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理學院 朱笑寒
在現代化社會中,教育理念也由教師的“教”逐漸轉變成學生的“學”,因此培養高中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意義重大。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依靠自身的能力有條不紊地學習,整理歸納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并加以靈活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上數學教育的核心。
教學改革是時代的基本需求,為了滿足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深入分析目前高中數學課堂面臨的實際問題,然后進行針對性解決。在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綜合發展,幫助學生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歸納問題,最終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嚴格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時刻謹記教師的角色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而非控制者。
自主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指“老師教,學生學”,以教師為主體,其主要任務是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不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接受能力,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以智育為主而忽視了其他四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遭到了嚴重打擊。而自主學習,則避免了以上缺點。
首先,自主學習最主要的特點是自主性,即學生在無人敦促的環境下主動地學習。其次,自主學習具有能動性,即學生摒棄傳統的被動接受的模式,變為能動性地思考學習。再者,自主學習具有選擇性,學生依據自身的判斷自主選擇所學習的內容、方式。最后,自主學習具有現實性,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所謂預習、復習就是指在上課前學生將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自我學習,課后將所學到的知識及時進行整理鞏固的過程。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帶著目標和問題閱讀課本,不要求學生完全、系統地掌握知識,只要求學生將重點、難點梳理出來且記錄,在課堂學習中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課堂上尋求答案。除了在課前進行預習之外,課后也要及時進行鞏固,在建立了解知識,掌握解題方法后進行反復的練習,學生就會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形成獨特的對數學的認知,長期如此,必然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必要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對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教師要處理好指導學生聽課、做筆記,與學生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聽課是學生利用感官直接獲取外界知識的主要方式。在聽課過程中學生應該充分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方法與知識的總結,聽取其他同學對本節課知識點新的見解、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數學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主動思考的基礎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對學困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以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做筆記是反復加工加深記憶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所以在聽課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做筆記,還要勤做筆記。
自主學習效率的高低,與學習計劃的制訂密不可分。學習計劃的指定,不但可以克服學生學習無目的的現象,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提高學習效率,還能使學生養成有條不紊的生活習慣。當然,學習計劃的制訂遵循的重要原則便是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學困生學習計劃制訂的重點是掌握、鞏固基礎;優等生自主學習的重點要放在知識的深度、廣度,做到舉一反三。再者,學習計劃的制訂要具有可操作性,紙上談兵是大忌,要切實落實到生活中。最后,學習計劃的制訂還要做到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效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要掌握的能力,而是否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有直接關聯。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僅僅傳授學生數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生正處于未成年階段,其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很大。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創建新奇、有趣的教學環境,而在趣味性的課堂中,學生學習精神高度集中,并且愿意獨立思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創設生活性的學習課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用處。因為數學知識的提煉主要是對實際生活的總結,但是對生活經驗欠缺、思維能力發育還不完善的小學生來講,其總認為數學知識單調難懂,學習起來沒有信心,總覺得自己跟不上、學不好,所以需要教師在學習先進教學理念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立足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發掘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教學素材,從而“喚醒”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和學習熱情,使其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探究其中有趣的數學現象和數學道理。例如,在學習“空間圖形的三視圖”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這樣講解:“在上課前,我們先看一下大屏幕,這是一個小汽車的照片,請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你們看到的圖形一樣嗎?從不同角度看過去得到的圖形,我們在數學中有沒有專有的名稱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空間圖形的三視圖。學完這節課后,大家能不能把大家平時用來喝水的杯子的三視圖畫出來呢?”進而展開三視圖的學習。同時,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引領下,教師還會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內容或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探究。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的生活觀察與生活探索中發現課本里沒有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可以在比較學習和積極參與中獲得知識視野的開闊、學習思維的發展。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進行提問,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人類的學習過程應該是自主、自發的,有目的的學習過程。在教學的時候,必須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原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習過程對學生而言應該是輕松、愉悅的,而不是乏味、枯燥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四步:組織教學;提出假設;分析問題;歸納總結。
1.組織教學。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利用舊知引出新知,促進學生的知識正向遷移,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而對新知產生好奇,進而主動思考探究,解決問題。
2.提出假設。由教師提出相關問題,提出的問題要遵循:具有可討論性、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區,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積極地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與規律,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數學素養。
3.分析問題。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起到指明燈、引路人的作用。自主探究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分析問題。筆者主要提倡類比推理法,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許多新命題、新結論。
4.歸納總結。要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在學生沒有總結到的地方,教師要及時補充,學生總結錯誤的地方,教師不能給予批評,否則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結到的知識點要及時進行鞏固、反思。
自主探究模式能把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現狀中解放出來,擺脫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記憶更加深刻、牢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應該怎樣在課堂上創造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力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自如,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設置生活化的教學場景與趣味性的教學場景。數學課并不是教師的“一言堂”,也不應在課下留下一大堆的數學練習題,如果教師能在必要的知識點講解完成后,給學生留下更多的獨立思考和獨立消化時間,那么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就會得到更全面的認知,并且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函數方程式”的時候,可以先講解一些生活常識,然后根據其中的生活常識去布置一些任務,進行師生互動,著重強調讓學生解答,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習新知識后要及時進行鞏固與總結,學生掌握了數學的解決思想與思考方法,就可以將數學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就要做什么樣的教師,教師本身要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成長標桿。學生是多元化發展中的人,單單做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標桿還不夠,要在學生的思想領域、文化道德、行為習慣養成各個方面都做好引路人的角色。世界各個教育組織調查研究發現,最為理想的師生關系是師生成為可以互相交流、溝通的朋友,共同進步,能做到互相理解。“要當好學生的老師,首先要當好學生的朋友”。要落實從心理上走進他們,學會換位思考。我國是人口大國,學生的數量較多,班主任管理困難,所以我國大多采取班級授課制的教學形式,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還待慢慢改善。
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與傳統意義的數學家不同,不能只單純地告訴學生數學知識,而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引導與規劃,利用一定的行為與方法,使其體驗作為文化形成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認識到數學的真正魅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教學方式多樣化。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息息相關,教學方式有很多種,如傳授式、探究式、啟發式、實驗式。在數學課堂中,該選擇哪一種教學方式似乎并無定論。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指出:特別反對純粹由內容進行的教學,以及所有的教條主義觀點。他們忽視了數學教學的心理學前提及社會內涵,只有靈活掌握這些教學方式,并且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學習思維方式出發,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當地學校實習時,有一位教師堅持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在他的帶領下,班級的數學成績長期位于年級第一,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極大,課后經常能看到學生在討論數學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飛速提高。教師不敢采取新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學生的成績下滑,無法考上理想大學。在這一點上,創新式的教學方式還要得到校領導與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同時教師的家校溝通能力也需加強培養。
3.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管理課堂秩序、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行為方式。此外,教師還要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為此,在課堂上要求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師也可以通過語言聲調的起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師的語言節奏平緩,沒有起伏,那么課堂便猶如一譚死水,毫無活力;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調抑揚頓挫、此起彼伏,課堂氣氛便截然不同,充滿活力,能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參加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合適的教學場景中,學生思維活躍,發言踴躍,學習積極,在優秀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能做到愛學、樂學、善學、主動地學。
隨著高中新課改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數學的學習非常有幫助,同時,教師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自我總結,并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好習慣。總之,高中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但只要教師真正為學生著想,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這一項研究工作,那么教師的行為就可以被稱為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