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中學 孫彩霞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創設生動的情境,通過情境啟發學生、推動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過程。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要聯系教學過程,對圖像、聲音、生活等情境的創設進行研究,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優化教學過程。
許多高中生沒有對歷史課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不良學習行為,如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不愿與教師互動等。究其原因,教師僅僅借助口頭語言、課本文字講述知識,導致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同時,在教學活動方面,一些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活動過于單一。這一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師生互動效果,給歷史教學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歷史課程方面,一些高中生遇到了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習題訓練方面,導致學生出錯率較高。比如,在解答選擇題時,學生常常感覺四個選項均正確,難以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一些學生甚至在教師講解習題后,仍然難以理解正確答案。究其原因,教師在教學時,以講解為主,未能設計自主思考活動、合作探究活動。學生逐漸養成了機械學習的習慣,將聽講、做筆記、做題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很少深入地思考問題。
現代社會由歷史社會變革、發展而來,與歷史社會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很多高中教師只是講述課內知識,很少將課內知識與當代生活聯系起來,導致課堂上缺少生活案例。該問題的形成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有關,受到教師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缺乏生活化教學意識,從而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時忽略了歷史社會與當代社會的聯系。
通過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能再現歷史場景,提升教學內容的生動性、直觀性,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歷史是發生于過去的真實事件,一般都是不可復制的,所以學生無法回到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中。在此情況下,教師如果只是通過語言講述歷史事件,就難以使學生產生深刻的認識。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圖像、聲音等形式優化了歷史事件的展現效果,提升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通過應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加強學生對事件脈絡、影響等的認識。
興趣一直都對學生的學習意識產生著重要影響,關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主動性。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文字內容具有晦澀難懂的特點,教師僅僅講述教材中的文字,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相較于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更有利于說明歷史事件,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生活情境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將歷史事件和生活素材結合起來,使教學內容更加貼合現代生活,這能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
情境教學法與高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將課外知識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在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高考加強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這表明教師需要豐富學生的認識、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高考的指向下,歷史教師越來越注重將史料、習題、生活案例等內容引入課堂。通過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教師引入最新的歷史資料,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提出有效的知識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四)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情境教學具有暗示學生、啟迪學生的作用,能帶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暗示、啟發學生的思維。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情境,了解不同的歷史背景。經過長期的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適應能力,能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思維。另外,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教師能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營造不同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這樣一來,學生適應學習環境、融入學習活動的能力將不斷增強,自主解答歷史問題的能力將得到提升。
歷史是由人、故事、場景等要素構成的,具有一定的鮮活性。以往在教學時,教師只是通過文字描述歷史事件,造成了教學內容過于抽象、事件脈絡不清晰等問題。針對此情況,高中歷史教師可以應用信息設備創設情境,展示歷史事件,再現歷史場景。借助信息設備,教師可以尋找歷史事件發生時期的舊照片、舊視頻,創設圖像情境,再現歷史事件的真實場景。這樣,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就能使學生通過視覺感受接受知識,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感染力,有效解決課堂教學枯燥無味、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時,教師可以借助圖像情境,講述“魏晉隋唐時期繪畫、石窟藝術發展的表現”,深化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繪畫方面,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示《洛神賦圖》《送子天王圖》等作品,使學生在賞析畫作的過程中發現魏晉隋唐時期畫作的“以形寫神”“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特點。在石窟藝術方面,教師可以展示“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圖片,播放相關的紀錄片,通過圖片、視頻帶領學生了解魏晉隋唐時期的雕塑藝術。這樣,教師能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好奇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問題既是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工具,又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工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運用積累的知識,發揮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另外,通過課堂問題,教師能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合理的課堂問題。結合問題情境,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機會,給予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這樣,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能增強思維能力,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并且獲得學習成就感。比如,在教學“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時,教師可以結合“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創設“宋太祖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情境,提出“宋太祖這么做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一舉措屬于哪個方面的措施?”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理清問題后,學生首先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然后在小組內部展開交流,各自講述對“杯酒釋兵權”舉措的認識。這樣,學生能通過探究得到“其目的是解決武將專權的積弊”“這屬于軍事方面的舉措”的結論,實現探究學習的目標。
音樂情境作為教學情境的一個類型,具有渲染氛圍、烘托氣氛的作用。通過播放音樂,教師能打破沉悶的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另外,音樂是高中生感興趣的內容。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將會被帶入具體的情境。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從教材內容中選擇一定的主題,聯系主題選擇相應類型的音樂,創設音樂情境,渲染課堂氛圍。在音樂情境下,教師還可以滲透德育,幫助學生塑造優良品質。這樣,有利于增強歷史課堂的藝術美感,能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實現“立德樹人”的培育目標。比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教師可以在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的時候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運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播放《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祖國母親》等歌曲,讓學生跟隨多媒體合唱,以此來烘托課堂上的愛國氣氛。同時,教師也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演唱其他的愛國歌曲。在這樣的氛圍下,教師可以講解“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背景、意義”等知識,加強學生對“開國大典”的認識,推動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記載了人類發展的歷程,講述了過去社會發生的真實事件。雖然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事件與當代社會之間具有較大的時間跨度,但是一些事件仍然對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參考價值。當前,許多高中生完全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未能認識到歷史知識與現代生活的聯系,從而出現了一些學習問題。針對此情況,教師應發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引入生活語言、生活案例,設計與生活相聯系的歷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分析現代社會。這樣,教師可以將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經驗、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教學“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時,教師可以“網上購物”的生活案例,創設“人們通過網購平臺購物”的情境,通過這一生活化情境展現“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多樣化”等變化,引導學生總結“改革開放的優勢”。再如,在教學“交通與社會變遷”時,教師又可以結合“地鐵”“高鐵”的案例,創設“人們乘坐地鐵、高鐵快速到達目的地”的情境,引導學生總結現代交通的特點、優勢,以此來加強學生對現代交通方式的認識。這樣,教師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幫助學生發揚個性。在教學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歷史故事,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創設表演情境,為學生提供體驗學習的機會。在角色表演活動中,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通過語言交流、肢體動作再現故事情節,將真實的歷史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當表演時,學生不只是簡單地模仿歷史人物,而是融入自己的認識和想法。通過表演,學生能感受不同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情感,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歷史事件。比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等內容,然后播放影片——《辛亥革命》,從中選擇一些片段,組織學生開展分角色表演活動。在表演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影片中的一個片段,分配“孫中山”“黃興”“徐宗漢”等人物角色,設計表演內容。在學生完成準備工作后,教師就可以讓各小組學生依次到講臺上表演。這樣,學生對“廣州之戰”“武昌起義”等歷史事件的認識將會更加全面,有利于深化對“辛亥革命整個過程”的記憶。
實物情境是教師利用真實的物品創設的情境,能帶給學生更為真實的心理感受。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歷史事件中的物品被保留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文化。當前,許多城市都建立了基于不同主題的歷史博物館,儲存著極具傳承價值的歷史物品。另外,歷史事件中的許多地區經過保護與修繕,至今仍然保持著原貌。在進行教學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創設實物情境,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帶領學生到歷史博物館、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參觀學習。在學生參觀的過程中,教師講解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這樣更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教師可以將當地的歷史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的場地,帶領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使用過的工具、走過的路線”等內容,通過實物感染學生,實現情感滲透。另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地道戰的發生地”作為研學旅行的場地,組織學生實地學習,使學生通過實地觀察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這樣,教師就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實地探究的學習意識。
史料是社會發展的“痕跡”,對人們了解歷史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高中歷史課本中的知識內容是有限的,只能展現歷史社會的部分情況。在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入課外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因此,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聯系課外史料,以史料為基礎創設多元情境,通過史料情境啟發學生、開闊學生眼界,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教學“共產黨宣言”時,教師可以基于原始史料《共產黨宣言》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解讀《共產黨宣言》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共產黨宣言》對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在講解“巴黎公社”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基于史料《巴黎公社詩選》創設語言情境、圖像情境等,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的認識,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認識歷史社會、汲取歷史經驗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深化情境教學理念,認清歷史課程的特性,利用好信息設備、生活內容、歷史場所等教育資源,將圖像情境、生活情境、實物情境等應用到教學中,提升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