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 王 錳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要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習者切實地感受學習的價值,讓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彼岸,落實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盡可能地啟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地探求和應用地理科學知識,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筆者對新課程提出的核心素養理念下學生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了研究,下面就結合具體教學實踐與體會來談談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實施。
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教師的引導下以組織為單元,積極地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教學。合作探究式教學是一個與常規的學生被動學習方式相對的主動性教學方法。其目的就是改變以學習者單純接受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全面發展的教學環境,并創造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新知識,并將知識加以運用,從而促使其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積極、探索、協作的精神,以便讓學生在積累并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合作探究式學習讓能學生主動地參與研究教學活動,并得到親身參與合作、研究或探索活動的感受,訓練發現新問題和解決舊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共享和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養成對社會發展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
合作式研究型課堂教學,其過程都是包圍著“發問”展開的。高質量的富于探索性的提問問題是課堂教學的精華,因為它容易激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去探索,積極地開展發散性思維活動。而提供高質量的問題、激勵學生開展高質量的思想活躍,是課堂教學研究必需的。在以往的基礎地理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甚至有一些教師提問更少。而在教師的提問中,大多是記憶型的問題,或對具體化的基礎地理知識只需用“是”與“否”來解決,而較少是探討性的問題,探究性問題往往可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探索。此類問題,從內容上看屬于“高級”問題,因為學生必須改變信息的形態或組織架構,并經過對比、分類、綜合、抽象、總結等高級的思想教學活動,方可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該盡可能創設更高層次、開放性的實際問題,而這些實際問題中有的可以恰當地創造現實問題的情景,從而激勵學生提供要探索的現實問題。有的則可以提供超越常規的條件,讓學習者的思想更活躍,思想也更寬廣。如在“構造地貌的形成”這節課的學習中,以欣賞“大量的山地景觀圖片”創設情境,引起學生關注山地在形態上的差異,互相交流質疑,并由此提出這些山地的成因、形成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要學習的主要問題,便于教學內容的展開。再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這節具體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引導學生做出關于沖積扇、三角洲等地形的實體模型,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實體模型,并彼此交流疑問,然后教師根據大家的問題給出了如下兩個主要研究問題:一組:沖積扇的地點在哪?為何會在此發生?石屑堆積的分布有何特征?為何出現了這樣的分布特征?二組:三角地的地點在哪?淤泥為何會在這里積聚?為何河道中含有大量淤泥?以及三峽大壩竣工后對長江三角洲經濟有哪些影響?上述問題有助于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點,從而擴大學生的研究知識面,更關鍵的是還能培養學生的研究創新能力。這樣學生不但學得很主動,而且也趣味盎然,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學習內容并且印象深刻,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梢?,有了教師創設的情境,這時讓學生提問,他們就會有許多想法,而大部分問題都和后面要研究的內容聯系緊密,便于教學內容的展開。
展開以小組為單元的自主探究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習者按照教師所設定的研究思路,展開調查、實驗、信息獲得、訪問、思考等各項研究活動,最后使問題得到正確處理,從而獲得研究成果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也就是培養學生在搜集和處理信息、掌握新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溝通和協作等各方面能力訓練與提高的過程。例如,在“構造地貌的形成”這節課程的教學中,由于理論知識較為抽象枯燥,而學生又缺乏實際生活體驗,所以教師提前準備教具、學具(用各種色彩的海洋代表了各個時期的巖層;各種彩色的吹塑紙代表著各個時期的巖層)來輔助教學,從而實現了把抽象的內容系統性、直觀化、形象化的目的,也是為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條件。學生通過使用學具展示與操作,自主合作研究,逐步探索出背斜、向斜這些復雜地質結構的基本形式,并能按演示結果繪制示意圖,探究出了利用地層形態與巖石新老關系確定背斜、向斜的方式,和地形倒置的產生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找答案,要把時間交給學生。而在真正上課時,一些教師總是怕學生得不出合理的結果,而由教師講解展示出結果。其實,這是沒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還是在向學生“灌”知識?,F在的科學教育,就要從“知識本位”的思想觀念向“人的發展本位”過渡,盡管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失誤,但學生必須親身經歷過科學探索的全過程,才能學會剖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才能,這往往比單純的掌握知識更有意義。因此,在平時教育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將大部分的時間都交由學生自己去觀察、實踐、檢測、記憶,讓學生通過思考加工,自我去總結、發掘所學新知,在實踐中感受探究的快樂,從而產生愉悅感。
2.注意幫助學生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這與上述地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矛盾,在合作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經不再當作事實本身的結果來學習,而是當作在科學概念的產生過程中進行篩選后所引出的要素。在合作探索式學習過程中,學生能主動把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特點,并通過親自參加合作探索過程,從中獲得了認識,從而更易于產生正確的科學概念,印象也會比較深刻,地理實踐能力也不斷提升。
3.注重合作意識的培養。在合作研究式教學中,通常要求學生分組開展實踐、探究、調查等合作學習。需要每個學員都參與,使每人都能充分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而并非需要學生復述課本、教師或別人已有的結論。根據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由于學校都是根據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建立對事情的認識,所以參與辯論的人,并不用考慮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合理、是否正確,而且辯論并沒有由教師支配,也沒有在少數一些學校中唱主角,而只是需要全體的學員都公平地投入進來。但因為已有經歷、文化背景等的特殊性,學生對事情的認識也會各有不同,這樣在合作中可以讓學生發現社會問題的各個側面,并注意觀察和思考別人的觀點與感受,對自身和別人的看法加以反省或批評,以便建立起新的觀點和更深刻的認識。這樣,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意義,能增強集體主義思想,這也符合時代對人素質的要求。
這一過程主要是學生將本組合作探討的結論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最終結論。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活動的評價,教師的評語反映了教師的價值導向,對學生的學習也具有一定的引導意義。一般的評價活動,都是教師肯定實驗成功的學生,但還有一些學生雖未有明顯的效果,但也付出了勞動,進行了探究。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評價時就要注意全面性,特別要發現失敗的小組在實驗中的閃光點,如:態度認真、團結合作等,給予肯定,然后再幫助他們找到失敗的原因。保護了學習者的探索心理,也會讓學生更樂于去發掘問題,從而具有更強烈的探索意識,這也反映了最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教育要重視將教學過程與學習成果評估相結合的特點。教師在評價的同時,要發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這節內容的學習中,采用了課上模擬實驗的方式學習河流侵蝕和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各個小組進行試驗、合作探究后逐一匯報,并展開組與組之間的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如表1)。通過組內自評和組間互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表1 對課堂實驗演示活動的評價量表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應用到新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之一。如在“構造地貌的形成”這節內容學習中,在教材內容全部學習完以后,設計了探究實驗,用裝著油和水的透明塑料管模擬巖層,并將其彎曲模擬出背斜和向斜構造的實驗方法,由學生合作探索地理結構和巖層之間的相互關聯,這既使學生感受到了學好地質對生存的有益,也對本節課程中學生掌握情況作出了檢查,更關鍵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質實驗能力等核心素質,教學效果明顯。
1.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在地理課的教育與復習中,應當根據具體課程內容,綜合使用不同的復習方法。
2.正確處理好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之間的矛盾關系。教師應意識到,滿堂“灌”雖然看似完成了任務,但學生也許沒學會,探究學習沒有經歷。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問題的實質進行分類,該在課上進行探究的問題,一定要在課上完成;可以課后解決的,就讓學生自己查資料、做實驗解決,并把結果向大家簡單匯報;現有條件無法解決的,教師課后找相關的資料,在本學期中抽出少量的時間給學生介紹??傊?,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說法”。
3.要面向全體學生并關照個別差異,要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的關系。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說“教育的藝術不放在所傳遞的本領,而放在啟發、喚起、鼓勵”。以往的教育經驗告誡人們,不要總認為學生什么都不懂,總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訴他們,甚至想替他們解決問題,但事實證明學生也能行。中小學生的很多發現都是具有發散性和創造力的,而發散性和創造力也就是中小學生本身所體現的最重要的思維方式。承認學生、重視學生、培育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好教師所應該具有的良好教育素質。實施合作研究型教學方法,教師應該以接受、信任和認可中小學生為前提,面對全體學生并注重群體差異。
綜上所述,合作式研究型教學方法是中國高中地理教學改革中的一種主要方法,它突破了傳統固定的時間界線,也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上的束縛,學生能夠在比較廣泛的時間與空間范疇內手、腦并用,開展研究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個人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合作研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標準能實現的關鍵,需要人們繼續探討、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