乘整數”為例,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買風箏內容轉換為課前的預習資料,利用視頻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小數乘整數的學習。課前預習資料中,教師用動態視頻的方式展示了小紅去攤位上買風箏的過程,風箏一個3.5元,買3 個需要多少錢?情境出現以后視頻開始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首先利用元和角的轉化進行計算,3.5 元可以轉化為35 角,得到35+35+35 的連加式得到105 角的結果,通過角和元的轉化得到10.5 元的結果。元轉化成角是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內容,得到結果以后再播放視頻,以豎式計算的方式進行演示計算,在豎式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計算的過程、小數點的位置選擇,從而掌握小數乘整數的一般性規律,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課前預習中除了視頻微課以外,教師還要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如買一支鉛筆需要4.5 元,如果買5 支需要多少錢?如果買一個毽子需要1.5 元,買6 個毽子需要多少錢?例題要求學生先用豎式進行計算,然后用元、角的關系進行檢驗,以此鞏固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預習資料以視頻的方式呈現,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視頻的學習過程中數學知識實現了動態化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指導過程中要抓住學生數學學習的規律和特點,進一步圍繞利用信息技術對課前預習資料進行有效整合,豐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為課堂學生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
導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傳統導學的設計以講故事或知識前顧為主,這種教學思路在短期對學生學習引導效果顯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興趣明顯下降。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豐富現有的導學內容并創新教學資源,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小數除以整數”為例,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導學設計,如教師提供準備好的圖片,用電子白板展示:李老師每天都會跑步,但每次跑步的時候都會說配速是多少、跑了多長時間、多少公里,比如今天早上李老師記錄了自己的跑步數據(展示圖片),通過圖片可以看到今天李老師跑了5.6千米,一共用了30分鐘,配速是11.2千米每小時,怎么理解這個配速呢?一分鐘李老師可以跑多少千米呢?事實上很多小學生家庭中也都有運動手表,在跑步運動中也常常接觸千米、時間和配速,提供李老師的表盤數據,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的方式進行導入,如錄制視頻,在視頻中李老師正在進行跑步,然后數據直接在動態視頻中呈現,包括運動平均速度、用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很快獲取到關鍵信息并引發思考和探索欲望,從而完成導學的任務。信息技術包括電子白板、微課等技術都可以應用到導學設計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類指導,并合理利用不同的信息技術,從而實現導學設計的豐富性、多樣性,盡可能幫助小學生逐漸掌握數學學習的思路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有效導學的目標。
課堂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陣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拓展數學資源,將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實現了變靜為動,化虛為實的教學效果,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應用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要進一步以信息技術開發更多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數學課堂參與積極性。以“循環小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計算數據代入情境:王鵬在運動會上跑400m,竟然只用了75 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視頻場景展示以后很多小學生都沒有計算的興趣,因為計算邏輯很簡單,就是400÷75,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廣泛涉獵。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用電子白板的形式進一步展示計算過程,用教師計算代替學生計算,在電子白板計算中可以發現余數總是25,計算到5.333時絕大部分學生發現了問題并認為“老師計算錯了”,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學情鼓勵學生自己計算。學生計算以后發現了與教師計算結果一致,但也有學生提出隨著計算增多肯定還會發生變化,因此教師可以繼續用電子白板繼續展示,展示小數點后7 位、8 位,甚至是十幾位,讓學生直觀循環小數的特征,以此強化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400÷75 計算以后,教師繼續用白板展示28÷18 和78.6÷11 的計算過程,進一步讓學生通過電子白板的直觀計算,了解循環小數,并認識到循環發生以后,無論怎么計算,其結果都是循環的,以此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思維導圖是整合課程內容的有效方式。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思維導圖的動態化構建,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知識之間的邏輯,并幫助學生在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中完整課程內容的整合,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動態化、形象化的內容將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和整合,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以“小數除法”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技術逐一呈現思維導圖的內容,如先展示小數除法,然后進行延伸,第一個延伸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案例是96.8÷4;第二個延伸是添0 計算,案例是10.6÷5;第三個延伸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第四個延伸是循環小數,其中可以分為一位數的循環小數和兩位數以上的循環小數,每一個的計算都需要給出具體的計算案例,最后是小數四則運算并給出具體案例。思維導圖的構建是動態的,每一個知識點在顯示之前都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經學習的內容進行構建,最終完成知識的整體構建,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動態化學習,體現信息技術在思維導圖設計方面的優勢。總之,思維導圖的技術化處理實現了課堂學習內容的整合,學生只需要對照電子化的思維導圖完成內容的思考和整理即可,每一個導圖的小點都可以單獨地進行設計,讓學生對課堂的所有內容進行合理的歸納,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課堂內容的整理,發展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
課后作業一直是數學知識鞏固、提升的重要渠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數據分析優勢,積極布置課后作業,依托大數據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廣泛分析,從而研究學生的具體學情,并給予積極的指導,最終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應用。課后作業是教學的重點,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教師可以采用學校提供的學習平臺進行指導:作業可以以電子的方式下發,學生在各類電子終端接收,然后進行作業的完成,也可以是發放紙質版作業,學生完成作業以后上傳到系統即可(紙質版需要拍照上傳);作業上傳到系統以后,系統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教師可以直接看到分析的結果,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針對學生共性的問題放在課堂上利用5分鐘左右進行集中講解,一些個性化的問題則鼓勵學生通過向其他同學尋求幫助的方式來實現,以此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實現知識的有效提升。課后作業的信息化可以降低教師的作業批改壓力,將常見的作業問題交給系統來完成。而且在批改的過程中,教師只要對學生錯誤的題型統一整理即可,系統還可以輔助對做錯題進行統一的歸納,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總之,信息技術在課后作業設計方面的應用符合小學生的成長規律,教師對學生學情可以進一步地把握,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和資源,為學生課后作業的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是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的具體應用體現。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優勢,通過一體化教學拓展課堂的教學空間,利用一體化的發展優勢不斷建立起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方案,對小學生學習產生促進作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方案要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積極開展數學課堂指導工作。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線上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課前預習的資料、課后復習的資料、課后資料的整理等內容,如“圓”的知識學習時,學生掌握了周長、面積等計算公式以后,可以通過線上資源搜集關于更多圓的知識。教師可以搜集歷年小升初的數學考試題來補充自己的學習資源,也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課件等內容,通過課件支持學生課后學習與復習;在線下教學中結合線上教學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如學生在線上學習中(包括課前復習、課后資料整理)遇到的問題都可以提前在線上提交,在課堂上這些問題由教師集中解決,以此形式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學習遇到的困難,實現課上課下的有效互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教師結合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指導,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合理地進行滲透,與學生發展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符合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給傳統數學教學帶來了深刻變革,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方式以及課后作業整合等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實現了數學知識的形象化、具體化,有效培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