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第一中學 林美美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教育迅速地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化,初中美術教育從單純地教授繪畫變為更加重視豐富學生學識、培養學生審美、提升學生繪畫能力。這一切都要求初中美術增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獲得繪畫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學識和應用能力。本研究首先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入手,分析了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其次,論述了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新模式;最后,對初中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進行反思和展望,以為提升初中美術教學有效性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初中美術課程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維度。
盡管核心素養理念的普及與深化已有一段時間,但是由于以往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一些學校對初中美術課程仍不夠重視,更不必說培養學生的審美、繪畫能力及豐富其學識了。尤其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中學,初中美術課程的開設較為隨意,缺乏專業的美術教師授課。很多家長對此也并不擔憂,因為相比之下,他們更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當然,學校和家長都知道美術對學生身心發展、欣賞能力、智力水平提升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應試教育思維的慣性,會認為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從而輕視或忽視美術課程的教育,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對初中美術教師而言,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學方式的傳統化。很多初中美術教師將本學科視作一門邊緣學科,在教學目標上,缺乏對課堂教學的創新和學生身份發展的關注,以至于錯過了培養學生的審美、繪畫及學識的關鍵期。在教學內容上,十分墨守成規,僅僅是教授美術教材既有的內容,將學生是否畫得跟教師一樣、跟教材一樣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標準。教學過程也十分單調枯燥,典型的就是教師在黑板/白紙上畫一棵樹、一只貓、一匹馬,而要求學生對此進行模仿,對畫得像的打高分、對畫得不像的打低分,如此一來,不僅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還不利于自身教學能力和美術素養的提升。在教學反饋上,主要采取布置作業的形式,布置的作業和課堂過程相似,也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并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
對很多學生而言,他們認為美術課并不是主學科,期中期末考試也不會涉及,于是對美術課抱有一種“隨便學學就好了”的心態。一些學生在美術課上態度不認真,甚至完成其他學科布置的作業,對美術課和美術教師都缺乏一定的尊重態度。由于初中生大多處于12~15歲的年齡段,正值好動、叛逆的青春期,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消極怠惰的情況,因此利用好美術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及價值性就顯得十分重要。為了避免上述這些問題,應將美術課與學生性格、特點及學習規律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發展個性、釋放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增強對美術學科的認知驅動力,真正讓他們感受到美術的獨特與魅力。
考慮到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和問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美術教學更應該重視跨學科的融合,包括與文科的融合、與理科的融合、與其他藝術學科的融合等。
文科包括語文、歷史、地理等,這些學科與美術具有同源性,因此,與文科的融合更容易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以語文為例,早在古代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說明語文與美術的密不可分,前后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后者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兩者一般共同呈現在一件作品中。如南宋畫家馬遠的作品《寒江獨釣圖》,其創作靈感源于詩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有畫、以詩作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的殊途同歸。在教授這幅作品時,就可以先從詩句入手,讓學生去感受、想象其中的意境,分享自身的感受,那么再學習和欣賞這幅作品時就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作品中的“計白當黑”的技法,與詩句中的“留白”手法相同,都是將虛實巧妙結合起來,突出一種茫茫天地、一葉孤舟的孤獨感,學生很容易體會其意象境界。
理科包括數學、生物、物理等,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嚴謹性,講究精準和邏輯,表面上與美術缺乏有效的聯系,但實際上,美術學科也是一門講究精準和邏輯的學科。特別是素描的學習,需要用到數學的構圖、比例,生物的人體、五官、骨骼,物理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以“數學”為例,數學涉及很多的數學思維,包括對稱構圖、垂直平行、三角構圖、透視原理等,這些初中伊始學生就學習到的數學概念、方法,同樣也適用于美術課程。在教授學生繪畫時,美術教師可以將這些概念、思維融于課堂講授、親身示范中,讓學生用對稱構圖、三角構圖、透視原理等進行構圖和欣賞作品。如此一來,學生很容易將熟悉的這些數學知識與美術繪畫聯系起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繪畫的基本技能,體驗和感悟美術作品背后作者的深意,從而真正提高美術綜合素養。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與其他藝術學科有很強的聯系性,包括音樂、舞蹈等。以初中音樂課程為例,一方面,音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明顯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感受——慷慨激昂的音樂會讓學生感到激動,悲傷低沉的音樂會讓學生感到失落;另一方面,從動畫、劇作到各類文藝表演,音樂和美術經常是聯系在一起的。初中美術課如果能有效融入音樂元素,那么就會給學生帶來新奇的體驗,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授《有趣的動漫人物》時,可以使用經典動畫《貓和老鼠》的動畫片段及背景音樂,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發學生對音樂、動畫的關注,讓學生在感悟音樂的同時對動漫進行自由的想象,從而提升課堂的藝術魅力。
在教學設計上,首先進行教學分析。本課“有創意的字”屬于欣賞評述領域,學生除了要對美術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還要關注字與美術之間的聯系,通過欣賞不同的創意字,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并通過新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然后,進行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剛剛脫離小學,想象力和感受力較為豐富,但在審美上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而“有創意的字”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能有效啟發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從只滿足于簡單的美術作品的欣賞,升華到對創意的思考與認識。針對這一學情,可以設計三大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上,理解繪畫與書法、篆刻、語文之間的關系,可以從詩書畫印結合的角度來賞析創意字;2.過程與方法上,學生通過對創意字的欣賞和感受,從中體驗語文與美術的緊密相連;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帶領學生感悟創意字中豐富的文學、文化意蘊,培養學生關注傳統文化、熱愛語文和美術的情感。再次,進行教學重難點的設計。要求學生了解繪畫、詩詞、書法之間的交相呼應,從創意字中感受美術的形式美以及和語文的交相輝映。
在具體教學中,首先,導入新課。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導入,先用語言進行一番介紹“生活中的信息傳達離不開文字,怎樣使文字在視覺傳達中更達意、更引人注目,是我們這一課學習的內容。本課學習的字體設計是以了解文宇結構、字形之間的有機聯系,根據文字的使用場所、針對對象和字體本身的詞義強化來加以修飾、變形,使文字造型實用并體現個性化。”并結合一些包裝設計、標志設計、招貼設計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它們的創意所在,并與大家一起分享。其次,講授新知。一是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待學生交流完后,教師進行總結,“字體設計主要從字形、結構、字義等方面考慮變化。主要有形象化、意象化、裝飾化等表現形式。”特別的,要從繪畫的角度引導學生賞析這個形象,再來理解作品的獨特與韻味。二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供一些已經分好類的創意字,要求學生分析所提供的幾種形式的字體,總結歸納他們的創意特點;學生回答“一是形象化字體設計,二是意象化字體設計,三是裝飾化字體設計”后,再提供一些組合文字要求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提示,如“字體設計要易讀耐看,追求視覺美感;符合使用目的,提高觀賞效果和內涵;富有時代感,獲得最佳視覺傳達效果;有鮮明的個性”。待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組合文字不同于單個文字,在設計之前,首先要明確組合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意思,然后考慮采用具有特征性的形態來表現文字的意義。尋找與組合文字意義相吻合的表現形式是設計的關鍵。”再次,實踐練習。要求學生選一幅創意字作品,嘗試從美術與語文相融合的角度欣賞,并談一談對作品的認識,可以讓學生之間以小組形式相互交流感受,教師巡視指導。最后,分享評價。請學生分享短文內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評價,教師做總結評價,補充學生賞析的不足,并鼓勵學生。教師可以依次請學生起來分享,并談談收獲,真正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
在教學設計上,首先,進行教學分析。通過對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進行欣賞感悟,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中的古代智慧和審美表達,在合理利用好教材的同時對內容進行拓展優化,以提升教學效果。其次,進行學情分析。初三的學生對藝術品有著自己的理解和主張并敢于表現,對色彩、情緒的感受也十分敏銳,但是缺乏一定的美術專業知識。因此,如何利用這一特點,引領學生關注中國古代藝術,去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動機與興趣成為本課的重點。針對這一學情,可以設計三大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藝術品的欣賞,從講述藝術品故事入手,帶領學生感受其中的藝術感染力,并分析創作者的智慧與經驗;2.過程與方法上,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嘗試自己進行審美評價、體驗一定的創作過程,發展美術實踐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于古人的對話中提升對美術的興趣,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
在具體教學中,首先,導入新課。播放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片段,讓學生感受故宮“匠人”們的專業主義和故宮文物的藝術魅力,引入課堂教學。其次,講授新知。一是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要求學生欣賞課本教材上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龕(雕塑)”“躍馬(雕塑)”“菩薩(局部)(彩塑)”“舞蹈紋彩陶盆(陶器)”等圖片,要求其在欣賞可分析的同時,實時融入東方人特有的審美情趣,了解雕塑、工藝和建筑的特征和功能。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欣賞這些照片,引導、啟發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注意感受作品獨特的表現形式,并將印象深刻的地方記錄下來。二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設置以下提問“看到這張作品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嗎?”“作品中色彩的組織形式對藝術家情感的表達起到了什么作用?”“這些豐富的雕塑作品,對我們了解和認識當時的社會現狀,有什么樣的意義?”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這些導向性問題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再次,實踐練習。教師布置如下作業“同學們,中國古代美術名作,請列舉自己喜愛的作品,并從作品內容、作品特點、作品主題、個人喜好、個人心情等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嘗試對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進行審美表達。最后,分享評價。將優秀的學生審美評價展示出來,全班學生互相進行點評,同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自評與互評中鍛煉學生的自信和興趣,使學生在鼓勵性的評價中得到成長。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打造,需要教師對核心素養具有充分的理解和思考,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期試驗和積累的過程。當下,初中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仍存在“融”得不得法、不徹底的問題,教師除了要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上進行不斷調整和改正,更要基于學生實際,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學生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總之,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化,初中美術課程已不再是單純地教授學生繪畫,而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繪畫能力及豐富其學識。本文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探討了初中美術課堂教育的現狀,提出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新模式,為初中美術教學提供一定思考和啟示。