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明德學校 胡興強
(邱瑞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閱讀是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人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定義、定理、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等,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和做題的準確率。但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沒有意識到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依舊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出題意圖及題目內涵的問題經常出現。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開展數學閱讀課堂,傳授正確的數學學科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加入閱讀能力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同學們明確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使其能從多個角度出發,思考數學問題,并且對題目進行更加細致、更深入地分析,從而得出更準確的答案。另外,閱讀能力培養教學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加深對數知識的理解,讓他們真正掌握數學公式背后的邏輯原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學科能力的培養也正是數學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對于數學問題而言,最高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源頭出發,而閱讀教學能促使小學生認真分析題目內容,理清解題思路,從而找到更合適的解題辦法。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有效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才是課程的主體,要以他們的真實學習需求為主,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來創設教學方法,對此,教師在進行閱讀能力教學時,就要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創設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主動探究數學知識、主動分析數學原理的興趣。而且,閱讀本身就是一項個人行為,所以,閱讀意識強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更好,因此,教師要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水平,進而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閱讀教學,除了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還能促使教師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進而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數學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利用他們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活動,以此來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求知需求,進而提升班級整體的學習質量。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可知,影響小學生數學成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考試題目的理解程度,凡是能真正理解題意的學生,他們的成績都普遍較高。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因為沒有明白題目的意思而答錯方向,進而導致成績不太理想。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不同的閱讀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閱讀教學,從而有效提升班級整體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
對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來說,閱讀時機十分重要。小學數學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內容,科學分析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科學選擇閱讀時機。比如,對文字表述較為容易理解的、不太抽象的內容,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閱讀,從而在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對表達較為抽象、內容較為難懂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閱讀,采用講解后閱讀或邊講解邊閱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更好地理解閱讀素材的內容。同時,小學數學教師應盡量避免閱讀教學形式化的出現,如果閱讀時間較短或沒有任何閱讀計劃作為指導,會導致閱讀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數學學科的閱讀與文科閱讀不同,不要求速度,更重視分析、思考和領悟。所以教師應根據閱讀內容估算好閱讀時間,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據的表示和分析”一課的教學時,可以采用邊講解邊閱讀的教學方法。因為數據分析題目會設計較多條件,且很多情況需要配合圖表進行閱讀,理解和分析難度大,所以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引導學生閱讀。如本冊教材第84頁的習題,教師可以先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再讀題,使學生明確出題意圖,接下來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折線統計圖,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分析。
有效的數學閱讀的過程一定伴隨著思考,而問題是思考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數學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數學閱讀,引領閱讀方向,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巧用問題引導法。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針對性、挑戰性、啟發性和概括性,也就是問題既要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數學基礎水平,也要充分融合教學重難點,注重設問形式的多樣性,如填空式、表格式、問答式等。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計梯度性數學閱讀文題,即基礎題、提升題和發展題。基礎題的內容和形式不宜過難,可以簡單圍繞一個公式、一個概念、一個符號、一句話展開。提升題應該發展基礎題型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學生進行對比、分析、觀察、概括,才能得出正確答案。發展題的設計應該立足于新角度,采用新的提問方式,鼓勵學生進行開放式思考,進行獨立判斷。綜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目的會更加明確,思路會更加清晰,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減法”一課的教學時,可以立足于教學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三個等級的題目。可以將分母相同,分子進行簡單加減的算式設為基礎題,比如,2/4+1/4=?3/4+3/4=?可以將需要進行分母約分的算式設為提升題,比如,2/4+1/2=?2/3+1/4=?可以將帶有帶分數的算式設計為發展題,比如,22/4+1/4=?12/3+2/4=?引導學生立足于以上問題,開展獨立思考,逐一攻破各種形式的分數算式,也可以將分數算式變換成圖形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想要正確解題,必須能讀懂題,理解題目中的隱藏條件和出題目的。但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審題環節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理解數學題目的時候經常出現歧義。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閱讀教學時,可以以培養審題能力為切入點。審題的過程實際上是閱讀的過程,閱讀題目是學生進行解題的第一步驟,但目前很多學生在閱讀題目時采用走馬觀花的方式,只讀不思。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審題方法,比如,如何提取題干中的關鍵詞,如何理解出題者的出題意圖,如何將題中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進行互譯,如何將數學知識進行相互轉換,使學生可以充分理解題目中的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和作用。在明確解題思想和方法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每一步驟的解題根據,并且思考是否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用筆在空白處做出批注或標記,進行簡單的說明,也可以巧用數形結合思想,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做題準確度和做題效率。
在當前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有針對性地設置相關閱讀內容,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轉變原本的被動閱讀方式,讓他們主動投入閱讀過程,培養閱讀興趣,進而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得到充分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和能力較低,難以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選擇具有一定趣味性、與日常生活存在較多關聯的閱讀內容,降低理解難度。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在閱讀內容中加入一定的圖片和音樂,強化閱讀過程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閱讀獲取信息,為學生今后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以小學數學中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為例,方程知識是數字間的替換和等式變換知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在備課過程中搜集古今中外與方程有關的趣味故事,吸引學生進行閱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對故事內容進行簡要介紹:“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古希臘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數學家叫作丟番圖,在他的墓碑上寫著一個令人傷心的故事,但同時故事中也蘊藏著他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和理解,大家一起讀一讀好不好?”以簡要介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投身閱讀過程中。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先對閱讀材料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整理,“同學們,你們知道丟番圖到底活了多久嗎?大家思考一下哪些知識可以被應用到這道題的解答過程中呢?”在短暫的思考過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提出讓學生嘗試使用方程法解答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材料中的條件,發現所有的條件都與丟番圖的歲數有較多關系,例如,童年時間是整個人生的六分之一,青少年時間是人生的十二分之一,據此引導學生將丟番圖壽命設為X,并結合具體條件設計方程,完成整個閱讀內容。丟番圖的墓志銘簡要介紹了丟番圖的一生,在其中蘊涵豐富的方程知識,這種具體的、容易理解的現實概念有效降低閱讀理解難度,讓學生在閱讀結束后,不由自主地對其中的問題產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展開深入的思考和學習,能有效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數形結合思想既是一種解題方式,也是一種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理念將閱讀與圖畫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圖畫的方式,將文本中的內容展示出來,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進行閱讀,將閱讀成果抽象展現出來,另一方面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為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在閱讀材料的選擇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幾何內容和應用題內容為基礎,根據具體需求設計閱讀材料,使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以“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系”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速度、路程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將這節課的常用練習題,適當進行展開作為閱讀內容。例如,小明和小王是兩個好朋友,這天下課二人比賽跑步,為了保證公平,避免在轉彎時處于外圈的人吃虧,二人決定在同一個起點背向出發,起點位置是在操場的正北方向,小明沿順時針方向進行跑步,小王沿逆時針方向進行跑步,二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南偏西20米距離處,此時兩人誰的速度更快?為什么?兩人相遇后繼續跑步,很快第二圈結束,這一次二人是在操場的北偏東100米處相遇,這一圈兩人誰的速度更快?兩人在這次跑步過程中,誰的平均速度更快呢?此閱讀題目將多個知識點融入其中,可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周長概念、路程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常識性的方向知識等。在閱讀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題目中的知識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紙上進行畫圖,在畫圖過程中從結果出發,模擬二人跑步的過程,發現兩人背向而行每次相遇時,所跑的總體距離都是操場一周的長度,結合東南西北知識,將操場分為距離不等的四段,求出這一問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次提出問題,“已知操場一周的距離是800米,是否能求出二人在第一圈時的速度呢?如果不知道操場一周的長度,我們是否有辦法知道二人的速度大致是多少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通過這種方式強化解題的趣味性要素,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在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學會利用圖形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意識到,學生對數學文字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讀”的表面,更應該掌握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方式和數學語言應用能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創新教學理念和授課方法,關注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的發展,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學閱讀課程,把握好正確的閱讀時機,傳授正確的審題方法和解題方法,巧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總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